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瑪利亞號」到太空船

  • Share this:

一番列車

在高鐵上翻閱他們的企業刊物「 TPLUS News 」,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描述一個世紀之前,全台縱貫鐵路剛剛通車的時候,北高單程須花費 14 小時的過程。

『…從台北到高雄(打狗),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搭乘清晨 6 點出發的「一番列車」,經過新竹、苗栗、爬過台灣鐵道最高點十六份(今天的勝興),近午時分 11:40 底達台中,在台中站的月台買個便當果腹, 12:05 繼續出發南下。

「一番列車」經過彰化、斗六、嘉義等站,傍晚 17:13 抵達台南。 19 世紀的台南,是南部最大的城市,旅客在此有一個鐘頭的時間享用晚餐, 18:10 再從南出發,抵達終點高雄(打狗港)時,已經是 19:55 ,全程 14 小時挑戰成功!』(謝明勳,「遙想百年前北高 14 小時的旅程」, TPLUS News, 第五期)

我看著窗外飛快後退的景色,想像著在那個一天做不了多少事情的農業時代,花個一整天在島內的旅程上頭,會有人覺得太浪費時間嗎?

關於旅程

曾經在美國麻州的「普利矛茲移民博物園區」( Plimoth Plantation ),看到「五月花號」的實物複製船── ” Mayflower II ” (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是西元 1620 年時,載運清教徒移民從英國航行到北美東北的船隻。當我登船參觀時,很驚訝地發現,在那個跨越大西洋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兒的「大航海」時代,船艙竟然是如此狹小。

「五月花號」

根據資料,「五月花號」這艘橡木製造的三桅桿帆船,長約 90 – 110 英尺 ( 27.4 -33.5 米 )、寬約 25 英尺 ( 7.6 米 )。 這其實比我們今天在淡水所 搭乘的觀光渡輪大不了多少。 那時距離哥倫布 駕駛「聖瑪利亞號」首度航越大西洋,開啟美洲大陸原住民的災難命運,已經過了一百二十多年,像「五月花」這種帆船,早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般的交通船。那時候北美洲的單程航線,大約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南美洲則要花上兩三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你是當時的歐洲人,當你計畫好要去一趟美洲的時候,就要準備花上好幾月的時間,在海上昏天暗地地晃蕩。

在今天,相對舒適且安全的交通工具上,只要是超過四小時的旅程,我就會不耐地焦躁起來。很難想像在人類平均年齡約四十多歲的文藝復興時代,人們願意花這麼長的時間 (只要來回幾趟,光交通可能就花掉你人生的十分之一啦! ) 在無聊,而且充滿危險的旅程上,且如此地義無反顧。當然他們都有充分的理由,事後也證明了那是歷史的必然過程。不過,在那樣冗長且危險的旅途中,人們心裡都在想什麼呢?

哥倫布首航美洲的的旗艦「聖瑪利亞號」

關於體會

我很喜歡看所謂「公路電影」( Road Movie )的類型片,這種電影通常是把劇情鋪陳在一段通常是孤寂而無聊的旅程上,但到了最後,主角通常會因為這段旅程,探索到自己的潛意識深處,或領悟到某種道理。當然,所謂的「旅程」也可以是廣義的,例如導演柯波拉根據康拉德的「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 )所拍攝的「現代啟示錄」,也常被歸類於此類型。

從視線前方遙遙延伸,看不到盡頭的漫漫長路,以及一路上經過的,處於無名地中心( middle of nowhere )的陌生鄉鎮,讓我們孤立的心靈沉澱,可以逐漸檢視自己的內心深處,開始面對一些平常無暇,或不願思考的暗面。

不過,如果這趟旅程,是身處充滿木頭霉味的狹窄船艙,同時與穿梭奔跑的老鼠共食無味的乾糧,四周永晚都是望不到邊際,晃盪不止的茫茫大海,我們的腦袋裏會想些什麼事情呢?

往前看,人類正計畫前往月球以外的星體。以目前的火箭科技,前往離地球最近的火星,大約需要七個月的時間。從四百年前的越洋旅程看來,這樣的時間長度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這輩子有機會前往火星,我願意花超過一年的時間,在連「陌生城鎮」都沒有的虛空旅程上,只為了當一位先行者嗎——即使我知道四百年後,這樣漫長的旅程,將會顯得匪夷所思?每次我在旅途中開始焦躁不安時, . 就常常會這樣開始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