正一科儀擺設

  • Share this:

道教的儀式通稱為「科儀」,廣義而言可指稱道教的經誥、戒律、規範、禮儀等,亦即宗教形式各方面的概括。與科儀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名詞還有科教、科範、科戒、科律、儀軌等,但比較而言,科儀更能概括相應的教法內容 [1] 。「科」與「儀」兩者在涵義和用法上原有區別,「科儀」連稱,最早見於南朝靈寶派道經《洞玄靈寶道學科儀》。「科」原為「科教」之意,即道教內部的各種教法,包括經誥、信仰、戒律、規範等多方面的教典,在道場中則著重於秩序、程序方面,又有科戒、科介、科範等內涵。「科戒」表現於齋戒守潔、遵守壇場禮儀的相關規定,並確實依照傳承道法以荐誠接真;「科介」即呈現於儀式中的動作象徵與音樂節奏,強調威儀莊嚴肅穆、舉止優雅與應律合節;「科範」則指依科行儀禮敬,依格書章呈文,表現豐富的教義教理內涵,以及傳承久遠的科法規範 [2] 。「儀」則指禮儀、儀式、規矩等,主要是道場中的禮儀規範、儀式準則,包括壇場佈局、登壇次位、法具安置、作法儀軌等 [3] ,尤其是道士舉手投足的威儀與法度。

因此,在齋醮道場中,科儀主要是指每一項儀式的整體內容,包括道士的威儀、唱誦、道白、音律、儀軌、法節等,藉以表達教義教理中所蘊含的宇宙觀、秩序與濟度之思想,並表現出莊嚴有序的宗教禮儀與神聖之氣氛。在科儀中,道士則作為「中介者」的角色,透過各道派所傳承的儀軌、規範,以進行禮拜、存神、降神、皈依、獻供,以及宣示神意等法節,以為信眾進行祈願、懺悔,終而獲致神祇之賜福、解罪之目標。

以「專門吉事」為主的道法二門正一派道士,除了平常為信眾進行祭解、補運等小法事之外,即以為公眾舉行以祈福為主的醮典、法會等為尚。正一派道士所擅長的法會醮典祭儀,其規模主要有作三獻、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等,七朝以上較為罕見,有時為宮廟舉行慶成醮時,則在祈安福醮之外再加上可以單獨舉行的「安龍奠土」科儀而成。在較大型的醮祭活動中以三朝醮最普遍,五朝醮祭在近年雖有明顯增多的趨勢,不過其科儀內容多僅在三朝醮的基礎再加上小普與朝天懺十卷、五斗經五卷等科儀。三朝醮的主要科儀內容有第一天:發表、啟請、獻供、解結赦罪、祝燈延壽;第二天:早朝、午朝、晚朝、放水燈、開啟禮聖、 勅 水禁壇;第三天:洪文夾讚、敬天、普施、宿朝、 勅 符謝壇。若為宮廟慶成時,則另外擇時舉行安龍奠土。

而在舉行禮斗法會時,一般常見的規模為三天或五天。三天禮斗法會的主要科儀內容有第一天:發表、啟請、獻供、三官經、北斗經、紫微星辰寶懺、解結赦罪;第二天:重白、南斗朝科、三元寶懺、南斗經、祝燈延壽;第三天:重白、北斗朝科、敬天、犒軍、普施、謝壇。五天禮斗法會則在三天法會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至二個朝科(東斗、宿朝)與移星轉斗、禮斗朝真,以及東斗經、西斗經、中斗經等經懺科儀。

在道教諸多類型科儀中,其中最能代表道教教義精神者即屬「朝科」科儀,朝科即是朝見天尊、疏奏表章的科儀。在正一道教所舉行的醮典中,只要三朝以上都要進行早、午、晚、宿等四朝科儀,分別朝覲度人三十二天上帝、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中天大聖北斗九皇上道星君與天曹泰皇萬福真君;而若在舉行禮斗法會時也會視時間許可,安排一至五個斗科之朝科,其中又以「北斗朝科」和「南斗朝科」較常演行。北斗朝科主要朝覲之神尊亦為中天大聖北斗九皇上道星君,而南斗朝科則主要朝覲中天大聖南斗六司上道星君,並在科儀中分別轉誦北斗經和南斗經。

建醮和禮斗時的朝科科儀在名稱上雖有不同,但其科儀結構則相近,大體可分析為三十多個儀節: 1. 擂鼓三通 2. 陞壇 3. 上三清香 4. 禮師聖 5. 延香 6. 化符落壇 7. 稱聖號 8. 請師降壇 9. 初入意 10. 佩珠仰 11. 具職請神 12. 入戶 13. 上五老香 14. 三進香 15. 三大拜 16. 上手爐香 17. 宣衛靈咒 18. 鳴法鼓 19. 發爐入意 20. 上奏上啟 21. 請兩班 22. 奉請九御 23. 迎鑾接駕 24. 獻供 25. 宣心詞 26. 宣關文 27. 薰表 28. 飛罡呈表 29. 三皈依 30. 轉經 31. 禮謝發願 32. 復爐 33. 辭駕出戶 34. 謝師聖 35. 謝過懺悔 36. 謝神 37. 化財 38. 退堂。整個科儀的法事形式,基本上由最基礎的請神、入意用事、謝神三個部分所組成。

朝科科儀的過程,在高功稟師、化符落壇之後開始,然後滿壇延香。延香之後即至洞案前啟師,奉請靈寶啟教五師真君、金闕侍宸四相真君、清微靈寶歷代師真等降臨醮所,並以水、茶獻供。接著高功「具職」,將自己所受之法職、籙位具細稟告於天師即各宗師座前,然後「入意」,宣誦具載醮首名諱及建醮事由之「悃意」(參見附錄一),並由兩班道士為高功掛上朝珠、在道冠上插金仰,再度稱法職準備「入戶」。這時兩班道士捲起洞案前的珠廉,象徵準備接受高功之朝覲。

「入戶」是臺灣正一派道壇朝科十分重要的特色之一,高功率左右龍、虎二臣,圍繞著三清宮前的洞案順時鐘前進,並多次向中央朝拜,來象徵向天尊所居的大羅天玉京山逐次升登,同時道士高唱曲調優美的「入戶偈」,最後高功由壇之東南(巽)方進入西北(乾)方,象徵由人門進入天門。上大羅之後高功在三清宮前將本命元辰寄於香爐中,隨即朝五老、化符,主要是上「五老香」。「五老」即是道教所崇奉的五方五帝天尊,在神譜上其地位僅次於「四御天尊」。 [4] 各朝科上五老香啟始的方位各有不同,早朝(東斗朝)從東方青帝開始,午朝(南斗朝)從南方赤帝開始,晚朝(西斗朝)從西方白帝開始,而宿朝(北斗朝)時則從北方黑帝開始,以五行方位配合一天的不同時辰。回到洞案前之後高功朝三清宮三上香,持手爐行跪爐、伏爐大禮。在宣「衛靈咒」藉以保護高功魂魄之後,高功手持手爐吟誦「發爐咒」進行「發爐」,其目的是在請太上玄靈五老君召出高功之身神,以衛立於身中前後左右,並「入意」,將醮首人等之至誠速達逕詣至所朝天尊之御前,這也是臺灣正一派道壇別具特色的科儀作法。隨後高功又具職,率領眾醮首誠惶誠恐、稽首頓首地俯拜上奏上啟,所啟之神有三清三境天尊、四御天尊等諸位高真。

上奏上啟之後即要奉請諸神降臨,先對兩班四府尊神之位請天京、地府、水國、陽間合座威靈,然後請九御尊神 [5] ,以及陽間各宮各廟所奉祀的主神。請九御時高功持香跪向三界壇,虔誠地奉請諸神降臨,尤其是臺灣各地主要宮廟所供奉的主神都要一一請到。請神之後,道士即要進行「迎鑾接駕」,一面朝向四方禮拜,一面吟誦出天尊降臨時儀仗壯盛的場面,藉由動作活潑的歌舞,迎接三寶天尊在幢旛鑾蓋簇擁之下,降臨道場接受供養。天尊雲輿鶴駕既已降臨道場,緊接著就要進行十獻供,將人間既清約又美好之物獻供於高真座前,表示醮首人等之虔誠。獻供完畢之後,要恭對三清宮宣誦「心詞」,其內容與「悃意」類似,仍是具載醮首人等虔誠與祈福之意,但由高功具職代為上呈,是所有朝科科儀宜都要宣誦者(參見附錄二)。

心詞宣誦完畢之後,即要上呈天尊御前,所以必須宣關文,請功曹使者代為傳遞。同時高功將心詞封入紙糊方函之中,並以以法水 勅 淨裹以黑布以避穢氣,然後高功以輕盈之身姿,在緊密的鑼鼓典配合之下,步罡踏斗呈文。所踏之罡斗依次有三十二天、二十八宿、南斗、北斗、三臺、五行、九宮等,並在每踏完一罡斗之時,以單腳跪拜之姿,向前舉起表文以象徵呈表。最後高功以「禹步」從巽方人門進入前方天門跪呈表文,這時侍香道士手持紙糊功曹接住表文,並轉出壇外連同財帛予以火化,象徵已將表文交功曹使者代為傳遞,而高功亦同時存想功曹符使從天門傳遞表文到天尊座前的情狀。

飛罡呈表之後,高功即帶領醮首行志心皈依禮,皈依十方道經師寶天尊,並進行轉經。早朝轉誦度人上品妙經,由道士一人在三界壇前恭誦經文;午朝轉誦玉樞寶經,由高功偕文、武二臣轉進到設置於三界壇前的「應元府」禮誦經文;晚朝轉誦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由左班道士(副講)手持經書與右班道士(都講)、高功三人前後在壇中旋繞,一面朝禮壇中諸神,一面禮誦經文。出經之後高功帶領醮首人等,志心禮謝太上無極大道道寶天尊、三十六部尊經經寶天尊、玄中大法真師師寶天尊,並率眾等虔誠志心發願:一願乾坤交泰、二願氣象青玄、三願聖君萬壽、四願化洽八延、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遂、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長生久視、十二願學道成仙。志心發願之後,高功再度持手爐存神伏位,召回發爐時所召出之身神,然後放下珠廉退班,出戶謝師聖,先跪向三界壇左側之師壇禮謝天師,接著跪向三界壇右側之聖壇禮謝北帝,並密唸百字謝罪誥,左右班道士即將高功身上之朝珠、道冠上之金仰收起。回到洞案前禮謝宗師之後,即收回醮首手爐退堂而結束科儀。

其中午朝與早、晚朝的程序略有差異,除了所朝的天尊不同之外,又在科儀具職、入意之後,宣牒文兩封,祈請雷霆風火昌陽大將軍擊九陽空洞之音,祈請雷霆風火含陰大將軍擊六陰空洞之音,並由左、右班的知鐘、知罄道士,分別擊金鐘、玉罄數次,以示天地合鳴、陰陽協調之意。科儀中又必須祈請神霄辟非大將軍、神霄禁壇大將軍守護道場,所以也宣牒文二封,然後才入戶朝真。其次,在飛罡進表之前,高功又必須先行召四靈護身。這時的科儀動作劇烈,所以高功暫時脫去厚重的絳衣,以七星劍和法水分 勅 五方,召請四靈護身:「青龍孟章居吾左,白虎監兵侍我右,朱雀靈光導吾前,玄武執明隨吾後。」最後高功穿回絳衣,手持七星劍在艮方開金井立獄,封鬼門,之後才進行飛罡呈表。

道士團的組成是演行道教科儀的主力,有前場和後場之區分,前場為演法之道士,後場則為樂師。前場道士成員數少則三名,多可達十一名,其中必須要有一到三位具有高功道長的身分,分別依照職司與儀式場合之不同而穿著絳衣、道服。祭典期間道士演法視科儀之重要性而安排上場人數,通常一般科儀以三到五名為主,重要科儀如發表、敬天(拜表)、普度時,常增加到七名以上,而簡單的誦經、拜懺、謝壇等,則可僅由一名上場。三名道士上場時以中間為高功以右側為龍班,左側為虎班;若五名道士上場時,則以最左側為引班,最右側為侍香,道士在道場中的職務即以這五類為主。高功民間俗稱站中尊,為主領齋醮法事者,多必須具有法籙與道職,在科儀中帶領、掌控儀式之進行。都講在科儀中職司主要的唱唸工作,副講主要職司科儀中文書之宣讀,引班則職司帶領科儀中繞場之引導,侍香則負責科儀中之上香與香之準備。

而後場的樂師可區分為兩班,基本編制為四人,也可視條件減為兩人或增至六人以上。在內壇中通常以面對三清壇的右側為文場樂師,負責樂器有嗩吶、蕭、笛等吹管樂器與二弦、三弦、揚琴等彈撥樂器。面對三清壇的左側為武場樂師,負責鼓、梆子、鑼、鈸等樂器,其中以司鼓樂師為後場之領導。

一場齋醮祭典之進行,除了必須要有演法之道士團,以演行眾多的科儀來達到祈福、解罪、超薦等功能之外,道場設施包含其中的祀神、祭具、供品與道士團及其科儀書、御物、服飾等,亦是道教祭典不可或缺的要素。

台灣的道教齋醮祭典中,除了為私人所設的齋儀或地方性的祈安醮典之外,多在宮廟中舉行,而台灣的宮廟多各自有其祀神,因此在舉行祭典之前就必須透過「結壇」的方式將宮廟平時的祭祀空間,轉化成為祭典期間專屬的祭典空間,而未在宮廟舉行的祭典,也必須設置壇場以利科儀之進行,此即道場設置之目的。為了科儀進行之所需,較大型的祭典其道場設施通常包括了三個部分,即內壇、燈篙、外壇,而小型的祭典則至少需設置內壇,作為科儀演法、禮拜之所。

台灣道教道場的內壇一般多設置在廟宇之內殿,其結構長久以來已形成一套制度化的作法。內壇的結壇工作多由道士團負責,運用掛軸神像、供桌、帳帘、 桌圍等物來布置,使其呈現出簡化型的道教萬神殿。內壇又可區分為三清壇、三界壇與兩班等三個部分,三清壇為內壇中最重要之所,通常位於宮廟主神龕之前,中設三清宮以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宮之左右兩側分別供奉道教四御神中的兩位,左旁為眾神之主玉皇宮玉皇大帝,右旁為眾星之主紫微宮紫微大帝。三清宮前設科儀桌,又名洞案,為道士進行科儀與誦經拜懺之所,隨拜的信眾則位於道士後方而面對三清宮。三界壇與三清壇相對,通常設置於廟宇封閉的中門之後,中設三官亭以供奉三官大帝,左右兩側又分別供奉師、聖壇,師壇供奉龍虎山張天師,聖壇供奉武當山玄天上帝,最外側又分別供奉有朱衣公與金甲神。三界壇之前亦設有科儀桌,是祭典舉行發表與入醮之所。而內壇的左右兩側則供奉有兩班眾神,主要有天京、地府、水國、陽間等「四府」眾神,所有神祇皆作行進朝覲元始天尊的姿態,此即傳統「朝元圖」的簡化形式。

若是舉行較大型的齋醮祭儀時,在內壇之外多依習俗供奉有各式神像與屋宇。如大士爺或普陀山,以監管所接引的孤魂滯魄;山神、土地神(或朱衣公、金甲神)、溫康馬(高)趙四大元帥,以把守道場;寒 林 院(寒 林 所、翰 林 院)、同歸所以供孤魂棲止。此外,在舉行普度時,則在普度場上搭設「太乙救苦台」,以供道士登座施食之用。

由於台灣的道教多呈現道士與宮廟獨立發展之情形,道壇與道廟之間通常只有合作關係,多在廟宇舉行重大齋醮祭典時才延請道壇主持祭典儀式。由於道士沒有固定駐錫的宮觀,而台灣的宮廟一般也都各自奉祀其守護神,而未能供奉道教最高界之眾神;因此,道壇在為宮廟舉行祭典科儀時,必先在宮廟「結壇」,將平時的廟宇空間轉化成為道教祭典空間。結壇即是科儀正式開始之前的先行準備工作,乃是透過象徵諸仙聖的圖像掛軸、紙糊神像與各種儀式法物等,將平常信徒習以為常的廟宇空間予以區隔,使之進入一種足以呈現出非常性儀式空間氣氛,而讓信眾很明顯地感受到進入祭典時期的非常時間中。

[1] 王卡主編《道教三百題》,頁 482 ;台北:建安出版社, 1996 年。

[2] 吳永猛、 謝聰輝 《台灣民間信仰儀式》,頁 3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5 年。

[3] 王卡主編《道教三百題》,頁 482-483 。

[4] 「五老」別為:東方九 炁 青靈始老 君、南方三炁丹靈真老天君、中央一炁元靈元老君、西方七炁皓靈皇老君、北方五炁五靈玄老君, 為五行之精氣,又分別化為五方五帝:東方青帝主木、南方 赤帝主火、中央黃帝主土、西方白帝主金、北方黑帝主水。「四御」乃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勾陳上宮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神譜中」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天尊,醮壇中所供奉的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即四御中的兩位。

[5] 即前述上啟上奏所啟之九位天尊:玉清聖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太清仙境老君道德天尊、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南極勾陳長生大帝、中天星主北極紫微大帝、聖祖保生蒼光大帝、太寧宮后土皇地祇、雌懿天宮元天大慈聖后。

作者: 謝宗榮 ∕宗教文化研究者、正一丹心宗壇科儀弘道團執行長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