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一個是被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曾經困惑於自己為什麼要活著,如果你曾經思索生命的意義何在,建議你去看一看《最後的演講》、《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與《為愛活下去》等這些書,或許你會找到你要的答案!
《最後的演講》
作者: Randy Pausch( 蘭迪.鮑許 )、 Jeffrey Zaslow ( 傑弗利.札斯洛 )
譯者: 陳信宏
出版社: 方智
出版日期: 2008年06月25日
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出生於1960年10月23日,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46歲﹙2006年﹚時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這是一種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07年8月,被宣告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2007年9月,蘭迪教授應卡內基美隆大學之邀發表一場演說,主題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這場演說風靡全場,演講的錄影在不同影音網站上被點播上千萬次。之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在這場演講的基礎上,採訪了蘭迪教授,歷經53次的採訪,將蘭迪教授口述的內容整理成書,亦即這本《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這不是一個垂死之人的自怨自艾,對抗癌症的過程也不是重點,更不是以臨死前最後一場演講為賣點博取同情。但是即使面對死亡,作者為何依然對這場演講躍躍欲試?作者誠實檢視自己如期發表演說的動機,他分析自己看重這場演講的原因是︰他把這場演說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他參與那個他自己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p.23)。而這也是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
2007年8月,作者得知最後一次的治療結果無效,當時他的三個子女分別是︰五歲、兩歲、一歲。也就是說,作者已被宣告不可能陪著孩子長大,也不可能陪著妻子承受教養子女的重擔。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將不會記得父親,更不會記得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將會是多麼令人心痛的遺憾啊!他該如何把未來二十年原本會教給子女的事提前教給他們呢?(p.13)於是,作者堅決地想要藉由演講,藉由一場獲得掌聲的演講,告訴他的子女有關於「人生」的課題,讓他的子女知道他們的父親曾經如何認真地活在當下,如何努力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或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如果這場演講能在十年或甚至更久以後引起子女的共鳴,或許可以稍稍彌補一個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缺席的遺憾吧!作者在演講的最後說︰這場演講的對象其實不只是現場的聽眾,「而是我的子女」。其實他「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白,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不過,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那場講座還有這本書,都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的努力。(p.15)」在生命的盡頭依然如此樂觀,作者的人生觀令人佩服。
作者以誠懇、自信、幽默的態度分享人生,讓人更珍惜、努力地去過當下的每一刻!作者說︰「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阻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努力」是絕對有必要的「陳腔濫調」(p.174),「很多人都想找捷徑,我卻發現最快的捷徑就是繞遠路,歸根究柢就是四個字︰認真努力。(p.186)」作者說。
2008年7月25日,蘭迪.鮑許教授已長眠於維吉尼亞州家中,相信這「最後的演講」所獲得的熱烈掌聲與迴響將伴隨他的妻子、子女與全球廣大讀者群認真過自己的人生。如果你也有同感,或許就不再困惑於人生的意義何在了吧!
【中文官網】 http://www.booklife.com.tw/last-lecture1.asp
【相關資訊】 http://www.thelastlecture.com
【演講實況】 http://www.cmu.edu/uls/journeys/randy-pausch/index.html
【中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oSccncEIO8
【藍迪.鮑許網誌】 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
【李開復教授的介紹︰我學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0c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