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漢天師府」即道教正一派(即龍虎山天師道)宗教領袖「天師」駐蹕之所。,天師即為東漢創立「五斗米道」的張道陵。 總的來說,因當年之中國國共內戰之影響下,「嗣漢天師府」目前有二處。一者在台灣的南投草屯,國共內戰時,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當時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先生,也輾轉隨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由於中共早年宗教政策之故,「嗣漢天師府」的活動以台灣較為活躍,1969年六十三代天師仙逝,當時門人擁其堂姪張源先先生嗣六十四代天師位至今。其二乃為中國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天師府,乃是歷代天師世居之所(龍虎山相傳為祖天師張道陵煉丹之所,第四代天師張盛即自漢中遷居於此),目前由天師張氏第六十五代族人張金濤先生掌理,由於中共宗教政策之故,龍虎山天師府並沒有「天師」名號。二者因種種緣故,目前並不相互承認。 東漢末年(約公元215-220年),第四代天師張盛不受曹操所封的都亭侯,自漢中回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並在此傳度授籙。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師張完演為「嗣漢天師」,因之天師師府始稱「嗣漢天師府」。迨至明朝洪武初,改封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嗣教真人」,於是改「嗣漢天師府」為「正一大真人府」,明、清兩朝仍之。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蔣中正派人修繕天師府,又恢復原名「嗣漢天師府」。後沿用至今。它是歷代張天師的祀神和生活起居之所。歷史悠久,聲名遠播。 天師道始盛於蜀,到了第三代天師張魯,曹操封閬中侯,教徒遷往北方,後來,教徒因為社會不安而遷移南方。到了東晉,天師道開始分門別派,在茅山地區魏華存(女)創立「上青派」,又稱「茅山宗」,以陸修靜為首的「靈寶派」又出現,以江西閤皂山為中心,元朝以後,歸入正派。茅山、閤皂山、龍虎山合稱為三山。 另方面,發展至唐,由於皇室奉子李耳為祖,所以大盛,二十代天師獲唐武宗召見,宋代的崇信不亞於唐代,賜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隋為「真靜先生」,此後天師皆受先生.真人封號,天師一詞只有認同天師府ㄉ同道中人稱呼。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前向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求符命。 到了明代,皇帝更加崇信天師道,命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清朝皇帝不奉天師,但民間崇信熱烈。民國成立,國事日非,正一派道發展停滯,一九四九年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赴台,一九六九年羽化。 傳至六十四代張源先先生是張恩溥之堂姪,但因本身並非學道之人,傳承該一職位備受質疑,再加上利用職位賺取個人利益,結盟多人推廣奏職,原是發揚道教途徑,無奈~因心態.管理偏差變成販賣道教最為尊榮的證書~~萬法宗壇(牒)..更讓天師(府)形象雪上加霜..蒙上伊曾陰影~~
~~~~希望新的道長到位後,能以發揚正統道教,糾正陋習,洗刷多年來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