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3台灣時報醫療版刊登 秋冬季節 兒童應慎防腸病毒肆虐

  • Share this:

〔記者陳漢明台北報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多發於秋冬季節,也稱「秋季腹瀉」,偶發於冬春季節交替時期。常見於三歲以下嬰幼兒,有流行性。病因主要是感染輪狀病毒,既可通過糞-口或人-人接觸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主要特點是:潛伏期一至三天,起病急,嘔吐、腹瀉、發熱,部分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大便多為水樣便、蛋液樣便,色較淡或呈白色(病毒妨礙脂肪消化而糞便變白),很少白血球,無血,有脂肪滴。次數多,量多,容易引起脫水。

東青中醫院中醫師劉仁正指出,輪狀病毒腸炎屬中醫「泄瀉」範疇,中醫認為「泄瀉之本在於脾胃」、「無濕不成瀉」,泄瀉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虛濕困。小兒「脾常不足」,六淫之邪外侵或內傷飲食,均可傷脾致清濁升降失常。

劉仁正中醫師表示,輪狀病毒腸炎發病年齡小,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主要病因不在於脾虛,而在於濕重。脾虛不可急補,濕邪則應速去,中醫治以燥濕、化濕、利濕為主。小兒為「純陽之體」,濕困易化熱,濕熱蘊結中焦是最常見類型,所以清熱化濕為最主要治法。

劉仁正中醫師認為,中藥一般利用葛根厚腸止瀉;黃芩、黃連清熱化濕,苦味堅腸;車前子、豬苓利水滲濕,分利小便;陳皮、法半夏理氣和中化濕;神麴消食化滯;茯苓、白扁豆健脾利濕固本,共用達到抗病毒、化濕熱、止瀉安腸的效果,故臨床療效顯著。實際病情狀況仍需中醫師依四診合參酌予增減變化。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