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安府李、天、池府千歲建廟誌 :
起源於明德宮: 昭安府奉祀主神至建廟經歷了一段可歌可泣之滄桑過程,因神威顯赫,保境保民聖蹟屢現,境民之信仰隨年代而加深,曾議建廟事宜因經濟困頓不敢卒而進行。且日據時代日本政府之皇民化政策,不准信仰來自神國之神聖,而屢議不成,惟至民國廿六年先人林清河先生排除經濟困境及日本政府壓迫,擇昭安府現址後面大約一百五十米處興建小規模之廟宇,定名『明德宮』,此屬本府第一階段之建廟也。
經歷日本政府之強拆: 民國卅四年三月日本政府為徹底貫徹皇民化政策,命令將 「明德宮」 拆除,庄內信眾怕神像被毀將大小神像移座民宅而拆為平地,斯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況敗退之態已露,甚且盟軍飛機日漸飛本島上空,目標針對軍事設施猛炸,本庄屬邊海地帶,日軍戰備設施不能例外日熾一日爆炸,然炸彈屢屢命中明德宮遺址,而本庄民眾一無所傷,使庄民益加信仰神威誘使炸彈盡落無為地方,因此係村民信眾所祈求李、天、池府千歲保境,使信眾平安渡過大劫為最少程度災難,同年國曆八月十五日息戰,信眾祈求之目的達成願望。
臨時竹茅造行址: 日本戰敗本島歸還祖國,實施三民主義模範省,能重見天日,當時因戰爭被日本政府剝削一空,各日常生活必需品除砂糖以外毫無餘額,民窮不堪。並無餘力重建被毀之明德宮,迨至民國卅六年信眾鳩議重建事宜,奈為前因確無能為力,為諸神聖有暫遮雨露之處,決建造臨時竹茅造行址,請李、天、池府千歲暫遷座,為繼續保境保民之根據地,此謂本府第二階段之建廟也。
奉旨定名「昭安府」: 民國五十三年四月本境信眾有感神恩,應擇吉地規模整齊之永久性建築,請李、天、池府千歲擇地,同年農曆四月廿六日李府千歲聖誕日恭請大輿降聖駕,每天每夜全村信眾虔誠奉請降駕擇址,經兩箇月即六月廿六日夜現神蹟,由西南方半空中一朵瑞雲冉冉而來,中間座一尊銀白色神像直投現址上空,斯時大輿大發神聖踏駕,瑞雲落地同時大輿即在前殿神座信定向安插即退駕,因各眾確認「昭安府」現址確由李府千歲親自隆臨定龍穴,即時開工破土興建,至五十五年七月六日完工安座同年十月二十四日落成,並遵奉神意定名『昭安府』完成中狩之規模,應天意開導北狩之先聲,此謂本府第三階段建廟也。
三朝清醮,盛況空前: 民國六十七年四月決議「昭安府」慶成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信眾祈求上蒼保佑本境人丁安渡劫難還願,同年十月十四日舉辦三朝清醮,其盛況空前,信眾之虔誠感動神人,莫不讚絕,功德圓滿達成。
二朝清醮,餘威擴建「昭安府」現今規模: 再次舉辦二朝清醮,盛況再掀高峰,信眾歸統,借其餘威決然擴建成現今規模:包括前殿翻新、興建後殿以及二層香客大樓共三百八十坪等:
興建後殿: 在經濟困難當中,為酬謝神威興建地面層七十五坪之雄偉壯麗之後殿,一樓奉祀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北極玄天上帝、地藏王菩薩、註生娘娘,諸神聖安座儀式於六十九年四月四日 ( 農曆二月十九日 ) 清明佳節完成;二樓六十坪奉祀玉皇大天尊,南北斗星君,於七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 農曆十月初三日 ) 吉時吉日完成安座儀式。
此謂本府之第四階段建廟也。
慶成祈安建醮: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奉神旨決議昭安府後殿慶成及祈求國運昌隆,神州重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建醮祈安禮斗人丁消災大法會,同年十一月十八日 ( 農曆十月初四日 ) 至十一月二十日 ( 農曆十月初六日 ) 舉辦三朝清醮盛況更勝以往,功德圓滿。
民國七十五年舉辦丙寅科三朝謝恩祈安清醮由於信眾之通力合作,功德圓滿達成。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舉辦申戍科謝恩祈安三朝清醮,政商人士更是冠蓋雲集,於十月廿日未時舉辦剪綵活動,由當時林國策顧問洋港、陳立委錫章、廖縣長泉裕、張議長榮味等名流一同出席。
昭安府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 林明德 撰記于民國八十三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