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修行慈心觀(慈梵住),首先必須了解不應對異性之人( li v gavisabh a ga )及死人( k a lakata-puggala )修行。
對單獨一個人散播慈愛時,不應選取異性者作為對象,因為可能會對該異性者生起貪欲。然而,在達到禪那之後,則可以對群體的異性修行慈心觀,譬如:「願一切女人得到安樂。」若選取死人作為對象,你將無法達到慈心禪,所以,無論何時皆不應對死人修行慈心觀。
應當對以下四類人修行慈心觀:
一、你自己( atta );
二、你喜愛的人( piya );
三、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 majjhatta );
四、你討厭的人( ver i )。
然而,最初時,你應只對自己及你所敬愛的人修行慈心觀。這意味著:最初的時候還不應對下列幾類人修行:
一、你不喜愛的人( appiya-puggala );
二、你極親愛的人( atippiyasah a yaka );
三、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 majjhatta-puggala );
四、你討厭的人( ver i- puggala )。
你不喜愛的人乃是不做對你或對你關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討厭的人乃是做出對你或對你關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剛開始時,很難對這兩類人培育慈愛,因為往往會生起對他們的瞋恨。開始的階段,向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培育慈愛也是困難的。至於你極親愛的人,一旦你聽到他們發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會太執著他們,甚至為他們哭泣,因而內心充滿關懷與悲傷。所以在最初的階段,不應以這四類人作為對象。然而,達到禪那之後,你就能以他們作為修行的對象來培育慈愛。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還是無法以自己為對象而達到禪那。那麼,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對自己修行慈心觀呢?這不是為了達到近行定,而是因為培育對自己的慈愛之後,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設想:正如你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其他一切眾生也同樣想得到安樂,不願受苦,想得到長壽,不願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願一切眾生安樂幸福的心。佛陀曾說:
「 Sabb a dis a anuparigamma cetas a ,
Nevajjhag a piyatara-mattan a kvaci.
Eva m piyo puthu att a paresa m ,
Tasm a na hi m se paramattak a mo 」( Sa m yutta-1-75 )
「 即使一個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個自己愛他的程度超過愛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眾生愛他們自己超過愛別人;
因此,願自己得到安樂的人不應傷害別人。 」
(相應部- 1 - 75 )
所以,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軟、和善,你必須先以下列四種意念來對自己培育慈愛:
一、願我免除危難( aha m avero homi );
二、願我免除精神的痛苦( aby a pajjo homi );
三、願我免除身體的痛苦( an i gho homi );
四、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 sukh i att a na m parihar a mi )。
若人的心柔軟、和善、寬容以及能為別人著想,他將不難培育對別人的慈愛。因此,你所培育出來對自己的慈愛必須強而有力,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變得柔軟、和善,以及具有對別人的同情心、寬容心之後,就可以開始培育對其他眾生的慈愛。
對你敬愛的人散播慈愛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達到第四禪,你應再度開展該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禪定之光的協助與支持下,修行慈心觀對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於:第四禪的定力已經淨除心中的貪、瞋、癡與其他煩惱。從第四禪出定之後,心是柔和、堪能、純淨、明亮與發光的。因此,你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培育強力及完美的慈愛。
所以,當禪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你應將心導向一位與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愛的人:也許是你的師長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將發現那光以你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擴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見你選擇作為對象的那個人。於是,無論那個人是坐或站,你應選取自己最喜歡的影像。嘗試回憶你所見過那人最快樂時的影像,並且使該影像出現在你前方大約 一公尺 的地方。當你能清楚地看見該影像時,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對他的慈愛:
一、願此善人免除危難( aya m sappuriso avero hotu );
二、願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 aya m sappuriso aby a pajjo hotu );
三、願此善人免除身體的痛苦( aya m sappuriso an i gho hotu );
四、願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 aya m sappuriso sukh i att a na m pariharatu )。
以這四種方式對那個人散播慈愛三或四次之後,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種方式,例如「願此善人免除危難」,然後採取那個人免除危難的影像作為對象,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愛給他:「願此善人免除危難,願此善人免除危難……」一遍又一遍,重複多次。當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並且穩定地專注於對象一小時以上時,試看能否辨識到禪支。如果能,持續地修行初禪,然後進修第二禪、第三禪。接著,採取其他三種方式來培育慈愛,直到用每一種都能達到第三禪。如此修行時,針對這四種不同的散播慈愛方式,你應有個別適當的內心影像──當你想著:「願此善人免除危難」時,你應見到那人免除危難的影像;當你想著:「願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時,你應見到那人免除精神痛苦的影像;等等。應當如此修行三種禪那,然後繼續修行這三種禪的五自在( vas i- bh a va )。
當你對敬愛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後,再對另一位你敬愛且跟你同性的人以四種方式修行。如此對大約十位你所敬愛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對其中每一位修行四種方式都能達到第三禪。到此階段,你可以安全地將跟你同性、在世、而且是你極親愛的人( atippiyasah a yaka )納入為修行的對象。在這類人當中選取大約十位,然後以同樣的方法,逐一地對他們培育慈愛,直到成就第三禪。
然後,選取十個與你同性,而你對他們無好惡感的活人為對象,然後以同樣的方式對他們個別地培育慈愛,直到成就第三禪。
至此,你已經熟練慈心禪達到相當的程度,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大約十位你討厭的人修行,只要他們是跟你同性,而且是還在世的人。如果你是像菩薩(佛陀的前生)那樣的偉人──在過去生中,有一次菩薩投生為大猴王時,牠不恨任何來傷害牠的人──那麼,你是真正不會討厭或輕視任何人。如此你不需要選取這類人。只有那些有討厭者或鄙視者的人,才需要對這類人培育慈愛。
藉著如此修行慈心觀,從易至難地對每一類人培育慈愛,你就會令心變得越來越柔軟、祥和,直到能夠以四類人(你敬愛的人、你親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中的每一類作為對象都證得第三禪。
破除界限 ( S i m a sambheda )
繼續如此修行慈心觀時,你會發現對敬愛者與對親愛者的慈心變成相等。因此,你可以將他們合為一類。於是只剩下四類人: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
繼續對這四類人修行慈心觀,以便使你的慈心平衡、均等、沒有差別或界限。雖然你不能以自己為對象來達到慈心禪,然而,為了去除這四類人之間的界限,你仍然需要將自己包括在內。
你需要再次透過安般念或白遍將定力提昇到第四禪。當禪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以短暫的時間散播慈愛給你自己,也許是一分鐘或僅僅幾秒鐘。然後,選取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各一人為對象,對他們個別地培育慈愛,直到第三禪。
然後,重新開始,先短暫地散播慈愛給你自己。但是這一次,你散播慈愛給另一位你喜愛的人、另一位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另一位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給這三類人時,應當記得修行四種散播慈愛方式的每一種:「願此善人免除危難……」。對這三類的每個人都修行達到第三禪,且一再地更換不同的人選。
一遍又一遍地對不同組合的四類人──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培育慈愛。使你的心持續地培育慈愛,沒有間斷,也沒有對任何人的差異。當你能毫無差異地對後三類的任何人修行都達到慈心禪時,你已經破除存在於不同類人之間的差異,這稱為破除界限。破除人際之間的差異之後,藉著修行舍利弗尊者所教導而記載於《無礙解道 Pa t isambhid a magga 》的方法,你將能更進一步地開展慈心。
二十二類遍滿
《無礙解道》談到二十二類遍滿慈愛的方法:
l 五類不限定的遍滿( anodhiso-phara na );
l 七類限定的遍滿( odhiso-phara na );
l 十類方向的遍滿( dis a -phara na )。
五類不限定遍滿慈的對象 [1] 是:
一、一切有情( sabbe satt a );
二、一切有命者( sabbe p ana );
三、一切生物( sabbe bh u t a );
四、一切個人( sabbe puggal a );
五、一切個體( sabbe attabh a vapariy a pann a )。
七類限定遍滿慈的對象是:
一、一切女性( sabb a itthiyo );
二、一切男性( sabbe puris a );
三、一切聖者( sabbe ariy a );
四、一切凡夫( sabbe anariy a );
五、一切天神( sabbe dev a );
六、一切人類( sabbe manuss a );
七、一切惡道眾生( sabbe vinip a tik a )。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
一、東方( puratthim a ya dis a ya );
二、西方( pacchim a ya dis a ya );
三、北方( uttar a ya dis a ya );
四、南方( dakkhi na ya dis a ya );
五、東南方( puratthim a ya anudis a ya );
六、西北方( pacchim a ya anudis a ya );
七、東北方( uttar a ya anudis a ya );
八、西南方( dakkhi na ya anudis a ya );
九、下方( he tt him a ya dis a ya );
十、上方( uparim a ya dis a ya )。
要修行這種慈心觀,你必須再度提昇禪定達到第四禪。然後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一再地培育慈愛,直到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接著,你先選定某一個範圍,例如你所住的寺院或居家附近,而在禪定光明的協助之下,你必須清楚地見到那裡所有的眾生。此時,以那範圍內所有的眾生作為對象,你可以開始散播慈愛,逐一地修行五類不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與七類限定對象的遍滿慈愛,總共有十二類方法。修行十二類當中的每一類時,你必須以四種方式來遍滿慈愛,例如:
一、願一切有情免除危難;
二、願一切有情免除精神的痛苦;
三、願一切有情免除身體的痛苦;
四、願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
總共以四十八種方式〔( 7+5 )× 4 〕遍滿慈愛。
你必須在定慧之光照射下清楚地看見慈心禪所緣取的眾生,而且對於每一類遍滿慈愛的方法,你都必須修行到第三禪,然後才進行下一類。例如,當你遍滿慈愛給一切女性時,你必須在光明中真正看見你所決定的範圍內所有的女性。同樣地,你必須真正看見在你所決定的範圍內所有的男性、天神、惡道眾生等。必須如此修行,直到熟練所有四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式。
熟練之後,你應逐步擴大決定的範圍到涵蓋整個寺院、整個村落、整個鄉鎮、整個縣市、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整個太陽系、整個銀河系乃至無邊的宇宙。擴大決定範圍的過程中,你必須對每一範圍內的眾生修行四十八種方式中的每一種,直到達成第三禪。一旦熟練之後,你可以進一步修行遍滿慈愛到十方的方法。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愛
將慈愛遍滿到十方,而每一方有四十八種方式,總共有四百八十種( 48 × 10 )方式。加上前述的四十八種時,總共有五百二十八種( 480 + 48 )遍滿慈愛的方式。
要修行十類方向的遍滿,你應先以在你東方無邊宇宙中所有的眾生作為對象。當你能在光明中看見他們時,以上述的四十八種方式遍滿慈愛給他們。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在你的西方等其他每一方向的眾生修行。
若能熟練這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式,你將體驗到佛陀在《增支部 A v guttara Nik a ya 》所開示修行慈心禪的十一種利益:
「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御、奠基、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那十一種利益呢?睡眠安穩;醒覺安穩;不作惡夢;為人所愛;為非人 [2] 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梵天界。 」 (A.v,342)
一旦能像前述那樣修行慈心觀之後,則修行悲心觀(悲梵住)對你而言是不難的。要培育悲憫心,首先你應選擇一位與你同性、正在受苦的活人。思惟他的苦難,生起對他的悲憫。
然後應當再度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禪。當禪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以定光辨識那人,然後對他修行慈心觀直到進入第三禪。從慈心禪出定之後,你應以這樣的意念對那正受苦的人培育悲憫心:「願此善人解脫痛苦。」( aya m sappuriso dukkh a muccatu )如此一再修行,重複多次,直到進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並且完成每一禪的五自在。之後,你必須像修行慈心觀那樣來修行悲心觀,也就是對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修行。對每種人都必須修行到第三禪。
若要對快樂、沒有任何痛苦跡象的眾生培育悲憫心,你應思惟:由於在生死輪迴中所造的惡業,一切尚未證悟聖果的眾生都還有可能投生於惡道遭受苦報。再者,每一個眾生都是可悲憫的,因為他們都還未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
如此思惟之後,你必須像培育慈心時那樣來對四類人培育悲心: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對每一類人都達到悲心觀的第三禪。繼續地修行,直到破除了人際之間的差異界限。
然後修行一百三十二種遍滿悲憫的方法,即:五類不限定的遍滿、七類限定的遍滿與一百二十類方向的遍滿〔 5 + 7 +( 12 × 10 )= 132 〕。這與修行慈心觀時所用的方法相同。
要修行喜心觀(喜梵住),你必須選擇一個與你同性、存活、快樂、你非常喜歡、並且與你友好的人,一個見了面會使你歡喜愉悅的快樂之人。
然後應當再度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禪。當禪定之光強盛明亮時,以該光辨識那人,然後對他修行慈心觀直到進入第三禪。從慈心禪出定之後,對那人修行悲心觀,達到第三禪。從悲心禪出定之後,你應以這樣的意念對那快樂之人培育隨喜心:「願此善人不失去他所得到的成就。」( aya m sappuriso yath a laddhasampattito m a vigacchatu )如此一再地修行,直到證得初禪乃至第三禪,並且完成每一禪的五自在。
以同樣的方法對一個你喜愛的人、一個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一個你討厭的人培育隨喜心之後,接著再對你自己、另一組的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修行……直到你能破除人際之間的差異界限。然後,以無邊宇宙當中所有的眾生為對象,修行一百三十二種遍滿喜心的方式。
若要修行捨心觀(捨梵住),首先必須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禪。然後選擇一個與你同性、你對他無好惡感的活人作為對象,對他修行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每一種都達到第三禪。從喜心觀第三禪出來之後,你應思惟前三種梵住的缺點,即:它們都接近情感的作用──喜愛與厭惡、興奮與歡欣。然後,你應思惟以捨心為基礎的第四禪是寧靜的。然後以如此的意念對那人培育平等捨心:「此善人是他自己所造之業的承受者。」( aya m sappuriso kammassako )
在慈心觀、悲心觀與喜心觀第三禪的支持下,如此對那人修行時,不久你將能達到捨心觀的第四禪。接著對一個你喜愛的人及一個你討厭的人修行,皆達到第四禪 [3] 。然後應一再地對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培育平等捨心。對後三類人修行皆達到第四禪,直到破除人際之間的差異界限。之後,以無邊宇宙中所有的眾生為對象,修行與前述步驟相同的一百三十二種遍滿捨心方式。
這就是四梵住的修行方法。
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與死隨念這四種修行法門稱為四護衛禪或四種保護的法門,因為它們能保護禪修者,免除種種危險。因此,在修行觀禪之前,學習並修行它們是很有幫助的。我已經講述修行慈心觀的方法,現在我要跟大家討論如何修行其他三種護衛禪,首先是佛隨念。
此法門可以藉著思惟佛陀的九種功德來修行:「 Itipi so bhagav a araha m samm a sambuddho vijj a cara n asampanno sugato lokavid u anuttaro purisadammas a rathi satth a devamanuss a na m buddho bhagav a ti. 」
這段經文的解釋如下:
世尊已滅除煩惱,堪受尊敬 ( araha m 阿羅漢 ); 他自己證悟圓滿的正覺 ( samm a sambuddho 正遍知 ); 他的智慧與德行達到完美 ( vijj a cara n asampanno 明行足 ); 他只說利益與真實的話 ( sugato 善逝 ); 他了解世間 ( lokavid u 世間解 ); 他是那些堪受調伏者的無上引導者 ( anuttaro purisadammas a rathi 無上士調御丈夫 ); 他是天神與人類的導師 ( satth a devamanuss a na m 天人師 ); 他是覺悟者 ( buddho 佛陀 ); 他是過去生善業福德果報的最吉祥擁有者 ( bhagav a 世尊 )。
我將舉例說明如何以佛陀的第一種功德(阿羅漢)來修行禪定。根據《清淨道論》, araha m (阿羅漢)這個巴利字有五種含義,即:
一、由於他已經去除所有的煩惱與習氣,清淨無染,因而使自己遠離煩惱習氣,所以佛陀是受尊敬的阿羅漢。
二、由於他已經用阿羅漢道的寶劍斬斷一切煩惱,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三、由於他已經切斷及毀壞以無明和貪愛為首的緣起支,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四、由於他具備無上的戒、定、慧功德,因此受到梵天、天神與人類最高的崇拜,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五、即使處在無人看見的隱密處,他也不會做出任何身、口、意的惡行,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要修行此法門,你必須記住這五項定義,並且純熟地了解它們,直到能夠背誦。然後應再度修行白遍或安般念達到第四禪。在禪定之光的幫助下,你應在內心回憶一尊你所見過、喜愛、尊敬的佛像。當你能清楚地看見那尊佛像時,想像它就是真實的佛陀,並且繼續如此注視它。
如果在過去生中,你很幸運地曾經見過佛陀,佛陀的真實影像就可能出現在你心中。那時你應開始注意佛陀的功德,而不只是注意佛陀的影像而已。如果佛陀的真實影像沒有出現,那麼,就將你內心見到的佛像當作是真正的佛陀,並且開始憶念佛陀的功德。如果你選擇阿羅漢( araha m )這項功德,你應當以阿羅漢的意義作為對象,一再地憶念它為:「阿羅漢,阿羅漢」。
當你的定力開展、強盛時,佛陀的影像將會消失,而且你的心只平靜地專注於這項功德上。如此平靜地專注大約一小時之後,你應查看五禪支是否存在。然而,此法門只能達到近行定( upac a ra-sam a dhi )。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憶念佛陀的其他項功德,並修行此法門的五自在。
若要修行屍體的不淨觀,你應再度修行白遍或安般念,將定力提昇到第四禪。當禪定之光清澈明亮時,在此光的幫助下,取你曾經見過與你同性且最難看的屍體為對象。你應見到與你以前所見一模一樣的屍體。能夠如此清楚地看見它時,你應盡可能地看見它最難看時的樣子,然後平靜地專注於它,憶念它為:「厭惡,厭惡」( pa t ik u la, pa t ik u la )。
若你的心能夠穩定地專注於屍體一或二小時,你將見到從取相轉成似相的變化。
取相乃是看起來與你以前用肉眼所見屍體一樣的影像,是難看、可怕、嚇人的樣子。而似相則看起來像一個肢體肥胖的人,吃飽之後躺在那裡熟睡的樣子。
你應持續地專注於該似相直到證得初禪,然後修行初禪的五自在。
根據巴利聖典《大念處經 Mah a satipa tt h a na Sutta 》及《清淨道論 Visuddhimagga 》,死隨念可以用你曾見過的屍體來修行。因此,你應以屍體的不淨觀再度進入初禪,然後如此思惟:「我的身體也必然會死,將來死後就像這具屍體一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保持心專注及憶念自己必死的本質,你將發現內心生起了悚懼感 [4] ( sa m vega )。依此悚懼感,你會看到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具可厭的死屍。然後,認識到自己屍體那個影像中的命根已經斷絕,你應專注於該命根的斷絕,而採取下列詞句中的一種來憶念:
一、我必然會死,人命是無常的( mara n a m me dhuva m , j i vita m me adhuva m );
二、我一定會死( mara n a m me bhavissati );
三、我的生命會在死亡時斷絕( mara n apariyos a na m me j i vita m );
四、死 , 死 ( mara n a m , mara n a m ) 。
你可以用任何一種語言來憶念它。修行直到能平靜地專注於自己屍體中命根不存在的影像,持續一或二小時。此時,你將發現五禪支生起。然而,以此法門修行只能達到近行定。
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死隨念這四種修行法門稱為四護衛禪,因為它們能保護禪修者,免離種種危險。
《彌醯經 Meghiya Sutta 》(增支部‧三‧第一六九頁 A v guttara Nik a ya. 3. p.169 )中說:「 要去除貪欲,應當修行不淨觀;要去除瞋恨,應當修行慈心觀;要去除散亂,應當修行安般念。 」
根據這部經,不淨觀可說是去除貪欲的最佳武器。如果以屍體為對象,觀察它為不淨,這稱為無生命體的不淨觀( avi bban aka-asubha )。如果以存活眾生身體的三十二個部份為對象,觀察它們為不淨,正如《耆利摩難經 Girim a nanda Sutta 》(增支部 A v guttara Nik a ya. 3. 343 )中所教導的,稱為有生命體的不淨觀( savi bban aka-asubha )。這兩種不淨觀都是去除貪欲的武器。
慈心觀可說是去除瞋恨的最佳武器;安般念可說是去除散亂的最佳武器。
再者,當禪修者的修行與信心退落、內心暗鈍時,他應當修行佛隨念。當禪修者缺乏悚懼感,並且對努力修行感到厭煩時,他應當修行死隨念。
今天,我已經解說如何修行四梵住與四護衛禪,在下次的講座中,我將講解如何從四界分別觀與對各種色法的分析下手,開始修行觀禪。
在這次講座結束之前,我要解釋一下止禪與觀禪之間的關係。
在《相應部‧蘊品‧三摩地經 Sam a dhi Sutta, Khandha-vagga, Sa m yutta Nik a ya 》中,佛陀說:「 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夠如實知見諸法。何謂諸法的實相?色的生與滅;受、想、行的生與滅;識的生與滅。 」
因此,有定力的比丘能了解五蘊、五蘊的因緣、五蘊及其因緣的生與滅。他清楚地透視到:由於因緣生起,所以五蘊才生起;由於因緣完全息滅,所以五蘊完全息滅。
前三講中所討論的止禪法門能生起強而有力的禪定。正因為有禪定之光,你才能在修行觀禪時透視到究竟的名色法。在深、強、有力的禪定幫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