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超世之傑-曹操 --------------------------------------------------------------------------------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也是一位爭議性的人物。《三國演義》及戲劇中都將他描繪為奸臣,然而與他同時代的人卻對他有很高的評價,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認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曹操年少時,就對軍事、文學及治國之道等都很有興趣,但他不會死讀書,經常是融會貫通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尤其他獨到又實用的治國之道,往往令人嘆為觀止。
稍長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開始結交一些社會名流。一位以知人著稱的卸任太尉喬玄對他說:「我見過不少名士,沒有人能比上你,如今天下大亂,非有命世之才,不足以拯救蒼生,將來平定天下,恐怕只有靠你了。」又說:「你現在沒有什麼名聲,應該與名士許劭結交一下才好。」曹操於是去拜訪許劭,交談一陣子以後,曹操問:「先生看我是怎麼樣的人呢?」許劭笑而不答,經過再三追問,他才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曹操聽罷,大笑而去。
東漢時,秀才、孝廉及地方僚屬等,一般都是地方官從本地人中辟舉,然而要獲得辟舉,必須得到好評且有較高的名聲才行。曹操先有名臣橋玄的讚揚,後有名士許劭的品評,加上他的刻意經營,從而聲名越來越高,仕途也順暢起來了。
執法嚴正,初嶄頭角
二十歲時,他被推舉為孝廉,並授予洛陽北部尉的官職。曹操一上任就在衙門外掛了五色大棒,宣佈違犯禁令者,一律嚴懲。禁令頒布後,宦官蹇碩的叔父仗勢違禁夜行,曹操下令揮棒嚴處,充分展現不計身分、不畏權貴的執法態度。此後不法份子不敢橫行,他的名聲也一下子大起來了。
靈帝的寵臣們對於曹操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十分痛恨,但又找不到罪名可以誣陷他。為了讓他離開現有職位,一致推薦他前往頓丘任縣令。所謂「亂世用重典」,曹操不管到哪裡都是執法嚴正,以致他每到一處,當地的貪官污吏知道後,就紛紛逃到其他郡縣避難。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引起黃巾之亂。黃巾之亂雖然很快被平定,卻造成東漢群雄並起的局面。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之亂有功,被升任為濟南相。任職後,他發現當地貪贓枉法十分嚴重,於是大力整頓,最後竟有高達八成的官員被免職了。
散盡家財,揭竿起義
後來董卓率大軍入京,並獨覽大權、干預朝政。為了討伐董卓,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揭竿起義。他討伐董卓時,沒有地盤,兵力也很少,但靠著自己正直的名聲,加上善於掌握時機,羽翼漸豐。其後關東一些州郡的州牧也積極組軍反抗董卓,並一致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因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賊有功,被袁紹任命為東郡太守。
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火燒洛陽,且調動大軍迎擊聯軍,許多諸侯見董卓勢力強大,不敢與之對抗。曹操幾次催促袁紹西進,袁紹不聽,一直按兵不動,出於無奈,他只好獨自進軍,結果遭到董卓部將徐榮擊敗,不僅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幸得部屬讓出坐騎,他才能死裡逃生。
不久,董卓被義子呂布所殺,與此同時,青州黃巾軍又逐漸壯大,並大舉入侵兗州,太守劉岱戰敗被殺。許多官員見情勢危急,為了借重曹操的軍事長才,前往東郡請他擔任兗州牧。任兗州牧後,他率軍討伐青州黃巾軍,經過一番苦戰終於獲勝,並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黃巾軍全部降服。他從中挑選一些精壯收編為子弟兵,號稱「青州兵」。此役他充份展現治軍的能力,也為自己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宦官專權,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曹操掌握袞州之後,聽從荀彧的建議,迎獻帝到許縣,即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舉使他在政治上佔有很大的優勢。此後無數的能士紛紛投效至他的麾下,他的勢力也越來越強大。
逐漸地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紹與曹操兩大陣營。袁紹擁兵數十萬,佔據黃河以北,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只有數萬兵馬,佔領黃河以南,所處的地理位置易攻難守,且後方並不鞏固,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及南陽的張繡仍與曹操為敵,所以總體形勢利袁而不利曹。
官渡大戰
後來,袁紹起兵十萬、戰馬萬匹,南下攻打曹操,官渡大戰序幕由此拉開。大戰之初,許多部屬認為袁紹兵力強大,難以取勝,應該投降,然而曹操卻認為袁紹兵力雖多,但猜疑心重,不能信賴部下,因此內部並不團結,如能善加利用,加上施以奇襲等戰法,還是有獲勝的機會。
正當曹操全力佈置作戰時,劉備起兵佔據下邳,準備與袁紹合力夾擊曹操。他分析眼前形勢,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率精兵出奇不意攻打劉備,一舉佔領沛縣,收復徐州,並轉攻下邳。劉備原以為曹操面對袁紹大軍,沒有能力出兵攻打他,所以曹軍突然出現時措手不及,從而全軍潰敗,關羽也被迫投降。劉備戰敗後,帶少數兵馬投奔袁紹。
曹操獲勝後立即還軍官渡。不久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進攻東郡,太守劉延兵力微弱,在白馬被顏良率軍圍困,情況十分危急。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引兵到延津,佯裝要渡河襲擊袁軍後方,袁紹中計分兵西應。曹操乘機率精兵直奔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於是解除。
袁紹又派文醜和劉備率六千騎步兵渡河追擊曹軍。那時曹操只有騎兵五百餘騎,緊急之中,他命令一些騎兵解鞍放馬,並將輜重棄置在路上。文醜兵到,見到丟棄的馬匹、輜重,你爭我搶、亂作一團。曹操見狀,命騎兵立刻上馬,全力衝殺,袁軍反應不及頓時潰敗,文醜也被殺了。此番連斬顏良、文醜兩名大將,袁軍大為震動。
後來,袁紹大軍向官渡逼近,曹操出擊不利,從而收兵回營,堅守不出。雙方相峙月餘,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相反地,袁軍糧草充足,並屯糧於袁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
此時恰好袁紹謀臣許攸前來投奔,並獻計奇襲烏巢。許攸之計,正合曹操尋找機會,出奇制勝的心意,於是當機立斷親率步騎五千人連夜摸黑出營,一路扮著袁軍,騙過層層哨卡。到烏巢後,曹軍立即圍住糧屯放火,熊熊大火劃破天際,及至天明全部燒毀。
袁紹聞訊大驚,立即派兵增援,當援軍逼近烏巢時,左右請曹操分兵抵擋,他大怒道:「敵兵到我背後,再來告訴我。」在前後皆有袁軍的情況下,士卒皆殊死拼殺,最後終於大破烏巢守軍,擒殺袁將淳于瓊。張闔、高覽二位將領聽說淳于瓊兵敗,又聞袁紹對他們起了疑心,遂於陣前投降。曹操忽然得此援軍乘勢揮軍掩殺,袁軍大潰,袁紹也倉惶逃走了。
歷時一年多的官渡大戰,曹操獲得全面勝利,他以兩萬兵力擊敗袁紹十萬大軍,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曹操以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其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赤壁之戰
袁紹病死後,袁譚和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發生內鬨。曹操乘機發兵攻擊,不久黃河以北的冀、幽、青、并等四州全部歸入勢力範圍,北方終於大致統一。
曹操統一北方後,準備一舉統一全國,從而率大軍南擊荊州。荊州刺史劉表恰於此時病死,代理的劉琮不敢對抗,於是投降。劉備得知劉琮投降,自知無法獨力對抗曹操大軍,就派諸葛亮前去聯絡孫權,並達成協議合力對抗曹軍。
秋冬之交,曹操率領水陸大軍到達赤壁,與孫、劉聯軍相遇。鑒於北方軍隊不習慣水戰,曹操下令用鐵鎖把全部戰艦鎖在一起,以免船身搖晃影響戰力,這給了孫、劉聯軍火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一天夜裡,東南風大起,周瑜的部將黃蓋詐降,帶了滿載澆了油柴草的十艘軍艦,趁著風勢向曹營駛去。距曹營不遠時,突然點火向曹操的艦船撞去,結果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把曹軍百萬人馬一舉擊潰。赤壁之戰後,從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戰敗後,認識到一時無力統一全國,就改變策略加強鞏固後方,先後平定韓遂、宋建、張魯等幾股割據勢力,最後北方全部統一
曹操在南征北討的過程中,對內也做了許多措施,如屯田積穀,以恢復經濟發展;主張唯才是舉,以糾正「徵辟制」所衍生的弊端;打擊豪強勢力,以緩解社會的矛盾;開創「建安文學」,使學術得以蓬勃發展。這些措施使北方在戰亂中還能保持一定的繁榮,故他被稱為「治世之能臣」,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統一北方後,曹操是可以代漢稱帝的,可是他始終以東漢為正統,縱使後來孫權上書請曹操代漢,他仍不肯稱帝,並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從此話中,可知他有效法周文王統一中原的大志,但因為全國尚未統一,使他認為稱帝沒有實質意義,反而容易落人口實,所以一直不肯稱帝。反過來說,如果全國統一,可發揮他治世的理想,也許就另當別論了。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以周朝的歷史最悠久,國運最昌盛,而周朝的建立,正是周文王所打下的基礎,尤其他尋訪姜子牙的故事,更是千古傳頌。從曹操禮賢下士、實施屯田、開創文學及精研兵法等作為,都可看出他確有建立長治久安國家的雄心大志。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在<短歌行>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樣招攬人才,建立一番豐功偉業。
東漢的選才是採用徵辟制,然而要得到辟舉須先獲得鄉里的認同,此一制度後來衍生了尚名背實、朋黨結交等弊端,很難選拔真正的人才。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曹操主張「唯才是舉」,表示不論身份貴賤,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拔擢為官。
他又陸續頒佈「求賢令」、「求言令」等,以吸引大批有才之士前來投效。因為善於招攬人才與聽取建言,他有很多政策都是得自屬下的意見,如「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聽從荀彧的建議;屯田許下是聽從棗祗的建議。
另外,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時,糧草所剩無幾,苦思仍無良策,他寫封信問荀彧:該如何是好?荀彧回信說:袁紹軍力雖然強大,但用人不善,建議曹操應該死守並伺機而動,等袁營有變就有機會獲勝。
正如荀彧所言,袁紹不善用人,給了他許多可趁之機。不久,許攸建議袁紹派輕騎趁夜突襲許昌,袁紹不予採納,此時恰好許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審判扣押。許攸一怒之下,連夜投奔曹營,曹操聞訊大喜,並「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許攸獻計奇襲袁紹的糧倉烏巢.結果一舉成功。袁軍失了糧草,軍心散漫,最後被曹操打敗了。
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
東漢末年連年混戰,農業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軍隊也不例外,袁術的軍隊曾以蒲蠃為食;袁紹的士兵也曾靠桑樹的果實充饑。
曹操說:「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曹操創立以軍隊屯田的政策,又在各地設置「典農部」,將農業全權交由專職的官員管理。
此外,當時豪族地主兼併土地,組織武力控制鄉里,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導致許多農民流離失所。針對豪強兼併及租賦不均的情況,他實施「重豪強兼併之法」,禁止豪強轉嫁租賦,並頒佈《收田租令》,制定較輕的租賦,使農民能夠安心耕種。
為了避免士兵與民爭利,他規定不能在軍營中宰殺賣肉,也不許任意摘取果樹或損傷麥苗等。這一連串的措施,不僅確保糧食的供給,也安定了百姓的生活。
建安文學
曹操御軍三十餘年,縱使人在軍旅,也經常手不釋卷。他的詩文氣魄沉雄,慷慨悲,如《蒿里行》說﹕「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臣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寫出了生靈塗炭的苦況,也展現他悲天憫人的一面。
曹操主張「外定武功,內定文學」,他用自己創造性的才華,開創文學的新風氣,即所謂的「建安文學」。建安時代是個亂世,而文學上在曹操的刻意經營下,卻蓬勃發展。「建安文學」也是歷代文人稱許和學習的對象。
曹操的文筆簡要、鮮明,也很有創造性,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他用來描述時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描述人生須及時行樂的曲調,他用來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
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四言詩自《詩經》後已衰落,而曹操卻用以抒發情感,使四言詩再放異彩,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他的文學風格,也影響到後世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身處亂世之中能夠迅速掘起,除了後天的努力之外,與他先天的資質也有關係。總體來說,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印證了少年時代名士許劭給他的評語-「亂世之英雄」。
善於運用權謀 年少時,曹操就機警過人,喜歡飛鷹走狗、圍獵比武,且不拘禮俗。他的叔父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經常向他的父親曹嵩告狀。常受父親斥責後,他決定尋找機會報復。
一天他看到叔父走過來,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他的叔父見狀跑去告訴曹嵩,可是當曹嵩慌忙跑來時,他卻安然無恙,曹嵩問他是不是病好了,曹操說:「我根本就沒病,可能是叔父不喜歡我,所以才誣陷我。」此後,曹嵩就不再相信兄弟的話了。由此可見,他從小為了達到目的就會使用一些權謀,這是人們從道德角度批評他的地方,然而這也是在那動盪不安、爾虞我詐的時代,他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精通兵法,紀律嚴明
中國的歷史上有不少出色的軍事家,曹操可說是其中之一。他在南征北討三十幾年間,除了赤壁之戰外,其餘大小戰役大部分都取得勝利。他作戰時最大的特色是:每當與敵人對陣時都顯得安閒自在,好像不當回事一樣,但每到緊要關頭時,就勇猛直前、勢不可擋。
曹操用兵如神,既是個人的天份,也是善於吸取前人經驗的結果。他曾將各家兵法融會貫通後整理為一書,稱為《接要》;也曾為《孫子兵法》作註,宋朝吉天保把十人的註集合為一書,稱為《孫子十家註》,而《曹操註》是其中最早的註集。
軍隊治理方面,他也是紀律嚴明、賞罰必信。他曾率領軍隊從麥田經過,事先下令士兵不能損傷麥苗,違反者處死。騎馬的人都下來,唯恐傷了麥苗,不料曹操的馬卻躍入田中,他要求主簿定罪,主簿說:「尊者不應受罰。」曹操說:「制法者自己怎麼可以犯法呢?但身為統帥也不能自殺,那就我就處罰自己吧!」於是拔劍割下自己的頭髮,代表已經受罰了。
《軍令》、《敗軍令》、《船戰令》、《步戰令》等都是他依據不同的情況,制定的軍中規則,凡是違反者均須依令處罰。正因為他的軍紀嚴明,所以能在群雄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
善於收攬人心
劉備曾被呂布趕跑,狼狽的到許都投奔他。曹操待之以禮,幕僚不以為然,建議說:「劉備有英雄之志,不早殺之,必為後患。」曹操回答:「我正在收攬天下英雄,殺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不可。」由此可見,他對收攬人心的重視程度。
戰爭期間他不僅身先士卒,還經常與兵士同住、同吃;戰勝後,他往往將敵軍留下的戰利品,全部賞賜給部屬;官渡大戰勝利後,發現許多屬下寄給袁紹的投降信,他不僅沒有生氣,甚至連看都不看就把信都燒了,並且說:「官渡大戰時,面對強敵連我都不能自保,何況你們呢?」那些將士聽了以後非常感動,後來都一直對他保持效忠。
張繡曾經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及大將典韋,官渡大戰前張繡歸降,他不但設宴款待,還要求結為親家。為了報答曹操不念舊惡之恩,張繡在官渡大戰時全力奮戰,立下許多戰功。
正因為曹操善於收攬人心,他的屬下很多是敵方吸收過來的。如:謀臣許攸、荀彧原來都是袁紹的部下,後來都為他盡忠效力;原為敵將的張遼、張郃、賈詡等,也都為曹營立下無數的汗馬功勞。
敬重忠義之人
曹操敬重忠義之人,從他對關羽的態度,可以窺豹一斑。關羽為保護劉備的二位夫人被迫降曹,當時他坦誠地對曹操說:他終究還是會去投奔劉備。有人勸他殺了關羽,以除後患,但他敬重關羽的忠義,不忍殺他,最後甚至任由他去投奔劉備。
後來,關羽對樊城發動進攻,引水淹七軍,又生擒曹營大將于禁、龐德,進而圍攻樊城、襄陽,威震華夏。在危急時,曹操接受司馬懿、蔣濟的建議,勸說孫權偷襲關羽,最後終於擒斬關羽,解除了襄陽、樊城之圍。
孫權為了轉嫁殺死關羽的責任,派人把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曹操不忍關羽身首異處,下令按照他的身材雕刻一個木偶,並穿上壽衣與人頭縫在一起,然後以諸侯之禮予以厚葬。
因為曹操敬重忠義之人,上行下效的結果,將領們都對他忠心耿耿,從而在危急時,每每都因為部屬的忠心護主,使他能夠全身而退。
歷史的負面評價
雖然有許多人對曹操的評價很高,然而《三國演義》卻把他視為「亂臣賊子」。從三國歷史中,可發現有三個比較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後人對他產生負面評價的主要原因。
其一,早期董卓為了拉攏曹操,任命他為驍騎校尉,但曹操痛恨董卓的暴行,逃出了洛陽,董卓於是到處懸賞捉拿他。在風聲鶴唳中,曹操借宿於父親好友呂伯奢家。當晚曹操聽到磨刀聲,以為呂家要殺他去領賞,就先下手為強,殺死呂家所有的人,事後才發現呂家是要殺豬宴請他。
其二,曹操有了兗州做根據地後,想把父親接來安享晚年,不料途中卻遭徐州牧陶謙的部將襲擊,曹家老小全部遇害。曹操聞訊大怒,憤而興兵血洗徐州。
其三,由於打著漢天子的招牌,因此他的屬下有些人認?自己是漢朝臣子,不是曹操的臣子,因此看到曹操的權力凌駕於獻帝之上時,心裡產生不滿,從而經常規勸曹操要自制,後來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對他任魏公、受九錫。對於屬下的不滿,他始終都保持隱忍,晚年時終於忍耐不住將幾位曾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的老臣賜死。
以上這些歷史事件,使曹操給人留下濫殺無辜的印象,這也說明在理智的背後,他也有多疑、容易衝動的一面。可是如果幾個事件就將他完全否定,甚至作為一個反派人物來描繪,實際上是不太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