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道教服飾的製作及用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法服,用於壇場醮儀;一類是常服,是道士日常穿戴的.道書援神契說:
◎法服:古者祭祀法服,有中單,蔽膝,佩裳之屬.今法服乃其流也.孟子曰:「衣服不備,不敢以祭.」禮記曰:「 古之 君子必佩玉.」
冠裳:古者士大夫皆有冠,但纓而不簪,唯弁冕簪纓全,夫子戴章甫冠,曰:「吾長於宋,故冠宋之冠.」莊子曰:「原憲華冠藜杖.」即樺皮冠也.禮記有侈袂,大袖衣也,道衣其類也.唐李泌為道士,賜紫,後人因以為常.直領者,取其蕭散之意也.
法服是用以標明教階身分的,淆亂則行教無序.根據後文的敍述,道士依據各自的功行,得受不同的法籙,並在相應的「治」中署職.教階不同,則服飾有別,所佩法籙也不能僭越.
據其所引科教之說,道民須具三德,然後可以授籙,此後再立功德,可授十將軍籙等,再加精勤,可在別治,遊治以及下八治中署職,直至由本治道士荐舉給天師子孫,進而在上八治中署職.這些都是前代舊法.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西南,其勢自仙霞嶺逶迤而西,及應天山(即古象山)一峰獨出,聳入雲霄,復西綿延數十里, 龍虎山伴二十四仙岩盤踞而在焉.其山與武夷山南北相背,又以白塔河地脈相連.地雖偏於一偶,而山水自為一方之勝.
按照宋元以後道教的說法,龍虎山是正一天師道的祖師玄壇,代傳漢天師張道陵之教法,掌其教者世襲天師名號,稱嗣漢天師道.元以後掌理正一派三山符籙,所以又稱作「正一宗壇」.
據說,祖天師張道陵遍歷名山,尋訪修道勝境,抵鄱陽湖時,得仙鶴南飛為導引,因追尋其踪,最終駐足龍虎山,大愛其山色之秀麗,清溪之碧澄.
至於究竟是山水之靈秀鍾於人物而成其道化,抑或其道化而令山水揚名世間,便於史無徵而難悉其詳了.在龍虎山嗣漢天師的道統確立以後,龍虎山之得名也與張道陵在相關聯.說是張道陵在此山中修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因改舊名云錦山為龍虎山,即今山內山外諸名勝,仍多與張道陵傳說有關.
也有人說山狀若龍盤虎踞而得名,道教以龍虎喻煉丹铅汞,所以又有龍虎現真形而神丹成就的傳說.後來.張道陵西行蜀中傳衍其教法,創五斗米道.到第四代天師張盛時,復遵其父張魯遣囑,攜祖傳掌教印劍自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師玄壇」,大開壇場,傳道布教,其子孫世代居於此,是為正一天師道祖師宗壇.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為道教所崇奉的最高神.
晋葛洪枕中記中,有大羅天上三宮的說法,以為「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中宮太上真人, 金闕老 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金闕老子,太上弟子也.」
◎中國古代對天的信仰中,把天上的發光體分為三種,即日,月,星.其中對星的信仰最為複雜,主要有北斗七星,二十八宿,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古代以為星象可以決定或反映人世間各種事物的禍福休咎.如北斗星,就主持著人世間的七政,即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除此之外,古人還以為季節的更替,氣候的變化,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都有天上的星主持,所以古代對星的信仰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道教出現以後完全接受了這些信仰,並把星神化,也就成了所謂星君.
◎南斗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是主管生命長短的神,後代有南斗星君廟,稱為延壽司,北斗即北斗七星,主福祿夭壽,歲時豐欠,「南斗註生,北斗註死」之說. 北斗七星是指天樞,旋,璣,權,衡,開陽,搖光七星,由於北斗與古代人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它不僅是夜間指示方位的極好標誌,而且其運行規律對制定曆法大有作用. 所謂「北斗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
◎七星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壽星,古指二十八宿的東方角,亢二宿,因位於列宿之首,故名壽.壽星的另一含義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古代祠奉祀的壽星是指南極老人星.
◎太歲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名的兇神,平時對於難惹的人,也稱為太歲,對於長相兇惡的人,也說他像太歲一般.
◎太歲與古代的星體崇拜有直接關係,中國古代有兩種觀測星體以制定曆法的方法,一種是把天空按歲星的視運動路徑自北向西,向南,向東(即所謂右旋)劃分為十二段,叫十二次.歲星每運行一次,便代表一年.這種觀測方法後來也用於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的劃分. 另一種方法是把天空由北向東,向南,向西(即左旋)依次劃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區域,叫十二辰.這種方法後來主要用來記錄一天之內的十二個時辰,和一年間恆星的方位變化,特別是北斗的回轉.
◎民間還傳說,如在太歲方位動土,就會挖到一個會動的肉塊,這就是太歲的化身,動土者就會全家遭殃,這就是「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典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