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宗~派門~~

  • Share this:

道教的宗派源流 五斗米教 太平道 南天師道 北天師道 上清派 靈寶派 樓觀道 茅山派 龍虎宗 閣皂宗 天心派 神霄派 清徵派 東華派 金丹派南宗 太一道 真大道 全真道 淨明道 玄宗 正一 道 龍門道 五斗米教 創立者為沛豐國(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創教時間是在東漢順帝(126~144)時,創教地點 在西蜀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大邑縣)。  張陵於順帝時入蜀,學道鶴鳴山中,並造作道 書(或符書),向百姓傳教,他還創立了二十四個傳教點,稱「二十四治」,以率教。因 入道者需繳交信米五斗,故稱為「五斗米道」。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嗣 教。張陵創教時的五斗米道,是一種具有主神崇拜特徵的多神教。其道術主要是「上章 招神」和「符咒刻鬼」,亦以「長生成仙」為最高目標。 張魯嗣教後,自封為「師君 」,規定初入道者為「鬼卒」,入道已久並經過考驗信仰堅定者為「祭酒」,「祭酒」 各領部眾,統領教民多者稱「治頭大祭酒」,既管理教務,亦管理行政。這樣,張魯建 立起了由鬼卒、祭酒、治頭大祭酒至君師的寶塔式教階制和行政管理體制。張魯還創制 了道教最早的齋法「途炭齋」,作為謝罪祈福的請禱儀式,為道教齋醮儀式的制定開創 了先例。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為有意志、創生天地及主宰一切的至上神,「道」成 為五斗米道的基本信仰,還行「守一」、「行氣」、「房中術」等道術。此外,還設立 「義舍」、實施寬刑,有小過者修路百步而除罪;春夏禁殺,又禁酒。  唐代中後期 ,張陵後裔在江西龍虎山續傳天師道,逐漸形成中心,世稱龍虎宗。從此起,五斗米道 結束其早期發展歷史,而進入了另一個發展新時期。 太平道 道教早期民間道派之一。創立者為鉅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創教時間在東漢靈帝時。 張角在傳教之初,先是事奉黃老道,並以《太平經》「以善道教化天下」為宗旨。始以 「跪拜首過」的方式佈道,用符水咒說為民眾治病,因而信奉其道者甚眾。  另外, 張角以「方」為單位建立起教區組織,並各立「渠師」分管教務。與《太平經》奉天地 、順陰陽與行而雜以巫術的思想相一致,太平道以「陰陽五行」、「符籙咒語」為根本 教法。太平道信仰的神祇為「中黃太一」,奉持的經典為《太平經》。  張角在傳播 太平道的同時,也在作武裝起義的準備。以其教區組織「方」為軍事組織,於中平元年 (184)發動了有組織的起義,史稱"黃斤起義」。起義終以失敗告終,太平道組織亦解體 ,殘餘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但它對後世的影響一直存在。其"方」術觀念,為 後世道教繼承;後世道士持九節杖、著黃衣、戴黃冠等,都是承太平道規制。唐宋時期 的「明教」,尊張角為教主,從這些可以看出太平道的影響。 南天師道 即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天師道,以有別於北天師道。南朝初期的天師道,呈現組織混亂的 ,科律廢馳的局面,劉宋著名道士陸修靜針對這一情況出面對其進行整頓和改革。他恢 復和健全了三張(張陵、張衡、張魯)時的「編戶著籍」和「三會」制度,加強道官自行 署職,並把世俗等級制度引入道教,以鞏固道教內部的等級制度。此外,他還在總結天 師道原有各種齋儀的基礎上,依據「上清齋法」及「靈寶齋法」,吸取佛教的修持儀式 和儒家的禮法,為道教廣制「齋醮儀範」。經他改造和增修後的道教齋儀擴展為包括「 天師」、 「上清」、 「靈寶」各派齋儀在內的「九齋十二法」。並對金籙、黃籙、明 真、三元、八節、自然等六種「靈寶齋法」的具體儀式都作了詳細說明,使道教齋儀初 具系統。他還提出「齋直是救道之本」的觀點,以「勸善戒惡」為宗旨,以「意在王者 遵奉」為目的,使齋醮儀範成為整頓道教、成仙修道的根本,又符合封建禮法的要求。 陸修靜還對道教經典進行分類整理,邊纂了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經書目錄--《三洞經書 目錄》,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為道教經典的編賺創立了體例和原則。 北天師道 張魯之後,在北方傳播的天師道,與統治者的關係處於緊張狀態,民間道教起義不斷, 而且天師道內部狀況日趨惡化,原有的制度和戒律被廢棄,在這樣的的情況下,出身士 家大族的北方道士寇謙之,便出而進行清整。他兩次托言天神降授其經書,宣稱太上老 君授他「天師」之位,命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寇謙之清整的重點在於調整天師 道與封建制度的關係,以儒家禮教作為改革的總原則,即用儒家「忠、孝、仁、義」等 思想充實道教的戒律,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科律規戒。他廢除了道官、祭酒私自「置職 」的作法和世襲制,提出按儒家唯賢是授的原則署立道官,提倡「清益之法」,廢棄已 將道教房中術變為淫穢之術的「房中黃赤之法」。他還增訂了道教齋儀。經寇謙之改革 的天師道,獲得了北魏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較大發展。 上清派 以奉《上清經系》而得名,形成時間始於東晉中葉,創始人為楊羲、許諡、許翽父子, 至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又加以增飾。實際上《上清》諸經等等,不過是楊羲的扶乩降 筆,假托於魏夫人,以神其事。上清派是按照上清經的奉持和傳承而形成的,後輾轉傳 給陸修靜。陸修靜總括「三洞」,並將上清經授弟子孫游岳,孫游岳授陶弘景。上清派 初崇奉的主要的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出於魏晉間的《黃庭內景經》,這兩部經典 體現了「上清經法」的根本,它們強調修煉之道在於「存思誦經」為主;所奉最高神靈 為「元始天尊」。到唐代,成為唐代的主流,元代以後併入正一道。 靈寶派 以信奉和傳授《靈寶經》而得名,形成時間始於東晉中葉,與上清派的出現大體相同。 靈寶派的主要經典是「五篇真文」、「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道士葛玄。重視「符籙 科醮」和「齋戒儀軌」,注重勸善度人;其基本信仰乃是長生成仙,受佛教的影響。它 的修煉方法,主要是以符籙咒語,用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同時也用來通天神,使修 道者名登仙籍。受上清派的影響,也講思神、誦經,對金丹、房中術甚為輕視。從「符 籙科儀」方面看,它與天師道相接近;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有 別。靈寶派的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大約至北宋初, 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再度顯名於世的靈寶派,被稱為「閣皂 宗」。 樓觀道 於北魏時期陜西終南山一帶興起的著名道派,流行於隋唐間。尊尹喜為祖師,相傳開創 於周康王時。它的正式形成,並對社會產生影響,當在北魏太武帝時。到北周及隋,樓 觀道的發展進入鼎盛期。唐代,樓觀道岐暉因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即位後,對樓觀 道予以看重,至元代,全真道士修復樓觀,變為全真宮觀,樓觀道遂合併於全真道。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為《道德經》、《西昇經》和《妙真經》,堅主「老子化胡」說 ,其修煉方術呈雜採兼收的特點,符籙與丹鼎皆習,服食藥物更是樓觀道士普行之事。 總之,樓觀道在道教發展史和佛、道鬥爭方面都佔重要地位。 茅山派 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宗承上清派,是以茅山為主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南朝梁陶弘 景所開創。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元室封三十 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茅山宗歸入正一道。該派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傳 承、修習《上清大洞真經》,同時兼習靈寶經和三皇經,以及天師道「經戒法籙」。修 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 ˙龍虎宗: 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是由張陵後裔以江 西龍虎山為傳播中心而得名。其創立時間尚無定論。北宋時,龍虎宗開始顯揚聲勢,至 元代,朝廷承認張陵子孫的「天師」號稱,並授予統領江南道教的職權。龍虎宗在元代 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其支派玄教發展更盛,至明中葉以後即衰弱不振。 ˙閣皂宗: 道 教三大符籙派之一。由靈寶派繁衍出來。閣皂宗在兩宋時期較為活躍,多活動於社會底 層,雖得到統治者的承認,但其地位和影響都不及龍虎宗和茅山宗,由於資料的缺乏, 閣皂宗的傳承系統不清楚。 龍虎宗  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是由張陵後裔以江西龍虎山為傳播中心而得名。其創立 時間尚無定論。北宋時,龍虎宗開始顯揚聲勢,至元代,朝廷承認張陵子孫的「天師」 號稱,並授予統領江南道教的職權。龍虎宗在元代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其支派玄教發展 更盛,至明中葉以後即衰弱不振。 閣皂宗 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由靈寶派繁衍出來。閣皂宗在兩宋時期較為活躍,多活動於社會 底層,雖得到統治者的承認,但其地位和影響都不及龍虎宗和茅山宗,由於資料的缺乏 ,閣皂宗的傳承系統不清楚。 天心宗 系由天師道衍化而來的道教支派,以傳「天心正法」得名,又稱「天心正法派」。創始 於兩宋之交的路時中,流傳至元代,宗承被稱作「天心初祖」的北宋道士饒洞天。路時 中時,他汲取心義,強調作法者應以內煉為基礎,以道為本,法為末。雷時中時,特重 《度人經》,並博採儒釋二家。 神霄派 以傳「神霄雷法」而得名,系從天師道演化而來,與上清派的關係亦很深.產生於北宋 末,流傳至南宋元明。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張陵第三十代孫張繼先亦 對神霄派創建有貢獻。神霄派稱其符法出於「高山神霄玉清真王」,或「玉清聖境元始 法王」,這不過是為了標榜其教之古遠。神霄派以融合內丹與符籙為特徵,以傳習「五 雷法」為事,謂行此法可以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災。以「天人感應」與「內外合一 」為其理論基礎,注重內丹修煉,強調「內煉為體,符籙為用」。入宋以後,亦逐漸重 視宗教道德實踐,守持戒法,提倡忠孝。 清徵宗 自謂其「符籙道法」出於清徵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徵為名.實際上,它是主要由上清派 衍化而來,形成於南宋,流傳於元明,清初間有傳承。其派尊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為祖 師。清徵派以行「雷法」為事,其「雷法」理論類似神霄派.主天人合一,以內煉為本 ,外用符籙為末.內煉強調保養身心,不為喜怒哀樂所動,心與道合是作法的根本。只 是在所用符籙上與神霄派不同。 東華派 是從靈寶派分化而來,形成於南宋初,流傳至元代。該派肇始者為王古和田靈虛,創建 人寧全真.東華派以元始上帝。靈寶天尊為最高神,奉《靈寶度人經》為主要經典,崇 尚「齋醮科儀」。東華「靈寶齋法」注重行法者個人的內煉工夫,是在上清、靈寶派傳 統的「存思神真」法的基礎上,吸收融匯「內丹丹法」而成。東華派後融入正一道。 金丹派南宗 南宋時期形成的道教內丹派別,相對於北方的全真道而言。因此派道士主要活動於江南 ,故稱「南宗」。此派的創始人為白玉蟾。該派祖五代至北宋間的道士鍾離權和呂洞賓 ,稱其丹法傳自這兩人。以北宋張伯端為開派祖師,並提出該派傳法譜系為:張伯端傳 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檢索史料,在白玉蟾之前皆為單 傳,未形成道派,只是到白玉蟾時才有了眾多弟子,始形成道派。傳法譜系中的五人, 後世道士尊為南五祖。南宋教團組織力量不大,入元後,道徒紛紛歸於全真門下。南宋 奉張伯端《悟真篇》為祖經,並以之為內丹修煉「金液大還丹」,可以主宰生死。從陳 楠起,該派還兼行「神霄雷法」。白玉蟾將內丹寓於雷法之中,其修持具有「內煉成丹 ,外用成法」的特點。該派還稟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隱居塵」的思想,不 提倡出家。金丹派南宗雖然教團力量不大,但它在「內丹理論」。符籙派的改革,以及 內丹著述等方面都有較大影響。 太一道 金初北方興起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創始人為衛州(今河南汲縣)蕭抱珍(?~1166),創建時 間為金天眷(1138-1140)年間。關於其教名稱的起因,說法有二:一是認為該派傳授「太 一三元法籙」,故名其教曰「太一」;一說以為該派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 一」之義,故名「太一」。太一道產生後,流傳很快。 太一道以「老氏之學修身」、 「以巫祝之術御世」,重視符咒祕籙,祈禳柯禁,為人去厄求福,與正一道相接近,屬 於符籙道教。其歷代祖師常為皇家建「金籙大醮」,以符籙為人治病驅鬼,並受理學影 響,提倡忠孝信慈。該派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嗣教」者必改從「姓蕭」。 真大派 金初北方興起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原名大道教,創始人為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劉德仁 (1122~1180),創建時間在金皇統(1141~1148)初流傳至元代,後並任全真道。劉德仁托 稱有老人授其「玄妙之道暗指老子授《道德經》令其創教。並跟據《道德經》之義,為 大道教訂立規戒九條。真大道的立教宗旨是以老子的「清靜自守」為宗,以「真常慈儉 」為寶、以「恬淡寡欲,苦節危行律己,慈悲寬仁,恤苦救貧」對人、在修煉上不強調 個人的煉養飛升,寡言長生久視之事,注重靜默祈禱,為人治病不借助符籙,主張出家 。其宮觀初稱為「庵」,墓稱「塔」立教宗旨明顯是將老子、儒.佛思想融合而成。真 大教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最高機構為大都天寶宮,為歷代掌教祖師所居之地, 設諸路都提點,教門都舉正輔助掌教。行省設提點都舉正,路設道錄道判,州設道正、 舉師,縣設威儀,最基層為宮觀,設提點、提舉.知觀。元以後,真大教道逐漸衰微而 歸入全真教。 全真道 金代興起的北方三個新道派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派別,也是中國道教後期的兩大派別之一 ,又稱全真教或全真派。創建人為陜西咸陽人王重陽(112-1170),自題所居庵室為全真 堂,創建於金大定(1161-1189)間,後融並其他丹鼎小派而流遠至今。 王重陽自稱其在 甘河鎮遇仙授以「金丹口訣」(1159),遂居終南山修道。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 、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弟,創立全真教。全真教獲得迅速發展 ,是在王處一和邱處機相繼掌教以後。王處一曾被金世宗召至京,邱處機還奉命主持萬 春節醮事。當時全真教傳播地域已達到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由於全真 道勢力大增,金廷以惑眾亂民為由禁罷全真,但一直未能遏制其發展,全真道在民間的 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至邱處機之名達於成吉思汗之耳,並令掌管天下的出家人,赦免全 真道士的賦稅,任其在各地建立道觀,發展道徒,為全真道的鼎盛打下了基礎。 邱處 機從漠北返回後,居住燕京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此觀即成為全真道活動中心。一直 到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間,弟子遍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肅等廣大地區。但 在元憲宗時,全真道遭到統治者的打擊,及發展的鼎盛局面遂告結束。 元代末期的全 真道,已失去了往日的朝氣,上層道士變為道士官僚,教務隨之退卻。明以後,由於明 王朝所施行的政策和全真道本身的原因,全真道步入衰落期,分裂為諸多小派獨自活動 ,其正宗的為「七真派」,即宗邱處機的龍門派;宗劉處玄的隨山派、宗譚處端的南無 派、宗馬鈺的遇仙派、宗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王處一的崙山派、宗孫不二的清靜派,其 中以龍門派實力最強。至清初,王常月中興龍門,其派更盛於他派。除「全真正宗七派 」外,明初有張三豐所傳的支派,萬歷年間陸西星所傳「內丹東派」,清嘉、道間李西 月所傳「內外西派」,皆為全真旁系。全真道具有鮮明的三教合一特徵,在教義、教制 、教規以及內丹修煉等方面都有體現。對於「長生成仙」這個道教的基本信仰,全真道 與以往的舊道派有不同,它不再追求「肉體不死」,而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升 天,近似於佛教追求的「涅槃」。在修煉方面,以修習內丹為成仙證實的基本法門,主 張「性命雙修」,但以「先性後命」,以「性」為主,以「性兼命」,視道教其他修煉 術為「區區延年小術」。論教設立了森嚴的教制教規,倡導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得 蓄妻室,有一套完備的宮觀管理制度和清規戒律。 淨明道 由靈寶派分衍而來,興起於宋元間南昌西山的一個道教派別,全稱「淨明忠孝道」。創 立者為南宋初的何真公和宋末元初的劉玉。宋室南渡,何真公於南昌玉降萬壽宮祈禱許 遜,稱許遜等六真降臨,遂建翼真壇,建立了五百人的教團,並建造經典,標誌著這一 道派的正式形成。但傳承未久,即凐沒無聞。至宋末元初,劉玉重新進行創教活動。淨 明道奉許遜為祖師,稱其法籙出於許遜之傳。其神權機構稱靈寶淨明院,奉「太陽上帝 孝道仙王」(即靈寶淨明天尊)、「太陰元君孝道明王」(即靈寶淨明黃素天尊)為最高神 。淨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事」,尤重宗教倫理,以 許遜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垂世八寶」為依據,認為各守「淨明忠孝」就 可修仙得道;倡導三教合一,尤以儒學融入其教理教義。劉玉改革了符咒、齋醮、告斗 等修煉方術,提倡孝道,不重祈禱儀式中的繁文縟節,制立了「日知錄」、「功過格」 ,作為教徒日常規範.淨明道道徒不一定出家。 玄教 龍虎宗的一個支派。創始於元初,流傳於元末,創建人為元初龍虎山道士張留孫。玄教 雖然是從龍虎宗分衍而來,但是,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有獨立了組織體系。其傳承制 度,掌教須由皇帝降「璽書」加以任命,還須以張留孫遺下的大宗師印和寶劍相承傳, 以為憑證。其組織管理體制為:最高首領為「玄教大宗師」,居於大都崇真萬壽宮。下 設玄教嗣師、崇真萬壽宮提點、江淮荊襄道教都提點等職,輔助大宗師處理日常事務。 其下根據元朝的行政區劃設立各級組織。路設道錄司,置道錄、道判;州設道正司,置 道正、道判;縣設威儀司,置威儀;最基層為宮觀,置住持、提點、提舉。玄教在道教 理論上無建樹,在修習方術上子雜採兼收,除承襲龍虎宗的「符籙齋醮」外,雷法、內 丹皆習。玄教隨元祖統一江南而興,是元統治者特殊恩寵的產物,因此,進入明代,明 太祖只承認張天師後嗣,玄教遂解體。然而,它對促進正一道的形成和發展,卻起了重 要的作用。 正一道 後期道教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 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於元代中後期形成,流傳至今。該派以張陵後嗣為首 領,是由原有的新舊各符籙派組合而成。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淨明道, 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這些小宗派有的徹底融入大宗,有的則只以「天師 」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這樣,正一道的組織比較鬆散。正一道以奉持《正 一經》為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念咒、齋醮祈禳,用以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正一道士可以不居宮觀,可以娶妻生子,俗稱「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小, 戒律也不嚴格。正一道在明代受到諸帝不同程度地遵崇,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明中葉 以後,正一道步入衰到落時間。 龍門道 全真道支派之一。該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為祖師,遵邱處於機弟子趙道監為 創始宗師。明代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趙道堅下傳第二代律師為張德純,第三代為陳通 微,第四代為周玄僕。此後,龍門派第五代分張靜定和沈靜圓兩支傳播。張靜定傳法與 第六代趙真嵩傳王常月,是為第七代。沈靜圓傳第六代衛真定,衛真定傳法與沈常敬, 是為第七代。龍門派在明代主要是單傳密授,在社會上影響不大,徒眾甚少。終明之世 ,不見起色。清初,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在白雲觀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改明代 衰落的舊觀,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王常月死後,其弟子在各地開門授徒, 形成許多小支派。龍門派的活動區域,集中於江浙,除此而外,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 .、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皆有其傳播。龍門派幾乎成為全真道的代表,而且也是中 國封建社會後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龍門以修煉內丹為主,以精於內丹學者著稱,有許 多著名內丹理論家。受正一道的影響,表現出與正一道融合的傾向。至清末,各地全真 龍門道士,大都兼行「祈禳齋醮」,以香火收入為謀生之途,宗教行持方面與正一道漸 無多大區別。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