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妙行: 就是作而不去起念、不去執著,就叫作即無作,就叫妙行
入信位的標準: 你覺知念頭不對,起個錯誤的念頭,覺知前念起惡,覺知後念不起。覺了念頭不對了,馬上止住了,這叫入了信位了,信心不會再喪失了。遇著挫折了,遇著什麼煩惱了,不信佛了,這個念頭沒有了,入了信位了,叫不退位,叫信不退。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
利根的眾生,大多數利根的凡夫喜歡多聞,好務多聞,就是多聽法,但是缺乏什麼?不修定力。修定。從定而發生的慧,從慧不能入定,聞思修的三慧,光聽的慧不行,沒有定力,要思,要修觀。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按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
業障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你如果能這樣來理解,凡、聖,染、淨,依報、正報,因、果,都是你的心起的,咱們這個心能發生種種作用。這個心能生萬法,萬法也能回歸一心。但是我們現在生能生,回歸就回歸不來了。如果能回歸於一心的話,成道了。
比丘,他有三種含義。
第一種,翻譯我們華言說,比丘翻乞士,乞士就是向外乞食的人。你不吃飲食行嗎?在印度吃飲食得去化緣,得去求,佛不准自己做,叫乞士。乞食以養他的色身,求法以養他的法身,乞士就是乞討的人,向眾生乞求飲食,向佛乞求法。
第二種含義,比丘破惡,就是我們身口七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身的殺、盜、淫,這叫七支。這個七支把他不乾淨的,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內的,所有這些個見思惑把它都破除,叫破惡。
第三種叫怖魔,一切天魔外道,在比丘受三壇大戒的時候,登戒壇的時候,當你一唱善哉善哉,成為善來比丘的時候,震動天魔,天魔恐懼。現在我們的受戒有這種現象嗎?特別是在我們的戒壇當中,那是很莊嚴的、很慎重的,那不是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因此在當時就破惡、降伏魔怨,有這種的力量。所以比丘就含這三種含義,乞士、破惡、怖魔。
菩提是印度梵語,我們中國話就翻覺道,
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就是三菩提道。
自覺是自度,覺他是度人,自度成就了,度他也成就了,就叫覺行圓滿。
但是過去一切諸佛,他怎麼樣成到菩提道的?他們都是依著修定而得成的。他們所以成到菩提道,了了生死,久經成了佛,他們依著三要道,這就叫三要道,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說到菩提,咱們剛才說三菩提,哪種叫三菩提?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這叫三菩提。
以三菩提證三德,具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那就究竟成就了三菩提。
真性菩提全是講理性的,以理為道,這叫菩提道,理性就是道。這個理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如就是理,這個理就是我們自心本來覺悟的佛性;現在迷了。就是這個人人皆具足,與佛無二無別,平等的體性,咱們經常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心,你現在的心,跟一切眾生,跟一切諸佛,無二無別,就是眾生與佛不二。但是不二有分別,一個是迷了,迷了這個真如自性,一個是修證的悟得了,還歸這個真性,證得了這個最究竟的理。在我們經常說三身佛,這個是屬法身佛。在三德說,這叫法身德。
我們實智的菩提是什麼?是以智慧為我們菩提道,就是以真實之智慧為菩提道。能夠達到真實的智慧了,窮徹你自心本來的根本,就是本源,那個就叫真如理體,真如理體就是諸佛所證得的、成就的根本智。從這根本智所起的相用,相就是佛的自受用身,叫報身。報身怎麼成就的?以真如智照著真如理,以智慧來照理,能夠窮徹它的本體,理無不徹,這叫理智。咱們經常說你喪失理智了,你沒有理智。這個理智跟我們說喪失理智不同。這個又叫實智,就是實智菩提,就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照他本覺的理,這個就叫般若德。一個法身德,一個般若德;咱們講三德的時候,就講本具的理體就是法身德,以這個真實的理智來照你這個本體,這個就叫般若德,就叫般若的智慧。在佛身說叫自受用報身,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報身佛,就是盧舍那佛;在梵網經上講千丈盧舍那,就是自受用的報身。這叫實智菩提。
怎麼能進入實智菩提跟達到真性菩提?必須得假方便,方便就是善巧,這個方便善巧也叫方便菩提。一般所說的三菩提: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在楞嚴經上名相很多,大家學習的時候,有時候記一下子,它們各有各的作用。方便菩提就是佛的化身,就是釋迦牟尼,應化身。這個就是隨機說法,遇到什麼人,應以何法得度者,佛就說什麼法。一般我們說權巧方便,自己已經圓滿了,就要覺他。以根本智,咱們所本具的根本智,起得後來修成的叫後得智,就現自他受用的報身佛。這個報身佛是給地上的菩薩說法的,他這個方便善巧僅接受地上的菩薩。眾生各種的根機不同,佛要從報身示現化身;應各種機,就是應化身,現應化身成就度生的事業。例如我們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化身佛,又稱權智佛,權巧方便示現。在佛的自身是無礙的,在度生的時候是無障礙的,又名叫解脫德。
方便菩提證得是解脫德,實智菩提證得是般若德,真性菩提證得是法身德,三身、三智、三菩提。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叫三身。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這叫三菩提。因此法身、報身、化身這是佛的三身,三身具足三德,三德即是三菩提。
諸佛的禪定我怎能進入?
楞嚴定。想入楞嚴大定,那你不要把你妄想心當成真實心。
就是我們現在所有這個識不是心,現在我們所用的全是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這個不是智慧。
要以什麼方便把這個識心破了,認識到識非心,破識顯見,十方顯見,八方顯見,這就是顯我們那個見,見是心,就是開佛知見的見。
是見,不是心。是見,不是識。令能夠見得自己的根性,這個根性是什麼形相?
它遇著任何事物不動搖,沒有恐怖感,泰山崩於前而不驚,不會受什麼驚嚇的,永遠不動搖,它不屬於生滅的。
禪那,在我們經常講是頓悟,頓中還有個漸次。
佛給他說禪那的證位,怎麼能夠進入?
這就是我們華嚴經的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信,必須得先信,沒有信是證不了的;信完了,你發菩提心,住;住完了,依著菩提心行菩薩道;行才能證,才能登地入位;完了才能成到妙覺。這是圓定的直趣菩提。
頓悟是理,明白了;
明白了,你還得去做,但是你做的時候可就有次第了。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講教義的時候這樣講,理雖頓悟,理明白了,事須漸除。
你肚子餓了,到齋堂吃飯,你不能這一碗飯端起來就倒到肚子裡頭去,不可能吧?
你得一口一口吃。頓入,吃了飯就飽了,就這麼句話。你把飯吃了,就飽了,這叫頓入。但是你吃的時候,你必須一口一口吃。你必須學法的時候要圓解。
大乘起信論講三心。
你口裡說話是表的聲音,但是你心裡頭跟這個聲音兩個一致性,心言直,這叫直因。以這個直因所感的果是真正的果,叫因果相應,因跟果符合。這樣的從你開始發心到你成佛,中間沒有虛假、沒有委曲、沒有這些相,這叫直心,直心正念真如。
所以我們一切發心想成佛,那你就應當直心。心要正直,所說的話要相符你的心,這就告訴你不要起分別,這才能遠離一切魔障。分別心就有魔障,不能直至菩提,直心是道場。
再進一步說深心,那就想修一切善法,深心樂集一切善,諸善行廣大含義,深心。
第三個就是大悲心,大悲心是發菩提心,要救一眾生的痛苦。三心即是一心。所以我們一切發心想成佛,那你就應當直心。心要正直,所說的話要相符你的心,這就告訴你不要起分別,這才能遠離一切魔障。分別心就有魔障,不能直至菩提,直心是道場。
http://blog.udn.com/magic/208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