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文集欣賞

  • Share this:

【原文】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2.前出師表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南 陽 , 苟 全 性 命 于 亂 世 , 不 求 聞 達 于 諸 侯 。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 猥 自 枉 屈 , 三 顧 臣 于 草 廬 之 中 ,諮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 由 是 感 激 , 遂 許 先 帝 以 驅 馳 。 后 值 傾 覆 , 受 任 于 敗 軍 之 際 , 奉 命 于 危 難 之 間 : 爾 來 二 十 有 一 年 矣 。 先 帝 知 臣 謹 慎 , 故 臨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 受 命 以 來 , 夙 夜 憂 慮 , 恐 付 托 不 效 , 以 傷 先 帝 之 明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不 毛 。 今 南 方 已 定, 甲 兵 已 足 , 當 獎 帥 三 軍 , 北 定 中 原 , 庶 竭 駑 鈍 , 攘 除 奸 凶 , 興 復 漢 室 , 還 于 舊 都 : 此 臣 所 以 報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職 分 也 。 至 于 斟 酌 損 益 , 進 盡 忠 言 , 則 攸 之 、 依 、 允 等 之 任 也 。 愿 陛 下 托 臣 以 討 賊 興 復 之 效 , 不 效 則 治 臣 之 罪 , 以 告 先 帝 之 靈 ﹔ 若 無 興 復 之 言,則 責 攸 之 、依、 允 等 之 咎 , 以 彰 其 慢 。陛 下 亦 宜 自 謀 ,以 諮 諏 善 道 , 察 納 雅 言 , 深 追 先 帝 遺 詔 。 臣 不 勝 受 恩 感 激 ! 今 當 遠 離 , 臨 表 涕 泣, 不 知 所 云 。

注 釋

先帝 指蜀漢昭烈帝劉備。此時劉備已死,故稱先帝。劉備,字玄德    ,東漢末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曹    丕篡漢,備即帝位於成都,在位三年崩,年六十三,諡昭烈,史稱先    王。中道 中途,半路。崩殂 死亡。古時帝王死叫崩;殂,死亡。天下三分 指魏、蜀、吳三國割據鼎立。曹丕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西元二二○年)篡漢,國號魏,都洛陽;次年劉備據西蜀自立,國    號漢,都成都;九年後(西元二二九年),孫權據江東自立,國號吳    ,都建業(今南京市)。益州疲弊 益州財力人力困乏。益州,東漢州名。轄地約今四川全省    ,為蜀漢國土的主要部份。疲弊。困乏。劉備既伐吳失利,其後諸葛    亮又用兵南蠻,國力耗損,故云。秋 時機,時候。內 指朝廷。亡身於外 為國家效命於疆場。亡,同「忘」。殊遇 特別的待遇。指恩寵、信任。陛下 臣民對皇帝的敬稱。臣民有事要稟告皇帝,不敢直陳,懇請階    下的侍衛代為轉達,所以稱皇帝為陛下,表示尊敬。陛,臺階。開張聖聽 擴大聖君的見聞;亦即多聽聽臣民的意見。聖,尊稱皇帝    ,此指後主劉禪。光 發揚光大。恢弘 擴大,發揚。妄自菲薄 任意看輕自己。妄,胡亂。菲,微薄。引喻失義 引証譬喻,不得其當。如引用公孫述、劉璋一類失敗的往    事,以為蜀漢無法進取的証據。宮中府中 內宮與外朝。宮,指皇帝宮殿,代表皇室。府,指丞相府    第,代表行政體系。陡罰臧否 即陡臧罰否。指賞善罰惡。陡,遷升,獎賞。臧,善。否    ,惡。不宜異同 不應該有差別。異同,偏重於「異」之意作姦犯科 為非作歹,觸犯法律。姦,詐偽。科,法律條文。有司 指官吏。職有專司,故職有司。司,管理。昭 表明。平明之治 公平、開明的政治。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 侍中郭攸之、費禕,黃門侍郎董允。侍中    掌理宮中奏事及車馬衣服等。侍郎,此指黃門侍郎,為宮中侍衛的官    。郭攸之,字演長,南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費禕,字文偉,江    夏鄳(今河南省羅山縣)人。董允,字昭休,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    )人。良實 賢良忠實。志慮忠純 即志忠慮純。指存心忠誠而謀事專一。簡拔 選拔。愚 長輩對晚輩自稱的謙詞。此諸葛亮自稱。咨 詢問,商量。下文諮,意同。裨 助益向寵 襄陽宜城(今湖北省襄陽縣)人。劉備時為牙門將。劉禪即位    (西元二二三年),封都亭侯。性行淑均 即性淑行均。指秉性善良,行事平正。淑,善。先帝稱之曰能 章武二年(西元二二二年),劉備為報孫權殺關羽之    仇,出兵伐吳,反被擊敗。在此戰役中祇有向寵的部隊損失最少,所    以劉備稱贊他能幹。行陣 行伍之間。優劣得所 指用人之長,使其得到適當職位。得所,指得到適當職位。遠 疏遠,避開。作動詞用。先漢 指西漢前期強盛時期。後漢 指東漢末年衰微時期。桓靈 東漢桓帝、靈帝。皆昏庸無能,信任宦官外戚,以致政治腐敗    ,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動搖國本。侍中 指郭攸之、費禕。尚書 指陳震。字孝起,南陽人。建興三年(西元二二五年)拜尚書    ,後遷尚書令,尚書掌章奏、宣示、圖書、秘記等職。長史 指張裔。字君嗣,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縣)人。諸葛亮出駐漢    中,任裔為丞相府留府長史。長史為幕僚之長。參軍 指蔣琬。字公剡,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時任參軍    。諸葛亮往漢中,琬與張裔共掌府事。參軍掌軍事謀畫及文翰。貞亮死節 忠貞信實,能為節義而犧牲。亮,同「諒」,信實。布衣 指平民,古代平民除年老可穿絲帛外,大家都穿麻織衣物,故    稱。躬耕 親自耕種。聞達 被稱揚薦拔,有顯貴的意思。卑鄙 卑賤鄙陋,自謙之詞。畏自枉屈 委屈貶抑自己的身分。顧 訪聞。感激 感動,振奮。許 答應。驅馳 奔走效力。傾覆 失敗。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劉備在湖北當陽長板坡,被曹操    所敗。爾來二十有一年 亮自建安十二年(西元二○七年)出仕,至建興五    年(西元二二七年)上此表,前後共二十一年。爾來,自那時以來。    有,音ㄧㄡˋ,通『又』。臨崩寄臣以大事 指劉備臨終託孤之事。受命 接受命令。命,指上文『寄臣以大事』。夙夜憂勤 終日憂思勤勞。不效 不成功。效,效驗。明 指知人之明。五月渡瀘 後主建興元年,雲南境內發生叛亂;三年春,諸葛亮率軍    南征,五月渡瀘,平定亂世。瀘,指瀘水,即今雅礱江的下游,在西    康省會理縣西南流入金沙江;二水合流處,即當時諸葛亮渡瀘之處。不毛 荒瘠不能耕種的土地,此指蠻荒地區。毛,指草木、五穀。庶 庶幾,冀望的意思。攘除奸兇 剷除奸邪兇惡之人。指消滅曹魏。攘,音ㄖㄤˊ,斥逐,    排除。舊都 指東漢首都洛陽。斟酌損益 衡量事理而予以興革。斟酌,ㄓㄣ ㄓㄨㄛˊ,將酒適量    注入杯中,引申為考慮可否而決定取捨。損,革除。益,興辦。若無興德之言 此六字,文選無,據三國志董允傳補。興德之言,足    以增進德行的嘉言。責攸之褘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此十二字,據諸葛亮傳。慢,怠慢。彰    ,表名。咎,罪過。自課 自我省察。課,考察。諸葛亮傳作『自謀』,今依文選。諮諏 音ㄗ ㄗㄡ,詢問。同義複詞。善道 良好的辦法、途徑。雅言 正直的言論。深追先帝遺詔 深切念追先帝臨終的遺言。涕泣 流淚,哭泣。諸葛亮傳作「涕零」,今從文選。不知所云 不曉得說了些什麼。表示感傷至極。  研 析本篇昭明文選題作「出師表」,文中卻僅「今南方已定,‧‧‧‧‧‧ 還於舊都」等數句與出師有關,而全篇主旨實在於期望後主以君德自勵,奮發圖強。首段的「開張聖聽」,二段的「平明之治」,三段的「親賢臣,遠小人」,四段「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皆循此要旨而引申發揮。 蜀漢在三國中,轄地最小,國勢最衰,積極進取雖未必致勝,茍且偏安則終將滅亡。故亮始終主張聯吳伐魏、復興漢室。論公,後主是君上,亮為臣上;於私,則亮為父執,後主為子姪;論才,亮器識卓越,後主闇懦不堪。處此艱難微妙的情勢,全篇導之以情,說之以禮,諄諄叮嚀,肯切告誡。語氣委婉懇摯,誠敬恭謹,恪首人臣之禮,建言中肯,具體可行,不失師保之則。文中稱先帝十三次,一則表達追懷先帝、忠愛國家之忱,再則可以避免專權擅政之嫌,使後主稟於責任之重,感於謀國之忠,而較易接受其告誡。 杜甫蜀相詩所謂「兩朝開濟老臣心」,正概括了諸葛亮支撐危局、輔佐幼主的謀國之忠和苦心孤詣。前人有言:讀出師表不流淚涕者,其人必不忠。細讀此文,當有同感。

3.後出師表

先 帝 慮 漢 、 賊 不 兩 立 ,王 業 不 偏 安 ,故 托 臣 以 討 賊 也 。 以 先 帝 之 明 , 量 臣 之 才,故 知 臣 伐 賊 , 才 弱 敵 強 也 。 然 不 伐 賊 , 王 業 亦 亡 。 惟 坐 而 待 亡 , 孰 與伐 之 ?是 故 托 臣 而 弗 疑 也 。 臣 受 命 之 日 , 寢 不 安 席 , 食 不 甘 味 ﹔ 思 惟 北 征 , 宜 先 入 南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并 日 而 食 。 ─ ─ 臣 非 不 自 惜 也 : 顧 王 業 不 可 偏 安 于 蜀 都 , 故 冒 危 難 以 奉 先 帝 之 遺 意 。 而 議 者 謂 為 非 計 。 今 賊 適 疲 于 西 , 又 務 于 東 , 兵 法 “ 乘 勞 ” : 此 進 趨 之 時 也 。

謹 陳 其 事 如 左 : 高 帝 明 并 日 月 , 謀 臣 淵 深 , 然 涉 險被 創 , 危 然 后 安 ﹔ 今 陛 下 未 及 高 帝 , 謀 臣 不 如 良 、 平 , 而 欲 以 長 策 取 勝 , 坐 定 天 下 : 此 臣 之 未 解一 也 。 劉 繇 、 王 朗 , 各 據 州 郡 , 論 安 言 計 , 動 引 聖 人 , 群 疑 滿 腹 , 眾 難 塞 胸 ﹔ 今 歲 不 戰 , 明 年 不 征 , 使 孫 策 坐 大 , 遂 并 江 東 : 此 臣 之 未 解 二 也 。 曹 操 智 計 , 殊 絕 于 人 , 其 用 兵 也 , 仿 怫 孫 、 吳 , 然 困 于 南 陽 , 險 于 烏 巢 , 危 于 祁 連 ,逼 于 黎 陽 , 几 敗 北 山 , 殆 死 潼 關 , 然 后 偽 定 一 時 耳 ﹔ 況 臣 才 弱 , 而 欲 以 不 危 而 定 之 :此 臣 之 未 解 三 也 。 曹 操 五 攻 昌 霸 不 下 , 四 越 巢 湖 不 成 , 任 用 李 服 而 李 服 圖 之, 委 任 夏 侯 而 夏 侯 敗 亡 , 先 帝 每 稱 操 為 能 , 猶 有 此 失 ﹔ 況 臣 弩 下 , 何 能 必 勝 : 此 臣 之未 解 四 也 。 自 臣 到 漢 中 , 中 間 期 年 耳 , 然 喪 趙 云 、 陽 群 、 馬 玉 、閻 芝 、 丁 立 、 白 壽 、 劉 合 、 鄧 銅 等 , 及 驅 長 屯 將 七 十 余 人 , 突 將 無 前 , 叢 叟 、 青 羌 , 散 騎 武 騎 一 千 余 人 , 此 皆 數 十 年之 內 , 所 糾 合 四 方 之 精 銳 ,非 一 州 之 所 有 ﹔ 若 復 數 年 , 則 損 三 分 之 二 也 。 ─ ─ 當 何 以 圖 敵 : 此 臣 之 未 解 五 也 。 今 民 窮 兵 疲 , 而 事不 可 息 ﹔ 事 不 可 息 , 則 住 與 行 , 勞 費 正 等 ﹔ 而 不 及 今 圖 之 , 欲 以 一 州 之 地 , 與 賊 持久 : 此 臣 之 未 解 六 也。 夫 難 平 者 , 事 也 。 昔 先 帝 敗 軍 于 楚 , 當 此 時 , 曹 操 拊 手 , 謂 天 下 已 定 。 ─ ─ 然 后 先 帝 東 連 吳、 越 , 西 取 巴 、 蜀 , 舉 兵 北 征 , 夏 侯 授 首 : 此 操 之 失 計 , 而 漢 事 將 成 也 。 ─ ─ 然 后 吳 更 違 盟,關 羽 毀 敗 , 秭 歸 蹉 跌 , 曹 丕 稱 帝 : 凡 事 如 是 , 難 可 逆 見 。 臣 鞠 躬 盡 瘁 , 死 而 后 已 ﹔ 至 于 成 敗 利 鈍 , 非 臣 之 明 所 能 逆 睹 也 。

注解版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 漢、賊不兩立,從來人只解得一半。但曰漢不與賊兩立,止是誓不共戴之意耳;不知漢不滅賊,則賊必滅漢,賊亦不與漢兩立,則此先主之所深慮也。若第云誓不共戴,又何慮之有哉?今人卻是不曾解得「慮」字。 王業不偏安, 此句承上「慮」字說來。言我不討賊,則賊必伐我,是偏安不成矣。今人都認作不欲偏安,便覺上文「慮」字說不去。 故託臣以討賊也。 重以先帝之託。可見武侯討賊,則是不忠;後主不使武侯討賊,則是不孝。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故」字作「固」字解。此四句反說,以跌下文。明明自己謙遜,卻借先帝來說。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正是「不兩立」註腳。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此四句正說,自起至此述先帝見托之意。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可見先生入南正是為北。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亦反跌一句,以起下文。 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 「不可」猶言「不能」。 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自「臣受命」一句至此,自敘其奉先帝之意。 而議者謂爲非計。 只因此一句,生出下文六「未解」來。 今賊適疲於西, 指街亭之相持。 又務於東, 指石亭之戰敗。 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此四句,正今日伐魏主意。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此言賊不可待其自滅,特借高帝為證,以破議者未可輕動之說。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權坐大,遂併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此言狃於偏安之必失,又借劉繇、王朗為證,以破議者姑守一隅之說。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此借曹操之屢敗,自解其街亭之敗。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爲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此又借曹操用人之誤,自解其用馬謖之誤。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此言舊臣代謝,若不及時討賊,恐將來無討賊之人。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此言一隅難恃。 若不及時討賊,恐蜀中非持久之地。 ○以上六段皆用反說,駁倒議者之論。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此是漢敗而賊成,漢鈍而賊利。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此是賊敗而漢成,賊鈍而漢利。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漢又敗而賊又成,漢又鈍而賊又利。 凡事如是,難可逆料。 此言往事之難料,以見後事之難期。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說到終篇下一「死」字,雖云非所逆覩,已預知有五丈原之事。

4.誡子書

夫 君 子 之 行 , 靜 以 修 身 , 儉 以 養 德 , 非 澹 泊 無 以 明 志 , 非 寧 靜 以 致 遠 。 夫 學 須 靜 也 , 才 須 學 也, 非 學 無 以 廣 才 , 非 志 無 以 成 學 。 淫 慢 則 不 能 勵 精 , 險 躁 則 不 能 治 性 。 年 與 時 馳 , 意 與 日 去 , 遂 成 枯 落 , 多 不 接 世 , 悲 守 竅 廬 , 將 復 何 及 。

5.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6.誡外生書

夫 志 當 存 高 遠 , 慕 先 賢 , 絕 情 欲 , 棄 疑 滯 , 使 庶 幾 之 志 , 揭 然 有 所 存 , 惻 然 有 所 感 ; 忍 屈 伸 , 去 細 碎 , 廣 咨 問 , 除 嫌 吝 , 雖 有 淹 留 , 何 損 於 美 趣 , 何 患 於 不 濟 。 若 志 不 強 毅 , 意 不 慷 概 , 徒 碌 碌 滯 於 俗 , 默 默 束 於 情 , 永 竄 伏 於 凡庸 , 不 免 於 下 流矣 !

五.成語裡的孔明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 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 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 見到。

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 友閒遊去了。 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 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 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 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 醒,才得以晤面。

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 輔佐劉備,終於幹了一番事業。 「三顧茅廬」後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 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 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軌對劉備說:「孔 明年紀輕輕,有甚麼才學?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 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麼其本事!」

劉備勸解他們說; 「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 「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 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 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 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初出茅廬

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後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惇領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張二人 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 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 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麼可以推諉 呢?」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孔明怕關張等人不聽從號令, 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其正掌握兵權,「違令 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 惇。

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打心眼開佩服諸葛亮,從此 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 評議詩讚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 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後初掌兵權就打勝 仗,後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 用例: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衝勁,又肯虛 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作出了成績。

錦囊妙計

孫權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 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 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後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再派 人去奪還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 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 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 失。」並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 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吳, 應該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 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嫁妹弄假成其,後來 又護衛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 「錦囊妙計」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 法。

一時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劉備與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 一個一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至五 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 窄,身上本來帶有箭瘡還末痊癒,氣怒之下,終於死去, 他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 出了個周瑜,為甚麼又還要再有個諸葛亮呢!」由這個故 事引出「一時瑜亮」這個成語,指同時存在的才幹能力相 當而又相抗衡對峙的兩個人。

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 來。當時南中地區(現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一 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 戰事節節勝利,最後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反抗。 諸葛亮瞭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 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為主,把孟獲爭取過來。

諸葛亮善用計謀,第一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游 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 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 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不再反 叛。 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 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漢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 事,穩定了蜀國後方,為北伐創造了「無後顧之憂」的條 件。 「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 對戰勝對方穩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

淡泊明志

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進了草廬大門,到了 中門,只見門上寫看一副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 遠。」意思是用淡泊簡樸來顯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靜 來遠離名利。這副對聯表現了諸葛亮品德修養的一個方 面。諸葛亮《戒子書》則是用了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還是一樣。

六.三國詩文

1.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2.趙子龍單騎救主

血染征袍透甲紅,

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衝陣扶危主,

只有常山趙子龍!

3.關雲長溫酒斬華雄

威鎮乾坤第一功,

轅門畫鼓響鼕鼕。

雲長停盞施英勇,

酒尚溫時斬華雄。

4.呂布被擒遭處決

洪水滔滔淹下邳,

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知赤兔馬千里,

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處望寬今太懦,

養鷹休飽昔無疑。

戀妻不納陳宮諫,

枉罵無恩大耳兒。

5.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掛印封金辭漢相,

尋兄遙望達途還。

馬騎赤兔走千里,

刀偃青龍出五關。

忠義慨然沖宇宙,

英雄從此震江山。

獨行斬將應無敵,

今古留題翰墨間。

6.後人詠關羽 雲長

人傑惟追古解良,

士民爭拜漢雲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

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

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

古木寒鴉幾夕陽。

7.後人詠張飛 翼德

安喜曾聞鞭督郵,

黃巾盡掃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

長阪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

智欺張郃定中川。

伐吳未克身先死,

秋草長遺閬地愁!

8.後人詠趙雲 子龍

紅光罩體困龍飛,

征馬衝開長阪圍。

四十二年真命主,

將軍因得顯神威

9.後人詠馬超 孟起

潼關戰敗望風逃,

孟德倉皇脫錦袍。

劍割髭髯應喪膽,

馬超聲價蓋天高。

10.後人詠黃忠 漢升

將軍氣慨與天參,

白髮猶然困漢南。

至死甘心無怨望,

臨降低首尚懷慚。

寶刀燦雪彰神勇,

鐵騎臨風憶戰酣。

千古高名應不泯,

長隨孤月照湘潭。

11.後人詠劉備 玄德

運籌決算有神功,

二虎還須遜一龍。

初生便能垂偉績,

自應分鼎在孤窮。

12. 泰山梁甫吟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題記:泰山、梁甫相傳是死后魂魄歸聚處。古辭《泰山梁甫吟》為葬歌。本篇是曹植游歷中見聞的實錄,描寫了濱海地區百姓近乎原 始的赤貧生活.表現了詩人對世事民生的關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英雄。

是非成空,青山依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濁酒一杯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中。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官城外柏森森。

映碧草自春色,隔空好音。

三天下,朝老臣心。

出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襟。

葛孔明──杜甫

星昨夜前,先生此日。

虎不施令,麟惟有著名。

空下三千客,辜胸中十兵。

好看清,於今雅歌!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未,自磨洗前朝。

不周郎便,雀春深二。

古──杜甫

葛大名垂宇宙,宗臣像清高。

三分割據策,古霄一羽毛。

伯仲之伊,指若定失曹。

福移祚恢,志身。

念奴──

大江去,浪淘,千古流人物。

故西,人道是三周郎赤壁。

石穿空,拍岸,卷起千推雪。

江山如,一多少豪。

想公瑾年,小初嫁了,雄姿英。

羽扇巾,笑灰。

故神,多情笑我,早生。

人生如,一尊酹江月。

武侯廟 杜甫 遺廟丹青古   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后主   不復臥南陽

楹聯話三國

憶昨路繞錦亭東

先主武侯同宮

這兩句是從祠內清人書刻杜甫《古柏行》詩碑摘出來的。意思是回憶以前繞道成都錦亭的東邊,曾經見到劉備和諸葛亮的祠廟并列在一處。“宮”出自《詩經》,這里借指祠廟。原句本非律體,不能用平仄對仗格律衡量。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劉咸滎(字豫波)撰書。 上聯是說昭烈廟中合祀的諸人,體現了祖孫(劉備與劉諶)、父子(關羽、張飛與其子關興、張苞)、兄弟 (劉備、關羽、張飛)、君臣(劉備與其文武群臣)的各種關系,他們意在輔佐翼護蜀漢,維系人倫綱常,爭得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相沿的正統(正統是歷代統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統,和偏安、僭偽是相異的)。 下聯是說劉備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后,起兵與群雄爭奪江山,經歷了齊(今山東)、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吳(今浙江、江蘇)、秦(今陝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立國是很艱難的。后人為立祠廟,使他們一堂上下共傳千古。

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

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顏崇實撰書。 上聯: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稱,后代常用來指州郡長官,劉備曾為豫州牧即州長官,故稱使君)。又載劉備屋舍東南角有一株桑樹高五丈余,遠望如車蓋,時人說他家有王氣。作者據此說劉備是天下英雄,為漢王朝正統攸(所)歸,樓桑如車蓋就是王氣所鐘(聚集)的明証。 下聯:史稱劉邦創立漢朝,先從漢中還定三秦,然后統一天下,劉禪在成都降魏,漢朝才最后滅亡,所以說巴蜀關系到漢朝的始終。遺民還在,懷想當年霸業,只剩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淚洒山河,志在五倫存正軌﹔

縱極王侯非富貴,英靈照天地,身經百戰為斯民。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黃雅荃補書。 上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們浴血奮戰爭取江山,立志要維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的道德准則和禮法正軌。 下聯說他們后來雖然分別作了王侯,卻不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是英光靈氣,照臨天地,不恤身經百戰,只為造福人民。

兄弟君臣一時際會,當年鐵馬金戈,樹神旗而開西川大業﹔

祖孫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畫棟,崇廟貌而志后漢丕基。

清人張清夜撰,今人方濱生補書。 上聯是說劉備和關羽、張飛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躍馬橫戈,轉戰疆場,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樹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開創了蜀漢的帝業。 下聯是說蜀漢王朝祖孫父子英明賢良,足以流勞百世。今日大殿里紅色的楹柱,彩繪的棟梁,庄嚴雄偉的氣象,尚標志著蜀漢當年宏偉的基業。

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洒河山淚﹔

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劉咸滎撰,今人劉東父補書。 這副對聯懸挂在劉龕前,贊美他英勇殉國的壯烈精神。劉諶是劉備的孫子,劉禪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載魏軍進逼成都,劉禪束手無策,准備投降時,劉諶憤激地諫說:“若理窮力屈,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指劉備),無奈劉禪不聽,諶便哭訴于備廟,先殺妻子而后自殺。故聯文頌美他生不忍見到強敵曹魏軍隊來到西川,但天意難說(指劉禪不聽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殺身殉國,去見劉備于地下。這樣英勇壯烈、大義凜然的氣概,當然是早沒有把南吳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書。 上聯摘錄杜甫《蜀相》詩原句,意思是劉備曾三次拜訪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陽),不辭辛勞地向他請教平治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見于《隆中對》,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勢,先取荊州、益州、安撫南方,內修政治,外聯東吳,北伐曹魏,統一全國。 下聯是作者贊美他們這番晤對,縱論古今大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奠定了以后事業的基礎,古今傳為美談。

志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書。 《出師表》是諸葛亮統軍伐魏時上給蜀漢后主劉禪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負都體現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種古樂府曲調,并非如有些書所說全屬葬歌類。諸葛亮在隆中時,喜愛吟誦這支歌曲,以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懷抱。傳說他曾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賢,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愿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里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并書。這副聯語摘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上句贊揚諸葛亮的大名長垂宇宙而不朽(古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下句頌美諸葛亮是國家元老重臣,遺像端肅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今人馮灌父摘句并書。 這副聯語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意思是諸葛亮經邦濟國的政治軍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呂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間,不相上下。伊尹輔佐成湯、太甲兩代,呂望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勛勞特著,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情況亦極相似。至于說到老謀深算,指揮如定,則比漢初相繼為相的名臣肖何、曹參,更高一著。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風流于遺跡,萬古清高。

近人馮玉祥撰書。 上聯是說成就大業必須兢兢業業,謹慎從事,諸葛亮一生可為典范。 下聯是說今日晉謁武侯祠,瞻仰武侯風采,感到真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所說:“宗臣遺像肅清高”,“萬古云霄一羽毛”。諸葛武侯的丰功偉績,高風亮節,是足以流傳萬古的。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愿佑茲蜀部遺黎。

清人馮煦撰,今人郝謙補書。 上聯用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及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語意,說劉備能三顧茅廬,重用諸葛亮這樣才德兼備的賢臣,始得創建蜀漢,延續了劉邦創業,劉秀中興的劉氏王朝的正統。 下聯本劉備“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語意,說人民才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難,愿能 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寧的生活。“四方靡騁”出自《詩經》“我觀四方,促促靡所騁”。靡的本義是無,四方靡騁即四方多難無處馳騁,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清末權四川鹽茶使者云南劍川趙藩撰書。 這副對聯總結了諸葛亮軍、政兩方面的經驗,向為廣大人民所傳誦。 上聯說能使用攻心戰朮,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那樣使其心服,則一切懷異心、圖反叛的陰謀就自會消失,所以古來懂得用兵之道的軍事家并不是單憑武力取勝。我國大軍事家孫武在所著的《孫子兵法》里就主張攻心為上,攻城次之,要“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聯著重指出審勢是為政的關鍵,意在勸勉后來治蜀的人,要深思熟慮,如諸葛亮那樣謹慎地審度時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才能建功立業,而不至于犯錯誤。聯文意義深遠,可供借鑒。

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里﹔

經濟自清心寡欲中得來。

這副聯語是清人陳矩集宋代文學家蘇軾、理學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趙藩手書。 上句是說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書﹒商書》的《伊訓》、《說命》兩篇相比美﹔ 下句是說諸葛亮經國濟世的功業,系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涵養培育得來。 16.異代相知習鑿齒﹔ 千秋同祀武鄉侯。 近人鐘瀚撰書。 上聯是說后代深知諸葛亮的,是晉人習鑿齒。他著《漢晉春秋》,首先摒棄一般史家以魏為正統的作法,推尊蜀為正統,并大力頌揚諸葛亮的勛業。 下聯是說曾封武鄉侯的諸葛亮,治蜀有功,遺愛在民,千多年來人民都到這里來瞻仰祭祀他。聯文對昭烈武侯同祀備加頌揚。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近人劉咸滎撰書。 諸葛亮曾經對臨終時的劉備說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后來六出祁山伐魏,積勞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在蜀亡時殉國,真不傀是勤勞國事,三世忠貞。所以曾任過太子中庶子職務的陳壽,雖然是繼仇視蜀漢的曹魏立國的晉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國志》里,仍然對他們大加贊揚。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天地間驚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不忠”的說法。傳說千年后的民族英雄岳飛出師抗金,夜宿南陽諸葛廬時,閱讀《出師表》,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便和淚和墨一氣書寫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書法氣勢磅礡,龍飛鳳舞,拓本廣泛流傳,至今祠內翻刻的石碑,尚吸引著眾多的游人盡情地欣賞。

公本識字耕田人,為感殊遇驅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終,統一古今難,效死不渝,遺恨功名存兩表﹔

世又陳強古冶子,應笑同根煎急,誰開誠心?誰廣忠益?安危天下計,先生以往,緬懷風義拂殘碑。

近人王天培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本在讀書耕田,為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從隆中一對,三分定局開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終為國事奔勞不息。遺恨的是統一天下這件古今大難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師表》,猶可想見他的勛業。 下聯是說如今世上又出現了陳強、古冶子(我國春秋時齊相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中的兩個武士)一類恃強 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語出曹植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殘殺。有哪個能象諸葛亮那樣“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撫今追惜,拭拂祠內殘碑,懷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賢哲風義,不禁感懷萬端。 (上聯已經用了兩個“以”字,下聯先生以往的“以”,似應用“已”字為佳,雖然兩字有時可以通用。)

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這兩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跡。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見《后出師表》,意思是獻身國事,自當不恤勞瘁,死而后止。生封武鄉侯、死謚忠武侯的諸葛武侯,確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體國恤民的精神,則有出師兩表留下宏規碩范,足為后世准則。

三分割拒迂幬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并書。 這兩句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 上句贊美諸葛亮隆中一對,分析當時大勢,定下三國鼎立局面,與魏、吳各自割據一方,然后聯吳伐魏,統一天下的大計。這種深謀遠慮的籌議策划,是屈曲艱難,煞費苦心的。(紆的本義是屈)。 下句本《梁書﹒劉遵傳》“此亦威鳳─羽,足以驗其五德”立意,說諸葛亮的才德器識,有如云霄鸞鳳,三分功業,屈處偏隅,胸中抱負,未能盡展,萬古而下所見到的,不過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罷了。鳳有威儀,故名威鳳,是世間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難得的賢才,這里用來頌美諸葛亮是萬古唯一的人杰。

只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

清人陳廷楷撰,今人關山月補書。 上聯贊美諸葛亮大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挽回漢朝天下殘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在談笑間即操勝算,使敵人聞風喪膽。 下聯說諸葛亮為國宣勞,大功未成,就積勞病死在前線。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萬民景仰悲悼,歷代都立專祠祭祀,至今廣大人民還是對他謳歌頌揚。

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清人完顏崇實撰,今人劉孟伉補書。 上聯“一土”即一捧土,借指墳墓,意思是劉備的墳墓(史稱惠陵)現在還高高地聳立著,那曹操修筑的銅雀台卻早巳荒蕪,他埋在漳河邊的七十二個疑塚(假墳,曹操埋七十二疑塚系宋元以后的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也無處尋覓了。 下聯是說三國分立的局面,已成歷史陳跡,但憑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獸,還能令人想見當年漢代皇帝的儀式排場。

歇後語笑談三國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干干淨淨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招親--才重于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 生非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云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魯肅宴請關云長--暗藏殺機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云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帝廟里挂觀音像--名不符實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云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

葛亮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愿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