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 --- 正行成就

  • Share this:

( 戊三 )  正行成就

『復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 薩。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修習菩薩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如積集圓 滿成就(資糧位滿),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世尊為了具體的,說明這正行 成就的菩薩,所以又對迦葉說:「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叫叫而已 。如初發菩提心的,初受菩薩戒的,也可以名為菩薩,但並沒有成就菩薩的 體相。如人一樣,初在胎中結生,或還在血皰、肉團階段,雖說是人了,但 並沒有人的體相。如漸漸的形成了手腳,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菩薩也是這樣,發菩提心以後,修習廣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實的菩薩(登地的 菩薩,生如來家,如胎兒的誕生一樣)。那末,正行成就的菩薩,是怎樣的 呢?依瑜伽抉擇分(卷七十九)引述本經,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 法住行相』。本譯但說「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應該是譯者闕略了。 法行等四行,以「略說成就三十二法」來說明。無著的攝大乘論所知相分, 也引本經的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無著菩薩以十六相來分別解說這三十二 法,與瑜伽論不同。現在大體依瑜伽論說。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 樂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法行,是一切修行,與正法不相違:依於法,順於 法,向於法而行。一、「常為眾生深求安樂」:深求即『增上意樂』,強勝 有力的願樂,常為眾生的利益安樂著想。這是說:菩薩一切修學,不為自己 ,但為眾生。二、「皆令得住一切智中」: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教化眾生發菩提心,使眾生都能安住佛道。三、「心不憎惡他人智慧」:菩薩自己知 道了智慧的功德,所以對他人的甚深智慧,不會起憎惡心,嫉妒障礙。四、 「破壞憍慢」:能謙虛低下,對有學有德、有修有證的菩薩,尊敬隨順,不 起憍慢心。上對勝法說,此對勝人說。五、「深樂佛道」:深心愛樂佛菩提 ,志願堅固,牢不可破。

『愛敬無虛。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己過, 不說他短。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二、平等行,有八法。一、「愛敬無虛」:菩薩能真誠的愛敬眾生。愛心重了,不免『近則狎』;敬心重了,又會疏遠起來。所以菩薩有愛有敬, 愛敬合一。二、「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親厚即親密 ,究竟即徹底。親厚究竟,是徹底的敬愛親密。約人來說,不論是怨敵、親 愛,或不怨不親的中人,心都同等的親密。約時間來說,從現在,未來,一 直到涅槃,都是一樣的親愛。三、「言常含笑,先意問訊」:和顏悅色的與 人談話(愛語),而且是先向人問訊起居。四、「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曾答應了幫助為他作什麼事,一定有始有終,在沒有完成以前,決不會中間 停頓的。五、「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對沒有答應擔當為他作事的,內心也 普偏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緣時,一定為他作利益的事業。六、「心無疲倦, 多聞無厭」:菩薩是無限的精進,教化眾生,無論怎樣的任勞任怨,也不會 疲倦。利益眾生的無量方便,要從多聞中得來,所以聽法也永沒有厭(足) 心。七、「自求己過,不說他短」: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能日進於善。 不說他人的短處,所以能存心寬厚去愛人。八、「以菩提心行諸威儀」:行 住坐臥,語默動靜,叫威儀。菩薩的一切身語行為,都出發於菩提心──上 求下化的心。以上八法,都是對眾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現。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眾生中行無礙忍。為修一切諸 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

三、善行,有七法。六度、四攝,是菩薩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綱。 正行成就的菩薩,所修的六度、四攝,能做到像下面所說的。一、施度:「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財施或法施,都不求現生的報答、未來富樂的果報 。二、戒度:「不依生處而行持戒」:不是凡夫那樣的,為了來生的生於人 間天上(生處)。三、忍度:「諸眾生中行無礙忍」:對眾生修忍辱時,能 心平氣和,沒有恚礙心。四、精進度:「為修一切善根故,勤行精進」:菩 薩的精進,是大精進!不是為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為一切善根而行 精進。五、禪度:「離生無色而起禪定」:修禪定成就的,要隨定力(不動 業)而生色無色界天。菩薩行以見佛、聞法、利他為先要,所以雖修起禪定 ,而以悲願力、智慧力,常生人中;或生於天上,也決不生四無色──空無 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生在這種長壽天上,於 見佛、聞法、修菩薩行,是有障礙的。六、智度:「行方便慧」:慧是般若 。般若的正觀無分別法性,三乘是同樣的。菩薩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與小乘不同。什麼是方便?悲願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這樣的方便慧,是 菩薩的般若。七、「應四攝法」:一切化導眾生,都與四攝法相應。

『善惡眾生,慈心無異。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間眾事。不貪小乘 ,於大乘中常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 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薩,不但聞思而已,能勤修止觀,安住正法 ,所以叫法住。有十二法,一、「善惡眾生,慈心無異」:菩薩能以同樣的 慈心,而對待持戒或毀禁的說法者。二、「一心聽法」:在這不同的說法者 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諦聽。三、「心住遠離」:聽了能住遠離行,不為境相 所轉。四、「心不樂著世間眾事」:雖行在世間,說法、乞食、遊行、知僧 事,而心不會愛著這些事。五、「不貪小乘,於大乘中常見大利」:菩薩能 時時見到大乘的殊勝功德──佛果的難思功德,菩薩的利濟功德,所以不貪 小乘法。否則,心住遠離,不樂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徑了。六、「離惡知識 ,親近善友」:離,不是嫉惡如仇,拒人於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隨順惡法。 七、「成四梵行,遊戲五通」:梵行即清淨行。這裡的四梵行,約慈悲喜捨 ──四無量定說。菩薩以利益眾生為主,所以得禪以後,多修起此四梵行。 得了根本定,就能修發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五通)。菩薩利益眾生,常以神通攝化,故起五通。遊戲是自在的意思。 八、「常依真智」:一切修行,都依真實智,不依虛妄識,所以說:『依智 不依識」。什麼是真實智?如下文正觀真實中說。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上來八法,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此下四法,是菩薩的攝化眾生。一 、「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菩薩的攝化,是不捨棄眾生的。就 是邪行眾生,也不會棄絕他。二、「言常決定」:一切教授言說,明確決定 ,使人能斷疑起信。三、「貴真實法」:所說的以真實為要,使聽者能如所 說而向於實證。四、「一切所作,菩提為首」:教化眾生所有的身教言教, 沒有世俗的愛染心,都是以迴向菩提為主。

『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別了三十二法。世尊又總結說: 「若人有此三十二法」,有菩薩的德相,資糧位圓滿,才可名符其實的「名 為菩薩」了。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03/yinshun03-07.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