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戒律 的 精神 與 形式 引述自:萬彿寺住持 法藏上人

  • Share this:

一 ‧ 序言 — 為求實修無礙而說此。 二 ‧ 戒律的原義與目的: 1 ‧ 毘尼 — 律、滅、調伏、善治。 2 ‧ 尸羅 — 戒、警策、習近。 3 ‧ 波羅提木叉 — 別別解脫。 三 ‧ 戒律不興的因由 — 依今時而論: 戒律之環境、知能、願心與心力的普遍薄弱。 四 ‧ 戒律的精神與形式: 1 ‧ 為大乘解脫而設 — 精神根本。 2 ‧ 為住持如救護浮囊 — 實踐形式。 五 ‧ 戒律知見或態度上的兩類迷失: 1 ‧ 精神上 — 以本害末,壞人天眼目 (1)師心自用,未能虛心學習(重) (2)迷惑無知,死執外相不修自心(輕) 2 ‧ 形式上 — 以末害本,壞佛法幢相 (1)隨便濫開,未能老實力行。 (2)懈怠慢學,無知而理直氣壯。(皆重) 六 ‧ 戒律的不可變性價值:(小小戒可捨?) 由解脫智慧中,為攝護眾生而流出,非因時代變遷,乃至難能實行而可改變。 七 ‧ 戒律持守的因應性與漸進性意義:(隨方毘尼?) 因時代、風俗、根器、因緣等因素,而不能立即持守清淨的漸進式修持。 八 ‧ 戒律精神主義與形式主義的衝突與調和。 九 ‧ 結語 — 虛心、敬戒、隨力而行。 八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講於圓光佛學院

漢 傳僧伽如何學與修

前 言:這一代僧青年的迷惑與困境 ㈠傳承上的淡薄與無力 ㈡吸納上的混淆與無主 ㈠漢傳佛教與僧伽的界定: ㈠漢傳佛教的歷史鳥瞰(西漢到清末):在歷史的軌跡中,了解漢傳佛教的建立與發展,從中生起信心並知所興革。 ㈠民國以來的佛教 - 反省與接續 ㈠今日漢傳僧伽的時代使命 - 三代六十年中的 要務: ㈠確立以本御末的學修態度:唯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㈡根本的建立:傳統佛法的深刻化理解與實行(含教學方法與生活精神的恢復等) ㈢外來的吸納:各系佛法的正確理解(不媚外亦不自大)與適當融合。 ㈣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時代性興革。 ㈤菩薩道的世紀性實踐 - 佛教哲思與行動的 世界化貢獻(從科技掛帥到覺性關懷) ㈠結論: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時代。 一九九九 ‧ 五 ‧ 十五 講於 霧 峰  中 華 佛 學 院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