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 與 品茗
有位茶侶來訪說:「我現在開始玩茶壺,請你提供好玩的茶壺。 …… 」。
好玩的茶壺?我楞楞的看著玻璃櫥窗中各種不同造型的茶壺,想著多年來所介紹之壺,什麼樣的茶壺是好玩的呢?訂定的標準在那兒?他笑笑的說:「這是普通話呀!現在茶友們不都是說在玩茶壺嗎?」
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怎麼樣去認識茶壺與選購茶壺?」
茶壺是玩具嗎?倪匡撰寫玩具言:「玩具和人,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任何人,從八十老翁到滿月小孩,都離不開玩具。小孩有小孩的玩具,青年有青年的玩具,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玩具。而人之所以需要玩具,是為了滿足人類心理上的一種特殊的需要。從幾個小孩搓泥人,到一群人製造登月火箭,心理上的需求是一樣的。玩具可以各種形式出現……」。可見茶壺是可當作玩具。
初識時,他是集壺者,看到自己所沒有的造型、質料、色澤,不論價格的高低,總以擁有它為樂。曾玩笑的說:「一把壺就是一位愛妾,您想學往昔的皇帝呀?!就像孩童時看到信封上的郵票就撕,也不管已重複的有多少。」對茶壺的初步接觸,是朋友邀約,以朱泥小壺沏茶招待,與家中使用瓷器製品的三合壺,等水一沸開,抓把茶葉一放的沏茶方法不同。並發現不同造型的茶壺,沏泡相同的茶葉,產生不同的茶湯,引發深入探討的好奇心,對「茶藝文化」這門學問產生極大的興趣,開始蒐集有關茶葉、茗壺的書冊與實物,將家中酒櫥的擺飾品移開,換以各式各樣的茶壺。並且對每一把茶壺的優缺點,加以比較分析與歸納得其結果,進而擬象設計,探求缺點的改良方法,以作學問的方法來認識茶壺,由外觀的視覺、使用時的觸感至內在的骨胎質料、輕敲時的聽覺、飲用茶湯時的味覺、嗅覺,如此由趣味開始,愈深入愈有趣味。
茶壺的把玩鑑賞,隨個人欣賞角度與層次而異。有人喜好具歷史文物淵源的古壺;有人喜好宜興壺;有人喜好具陶藝性的手拉坯壺;有人喜好代表中華民國今日台灣的陶壺。但不論如何,其蒐集茶壺陳列擺飾,欣賞其藝術性兼實用性,讚賞茶壺的造工、土質,愈用愈美,久而不厭、陶然的神情是一致的。
茶壺的好壞,不是以商品價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中自有璧玉。有許多的茶壺,外觀都很相近,但它們的境界各不相同,若以壺蓋與壺身輕輕相撞,有的鏗然作金石之嗚,有的成杉檜之聲,其中的差別,不只是造工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茶壺的陶土原料與燒成的火候所致。
國內各地均有良好的陶土,製造業者大多選材於陶瓷原料供應商,自行採集研究使用者較少。目前以鶯歌地區製造茗壺所慣用的陶土而言: 南投、埔里、水里、魚池等地區的陶土,可燒製得豬肝色、暗肝色。 苗栗、尖山、新竹等地區的陶土,可燒製得淺朱色、橘黃色、深褐色。 龍潭、大湳、林口等地區的陶土,可燒製得土黃色、米黃色、灰白色。 北投、宜蘭、羅東等地區的陶土,可燒製得灰白色、土黃色、或夾有銀光閃點。 花蓮、台東等地區的陶土,可燒製得豆碧色、灰白色、或夾有銀光閃點、黑點。
泥色之辨別,實難作定論,燒成的溫度及火焰均會影響骨胎與色澤的變化。因此業者都有單獨配方,配製各具獨特風格的泥料,燒成的溫度也不盡相同。
台北世界書局印行的 陶瓷譜錄 ,將我國陶瓷方面的名著叢編成上下兩冊,其中 陽羡名陶錄 二卷、 陶說 六卷、 茗壺圖錄 一卷、 匋雅 二卷、 飲流齋說瓷 十卷……等等,對陶土的特性、產地、泥色、骨胎、火候、造工、落款……等均有詳盡的陳述。 民國廿六年十一月初版 陽羡砂壺圖考 ,序文中 李 公 景康 言及區區壺藝之微,憂其所失,故與諸友共力編選。
今可作為玩壺的參考資料。
茶壺造型的多變化,層出不窮,乃製壺者為了供給玩壺者多所擇取。容積的大小,也為了適合茶侶相聚時,視人數多寡而選定。一般而言,茶壺容積 60 c .c . (俗曰對飲壺)至 250 c .c. 之間及能發出金石之聲者,較受大眾所喜愛,其壺質的吸水率在 3% 之內。若吸水率太強,因潮濕的關係,存放時水分發酵,容易產生霉味,影響茶湯。故當你試驗出那把適宜泡何種茶葉時,最好固定使用,避免一把壺沏泡各種茶葉,致使茶湯含有雜味。
測定壺質吸水率的方法:
BM - AM 吸水率= —————— X 100 AM
AM= 完全乾燥的茶壺重量
BM= 經文火燉二小時取出擦乾的重量
茶壺怎麼樣玩呢?就品茗上來說,水質、茶葉、茶具為三要素。茶壺容積是固定空間,沏茶時,水與茶葉在此空間裹,產生交合作用,經時間的蘊育而得茶湯。因之,茶壺的質料骨胎是空間環境(天),水質與茶葉為大自然所蘊育(地),沏茶時的水溫與傾倒茶湯的時間是人所控制,故天地人三才的配合,是否達到盡善、盡美之境,您不也就是主宰嗎?或許真、善、美,但取其一而足? 有好茶、好水、好壺但沒有好手藝,泡出來的茶湯,有時會不堪飲用。是故時下有「泡茶師檢定」,引發沏茶技藝的提昇與趣味。多位茶侶相聚時,不妨取同容積的茶壺,無論廠牌與造型,放置同量的茶葉,同時沏泡,細品茶湯的異同所在,很快的您就知道結果。 整個沏茶程細節,均存有妙趣。事之終始,簡稱為「茶道」,道者,路也,含眾所週 知、簡易可行之法與特定準則範圍的不易常道;亦含「道可道,非常道」的層次。我國不輕言「道」字,而言「藝」,如茶藝、壺藝、陶藝、園藝……等等,藝者妙趣意境的昇華,輕鬆活潑,不失赤子之心,無富貴貧賤老少之分,安然自在。
茶壺上的題款,為提昇品茗境界之層次,例如:「自有一山川」,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人之心胸更須有山水。能否自處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非盛養功夫不可得。
唐茶痴 盧仝 撰 飲茶歌 ,為有名的 七碗茶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超然物表,形上者道,形下者器,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可以清心也」五字迴文。「人生且自舒眉」、「氣度自是風雅」、「妙趣寓壺中」、「味自壺中尋」、「心田亦吐芽」、「方知淡泊之為真」……等等,由小喻大,真品嘗而入「茶道」之妙境。
古來喝茶有茶仙、茶痴;玩壺有壺公、壺痴;喝酒有酒仙、酒鬼之分,似乎未曾聽過有茶鬼、壺鬼之名,這或許是品茗玩壺,乃雅俗共賞,其中妙趣無窮,有無止境的學問,等著我們去追根,所以說:「雖小道,亦有可觀者焉!」無玩物喪志,致遠恐泥之弊。
唐竟陵陸羽 撰 茶經 三卷,係為我國最早為茶著述的書, 蘇廙 撰 十六湯品 , 張又新 撰 煎茶水記 , 宋徽宗 撰 大觀茶論 , 歐陽修 撰 大明水記 與 浮槎山水記 ……等等。書中對茶的起源、歷史、栽培……用水、品飲……等等作了精湛的論述。從此飲茶之風更盛,明朝以後才發展為茶葉沖泡方法。這些發展從史料記載和茶具的不同,可以得到證明。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灣省分會」主辦,「台灣省教育廳」與「省立台中圖書館」協辦,為紀念先總統 蔣公倡導中華文化興運動十週年,特於省立台中圖書館舉辦藝文展覽,以發揚我固有文化。其中一項為茶具藝品展,為國內茶具藝品業的發展立下根基。全省各地繼續不斷的舉辦茶具藝品特展,一時民間收藏的珍玩文物,展現於眼前,令人鑑賞到先哲先賢巧奪天工的層面。
民國六十八年元月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國功夫茶館」聯合主辦「茶壺、茶杯、溫故知新展」,假台北中國功夫茶館展出,以「啜苦勵志、增產咽甘」提倡國內的飲茶風氣,並出刊味茶小集寄往國際各地,以茶會友,建立茶藝文化的交流。影響所及,本省中南部的地區的飲茶風氣,逐漸北移。北部地區的茶風興起,茶莊、茶藝館等行業,如雨後春筍,到處林立,生意興隆。各地的「茶藝協會」也紛紛在此時成立。有心之士,並針對茶、壺、茶藝刊行各種有關書籍,報章、雜誌也時有茶情、茶話之發表。
目前本省部份大專學院、高級中學的校園裹,也成立了「茶藝社」,使茶藝文化往下紮根,在年輕人充滿朝氣與衝勁,沉潛研究,尋其根源,小心求證之下,必能將此百工之微,發揚光大。
好玩的茶壺?
什麼樣的茶壺是好玩的呢?想了很久,還是空無所有,惟將個人所窺知,拋磚引玉,邀君參與,祈願先覺者笑納並鞭策教導。
紫雲園主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 中秋節 出版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 元 旦 再版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 端午節 再版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 中秋節 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