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說:未學佛法,先結「善」緣。一個人結的「善」緣越廣,
他得到的回報就 會越大,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因為結
「善」緣是改變我們命運的途徑,在平日的生活中,給人一個親
切的笑容,一句由衷的讚美、一次體貼的服務、一聲 真誠的慰
問,都能帶給對方莫大的快樂,何樂而不為呢?以下兩則故事,
一則結「善」緣,一則結「惡」緣,看看您喜歡哪一種 ?
第一則 : 計程車司機王先生通常為了多賺點錢,都是工作至半夜
才回家,他太太由於嫌棄他而離開他,王先生在他太太離家出走
的第一晚上心情非常不好,半夜回家時有意無意的用力甩了一下
門,像在賭氣。結果「碰」的一聲,把隔壁七十幾歲的吳媽媽嚇
醒了。
可是從這天起有一層微妙的「?」慢慢在滋長,因為王先生也從
這天起,每天夜裡回來時,都會習慣性地甩一下門。
但有一天夜裡,吳媽媽一直等到快三點還沒聽見隔壁的甩門聲,
由於心裡不安連續起床好幾次走來走去,卻把自己的兒子給吵醒
了,兒子就問自己的母親怎麼了,於是吳媽媽將原由告訴兒子,
簡單說就是沒聽見甩門聲睡不著。
結 果吳媽媽的兒子可能誤解用意,第二天買了一瓶潤滑油去敲王
先生的門,並且很婉轉地對王先生說,你們家的門可能有點生
鏽,晚上你回來的時候,一關門就響,你 知道我媽年紀大了,怕
吵,所以給您送了一瓶潤滑油,你擠些到門縫裡可能聲音比較
小,希望你見諒。王先生不好意思地道歉點點頭說他知道了。
於 是從那天起,王先生出門或回家時動作都很輕,開門關門都沒
出聲音。可是吳媽媽更糟了,一整晚沒聽到甩門聲竟然整晚都睡
不著,因為她已經習慣聽甩門聲,突然 聽不見反而不踏實。所以
她向兒子抱怨,吳媽媽說:王先生現在只剩他一個人夜裡行車不
安全,聽不到王先的甩門聲,深怕他出意外所以睡不著覺。吳媽
媽即特別叮 嚀兒子,還是去告訴王先生回家時還是把門甩一下,
讓吳媽知道他平安回家。兒子照做了,當吳媽媽的兒子把母親的
意思告知王先生時,王先生的眼睛都濕了,因為 在他最失意時竟
然有人關心他的安危。
從此,這兩戶鄰居就這樣很有默契的度過了好多個夜晚。但有一
天夜裡,吳媽媽又沒有聽 到甩門聲,直到凌晨快三點也沒有甩門
聲,就把兒子叫起來打電話給王先生,可是王先生的手機沒人
接,吳媽媽十分擔心叫兒子去王先生的計程車公司看看,但是公
司說王先生還沒回來。趕緊大家出動找王先生,結果在郊外的路
邊河溝找到王先生,此時王先生已經昏迷過去 ------ 原來,他出了
車禍,大夥兒趕緊送他去醫 院急救。
在醫院裡,王先生剛剛醒來就想到一件重要的事,他把家裡的鑰
匙給一位同事,讓他去家裡幫忙甩一下門,目的是給阿婆報個平
安信。
這就是菩薩說的: 廣結「善」緣 ,即是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您瞧這份「善」結得多微妙。
第二則 : 寒冷的冬天,一個賣包子的和一個賣被子的同時到一座
破屋子裡躲避風雪。天色愈來愈晚,賣包子的很冷,賣被子的很
餓。但是他們都自認為對方會有求自己,所以誰也不願先開口說
話。
又過了一段時間,賣包子的看了一眼賣被子的,然後說:「再吃
個包子」。賣被子的也說:「再蓋條被子」。
就這樣,賣包子的一個一個吃包子,賣被子的一條一條蓋被子,
誰也不願意先向對方求助。到最後,賣包子的凍死了,賣被子的
則餓死了。
在 目前的人際關係,很多人都本著「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
愛我,我便愛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
人」。賣包子和賣被子的所奉行宗旨就是這 樣一種態度,如果他
們能夠放開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感受揣度別人的態度,從而理解
別人的處境,那他們可能就會知道,他們完全可以互相幫助,得
到回報。
心頭存善念 勿以傲為先
與人結善緣 友誼緊相連
悟得菩提禪 善得功德果
婆娑大世界 菩薩普收圓
~ 「心存善念, 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