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
3770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受到三國演義一書的影響,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以三國時代最多,而其中又以聰明才智冠絕天下,忠心耿耿卻不呆板,神機妙算又不詭異,最後鞠躬盡瘁,尚未完成復興漢室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最為膾炙人口。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人,父親早死,他從小跟著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漢朝末年,天下大亂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兄弟到荊州避難。不久,叔父去世,諸葛亮就在南陽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隱居,一邊種田,一邊讀書,並且關心天下的大事,常和徐庶、龐統等名士往來。諸葛亮自我期許很高,曾比喻自己是管仲、樂毅,有救世的才幹和熱忱。 劉備駐軍新野時,曾經獲徐庶的幫助,打了幾場勝仗,後來曹操以徐母的安危威脅徐庶,徐庶臨別時,特別推薦諸葛亮,他說:「諸葛孔明,世稱臥龍先生 ,將軍最好能得到他的幫助。」劉備說:「你可以約他來見我。」徐庶回答:「 這個人較為特別,我看還是勞動您的大駕去看他吧。」劉備冒著大風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並請他下山來相助;兩人見面,非常投緣,諸葛亮縱談天下大勢,提出有名的「隆中對」,決定了以後劉備建國立業的基本藍圖;這就是有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追擊劉備,並準備併吞東吳。但由於諸葛亮精心策畫,並且有效地溝通協調,促成孫權與劉備組成聯合陣線,而打贏了赤壁之戰,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向巴蜀、漢中發展時,東邊卻由於荊州問題,和東吳發生嚴重的利益衝突。曹操的軍隊趁這個機會再度南下,當關羽揮軍苦戰的時候,孫權派大將呂蒙出兵偷襲,殺了關羽,使得蜀、吳關係破裂,這是諸葛亮最感痛心,也是最不願見到的事。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決定親率大軍征伐東吳,諸葛亮竭力勸阻,劉備卻不聽,一意孤行,最後戰敗逃回白帝城,氣憤慚愧,得了重病。在臨死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國家,完成大業。我死後,如果太子值得你輔導,請你儘量輔導他;如果他不知上進,那就請你義不容辭來主持國政了。」諸葛亮流著眼淚回答:「我一定盡全力效忠太子,至死不變。」在歷史上,還沒有見過這種方式的臨終託孤,但無論如何,諸葛亮對劉備所作至死效忠太子的保證,卻字字出自於肺腑。 太子劉禪即位,改元建興,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國事無分大小,一概由諸葛亮決定。為了匡正時弊,整頓內政,諸葛亮採用嚴刑峻法;有人質問他:「昔日漢高祖入關,只和父老約法三章,人民都感激而擁戴他;現在你為什麼要用嚴刑峻法來治國呢?」諸葛亮解釋說:「秦代的法律太過於嚴苛,高祖改採寬和的法律,自然能夠獲人民的擁護。現在的益州,暮氣沈沈,如果再一味的寬大,勢必不可收拾;因此,我們必須嚴格執法,樹立威信,才能改革社會的風氣,中興漢室也才有希望。」大家聽了都非常敬佩。 當時西南方的蠻族經常侵擾蜀漢的邊境,蠻族酋長孟獲更是起兵造反。建興三年,諸葛亮親自帶兵南征,曾經逮捕孟獲七次,但每次都把他放了,要孟獲好好反省;最後一次,孟獲終於悔悟,心悅誠服地歸順;南方平定,不但使蜀漢沒有後顧之憂,南方豐富的資源,也大大加強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 蜀漢內政清明,邊患又告解除,諸葛亮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加強訓練士卒。建興五年,他率領軍隊進駐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在出兵之前,向蜀漢後主上了一個表,從出師伐魏的原因到如何治理朝政,詳細闡釋給後主知道,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出師表」。建興六年春,蜀漢軍隊開始發動攻勢,初期戰果很豐碩,南安 、天水、安定三個郡先後叛魏歸漢;但後來由於馬謖違反調度,在街亭被曹兵打 得大敗,逼得諸葛亮不得不撤軍,回到漢中,這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曹魏,都因為糧食不濟而沒有成功,後來雖然發明木牛流馬來運送糧食,還是沒有發揮多大的效用。最後,他乾脆採用屯田自給的辦法 ,命令部份士卒在前方屯田,準備長期與曹魏周旋;卻不幸因積勞成疾,在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郿縣東)病逝了,那年他才五十四歲。蜀漢軍隊撤走後,魏國大將司馬懿來巡視蜀漢軍隊紮營的處所,不禁讚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真是多才多藝,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也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氣象的科學家;更是一名真正的儒者,具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涵養。雖然他統一中國,光大漢室的最終理想未能實現;但是,他那種以身許國,明知不可為而為,努力不懈的氣慨,實在令我們這些後代的人敬佩不已。 年代(公元 ) 181 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 182 孫權出生於吳郡富春 183 184 太平道的張角在河北舉兵,引起黃巾之亂。東漢朝廷解除了黨錮之禁。 185 張角死亡,但餘黨的叛亂卻繼續發生,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186 187 曹丕出生。 長沙水賊為長沙太守孫堅所平定。 188 刺史改稱牧伯(州牧)。置八校尉,由曹操、袁紹、袁術等人擔任。 黃中餘黨在白波谷起兵。 189 靈帝崩,太子牟即位(少帝)。袁紹等人誅滅宦官。 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癱立獻帝。曹操舉兵。 190 關東州郡的軍隊討董卓,以袁紹為盟主。 董卓殺少帝遷都長安,燒洛陽。劉備投靠公孫瓚。劉表任荊州牧。 191 孫堅破董卓車,修復洛陽諸陵。公孫瓚大破青州黃中賊,接著攻袁紹,任劉備為平原令。 192 孫堅與劉表部下黃祖作戰而陣亡。公孫瓚為袁紹所敗。呂布殺董卓。曹操收黃巾降兵為青州兵 193 曹操在封邱破袁術。曹操攻徐州牧陶謙。 194 劉備歸陶謙,攻曹操。 益州牧劉焉病故,由子劉璋繼任其位。 陶謙把徐州託劉備後病亡,劉備當徐州牧。 195 曹操連破呂布,呂布歸劉備。 孫堅之子孫策驅逐吳郡太守,占領江東。 196 曹操迎獻帝於許,任司空尸在許下屯田。 劉備敗於呂布後歸曹操。 孫策攻取會稽。 197 袁術潛帝。 198 呂布攻劉備於沛,曹操救劉備,殺呂布。 199 劉表管轄荊州八郡。 公孫瓚被袁紹圍攻後自焚。 袁術敗於劉備,憤恨而死。 打倒曹操的計畫揭露,劉備逃往徐州,與袁紹聯合。 200 孫策死,弟孫權立。 官渡之戰 201 曹操破袁紹於倉亭。 劉備為曹操所敗,沒靠荊州的劉表。 202 袁紹卒。于袁尚與袁譚不睦,曹操乘機攻擊。 203 204 曹操攻陷鄴,袁尚逃往幽州,曹操為冀州牧。 205 曹操殺袁譚。曹叡(魏明帝而)出生。 袁尚逃往烏丸,曹澡占領冀、青、幽、并四州。 206 烏丸王蹋頓擁護袁尚成為邊寇。 207 曹操破烏丸於白狼心,袁尚等逃往遼東,為公孫康所殺。 劉禪(蜀後主)出生。 劉備三顧諸葛亮 208 曹操當丞相。劉表死,劉琮繼承父親地位,投降遠征荊州的曹操。 司馬師出生。 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與孫權結盟 長坡之戰、赤壁之戰。 20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劉備為荊州牧,紮營公安,與孫權妹結婚 210 嶺南大致為孫權所平定,孫權與劉備爭荊州 周喻死,魯肅代之。 司馬昭生。 211 曹操任其于曹丕為五官中即將和副丞相。 劉璋畏懼張魯。張松、法正仰慕劉備,龐統計劃以蜀為根據地來愎興漢室。 劉璋迎劉備入蜀。孫權妹回吳。 諸葛亮與關羽留守荊州 212 孫權把根據地遷往建業(南京)。曹操討伐孫權。 荀彧自殺。 劉備以援救孫權為藉口襲擊劉璋。占領涪城。 213 曹橾為魏公。 劉備破劉璋軍,圍雒城。龐統戰死。 214 諸葛亮親領趙雲,張飛會劉備攻成都 劉璋投降,劉備入城都,為益州牧。 劉備與孫權爭荊州。曹操殺獻帝后。 215 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線分荊州。曹操以 自己的女兒為獻帝后。 216 曹操為魏王。南匈奴內屬于魏。 217 劉備與曹操爭漢中。孫權平定安雨。魯肅死,呂蒙代之。 曹操使用天子之旗與車,立世子曹丕為太子。 218 劉備向漢中進兵,曹操至長安。 219 劉備殺夏侯淵,平定漢中,稱漢中王。 孫權通魏攻關羽,關羽戰亡。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曹操,曹操厚葬之。 孫權占領荊州向曹操稱臣。 呂蒙卒。 220 曹操卒,曹丕為魏王。魏施行九品中正制度。 曹丕篡位,後漢亡。曹操諡武帝,獻帝被封為山陽公。 221 劉備在成都即位(昭烈皇帝)。 諸葛亮為丞相 張飛死。 魏封孫權為吳王。 222 劉備向吳出兵為關羽報仇,敗退駐永安。 魏征討孫權。孫權自立為吳王,定年號。 223 劉備崩於永安行官,太子禪即位(後主) 諸葛亮被封為武卿侯,兼領益州牧 吳蜀結盟。南夷造反。 224 吳派張溫使蜀。 鮮卑的軻比能侵入河北。 225 諸葛亮南征蠻族勝 曹丕帶水軍攻吳。 226 曹丕(魏文帝)死。曹叡即位(明帝)。 孫權攻江夏郡,敗退。魏國司馬懿(仲達)在襄陽擊退諸葛瑾。 227 諸葛亮上出師表,率兵五萬駐紮漢中 諸葛膽出生。 228 第一次北伐。敗於街亭。斬馬謖,孔明本身降為右將軍,但仍行丞相事。 第二次北伐。圍陳倉,不克而歸。 公係淵自立於遼東。 吳車破曹休於石亭。曹休回魏國後羞愧而死 229 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和陰平。恢復丞相位。 孫權稱帝,蜀遣使慶賀。 吳遷都建業。 230 諸葛亮駐守成固赤板,防魏軍入侵,後魏軍因雨退卻。 孫權攻魏合肥未勝。 231 第四次北伐。圍祁山。破司馬懿,接著殺其部下張郃,但終因軍糧不足而撤退。 孫灌平定武陵蠻。 232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準備再度北伐。 孫權遣使見遼東公孫淵。 233 諸葛亮造邸閣於斜谷,儲備糧食。 孫權攻魏於新城,失敗。 234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駐軍五丈原,在渭水流域屯田。與司馬懿對峙百餘日,八月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吳分三路攻魏,明帝親領水軍擊退吳軍
一. 簡 傳~1
取自 烽火三國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至二二四年﹞,字孔明,諡號武侯。生在瑯邪郡的陽縣,父母早逝,後來在荊州襄陽郊外的隆中自築茅廬長居,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二O七年受到劉備「三顧茅廬」的感召,出山擔任軍師,並與劉備共謀「三分天下之計」,其後更成為「魚水之交」。二O八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後,劉備平定巴蜀之地,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到了二二一年,蜀漢建國任命他為宰相處理國政。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輔佐後主劉禪。二二七年向劉禪提出「出師表」奉兵北伐,共有四次,當打入關中之地時,於二三四年鞠躬盡瘁,病逝五丈原。
簡傳~2
取自 三國風雲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世稱臥龍先生。本在隆中隱居,後為報劉備三顧草蘆之恩,遂答應出山相助。出山前而更定下三分天下之計。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劉備敗走夏口。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劉備遂派諸葛亮出使東吳,遊說孫權。最後聯軍於赤壁大敗曹操。
劉備稱帝後,以諸葛亮為丞相處理蜀中政務。
章武三年,劉備於永安宮病逝。臨終時托孤於諸葛亮。
後主即位後,南方蠻夷反漢。諸葛亮遂請得後主同意,大舉南征。這次戰爭中,諸葛亮主要希望收服南蠻人心,遂有「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之舉。從南人心悅誠服,使諸葛亮在北伐中原時無後顧之憂。
諸葛亮在南征後,便向後主上表,以王業不偏安為由大舉北伐。
諸葛亮曾發動五次北伐,而有四次皆兵敗而回。其中最慘烈的一戰為街亭之戰。蜀軍因馬謖違反諸葛亮的軍令而陷入苦戰。
而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3.鞠躬盡瘁-諸葛亮
4. 千古一相-諸葛亮
傳統中國文學 電子報 第二十八期 1999/12/23
許多人將諸葛亮、王猛、公孫鞅、王安石、管仲等人並列為中國最傑出的政治家,並列則矣,有人甚至把他擺到了「首位」,對此,在下提出不同意見,還望諸位賢達給予指教批評。
憑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他的隆中對確實是當時對劉備(以形勢來看,對孫權亦若是)最好的戰略方案。但這不過代表他對政局形勢(當然還包括軍事戰略)方面的卓越眼光罷了,早於他之前提出三分天下戰略的,還有吳國的魯肅,那為什麼從沒人說過魯肅是「中國最傑出政治家」?所以光憑這點實在還不足於使諸葛亮晉升為「最傑出」。
至於這個「說服孫劉同盟,共同抗曹」,但其實早在其欲說服孫權時,魯肅對他的主子說過的話才是真正的有說服力:「向察眾人之意,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這方為說中了抗曹與否的要點,一針見血、直指要害。而在孫權心中,畢竟諸葛亮仍是外國說客,本質仍是為劉備利益而來,遠不及魯肅的親切、真實。
再說說其它武功:
幫助劉備取益州、建蜀國、南平南越(漢中之戰裡諸葛亮並無參與,可能都在後方搞後勤。)那麼,以擴大疆域增進國威看來,諸葛亮的功績不過和劉裕、石勒、高歡之輩同耳。再以成王敗寇這種不太客觀結果論來看,助漢立朝的張良、韓信豈不更棒?起碼他還幫助劉邦統一全國呢!況且在蜀國建立後,諸葛亮還有沒有再拓展過疆域?是有一兩次,但不過都是些小戰區,不多久又被奪回去了,(基本上平定南方那四郡並不能算是「拓展疆土」,因為那本來就是蜀國的,不過是蠻族叛變而因此收復失土罷了。)
他的七擒孟獲是個很不錯的成就,把「攻心為上」這個戰策詮釋的很好,可是遠在之前的漢宣帝時代的趙充國,對羌民族所採取的手段一樣了不起,為何只聽人稱讚諸葛亮的「七縱七擒」,卻從不說趙充國的「和平政策」?怎地無人讚趙充國:「公,天威也」?
至於諸葛亮的北伐,先談談一件趣事,關於這個「六出祁山」,在下翻了許多史料,仍不知所謂「六出」之「六」何來?「祁山」之名何意?北伐事實上只有五次,和這五次中和「祁山」扯上關係的,分別是第一次、第四次北伐。(三國志。諸葛亮傳。六年春《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亮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 …… )(三國志。諸葛亮傳。九年《第四次北伐》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 …… )想來這「六出祁山」應出於三國演義吧?在下久未複習演義,對演義亦無特別喜愛,實在不太清楚了。
既談到北伐戰略,其實可以試著與另人物來對照,那個人是魏延。諸葛亮的北伐方針與魏延產生不同的戰略,諸葛亮是謹慎保守,魏延是帶有刺激性的挑戰,由於兩者並沒有發生比較,所以這兩個方針很難看出誰比較好。(有人曾以韓信的暗渡陳倉、鄧艾的奇行陰平道來作與魏延的對照,但在下以為,這三者形勢不同、地利不同、對將領信賴度不同、最重要的--領導人的性格不同,要做比較,有失公允。)
但魏延的子午谷進擊之策是否會比較好呢?看來成功、失敗的機會都有。可是「進襲奇策」的後續發展就是值得注意的了。舉例來說,古代院落與宮闕,只有簡單、豪華之分,但卻沒有風格思維上的差別。如果將孔明的北伐政策舉例成一個基本建築的四合院,魏延所提出的軍事政策僅現於「拆除裝新」。並沒有在構築風格中下功夫--也就是從根本上來改變蜀國的保守國策。(諸葛亮北伐時,幾乎無人贊成,由此可看出蜀國茍安的心理。)有如拆除完舊房子之後卻找不到新的建築構思,只得又建起新的「舊房子」來替代。另外,便算子午谷戰略施行了、成功了,是否就會改變諸葛亮用兵的習性?歷史沒有發生,我們並不知道,但攻下長安絕不代表魏帝國便會因此瓦解、兵敗如山倒,這是可以確定的。
順便一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精神是可嘉、也讓人欽佩,但「好」在哪兒?這個「好」的對像是指劉備劉禪這些皇位的繼承人,但對於劉備一開始打的口號,實際上幫助不大。讓我們看看劉邦曾說過的話:「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真正厲害,是可以找到「吾不如」的這個人,而不是自己幾乎做到要死要活,然後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己做到死、累到死之後,那其他人怎麼辦? 要鞠躬盡瘁,可以,但請在「死而後已」前培養數名得你所能的人(不用雜,一個人學一樣專長就夠了)。把個人的恩義代入君臣的模式裡,「君臣」就可以成為「朋友」嗎?從此點來看:齊桓公與管仲、符堅與王猛、石勒與張賓、劉備與諸葛亮,是很值的討論的四對君臣。
陳壽的評語,說其在輔政期間,「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很可取,但除了這些,就沒有更具體的方案麼?公孫鞅制定的法令具體而明確,如廢除土地國有、實施郡縣、統一度量衡等。就連近千年後的王安石在推行全國改革時,都提的出如青苗法、均輸法、建立政府預算等措施,而諸葛亮呢?就只有寥寥數字「撫百姓、從權制」,真要這麼說的話,同時期北方曹操,在他的統治下,魏帝國的制度可比諸葛亮更適用於「撫百姓、從權制」這幾個不著邊際的評語。
「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之略,非其所常歟!」諸葛亮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政治人物,各方面都很傑出,但要在浩浩蕩蕩的中國人物史中,稱之為「最頂尖」,其中值的探討的尚有許多。「管簫之亞匹矣」,或許比蕭何優秀,但要說比的上管仲,那可難說。因三國演義之故,而令許多人盲目的一致崇拜,我想,有很多問題是值的大家深思了。
撰文者:雲風
二.三國繫年
取自 烽火三國
三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