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英國觀察家報有一篇關於丹麥左派政黨選舉獲勝的消息,內容重心並不是丹麥產生了第一位女總理,而是在報導一位幕後的年輕女議員。英國報紙會特別注意這件事跟新任女總理是英國勞工黨前任黨魁的媳婦有關;出乎意料,台灣一家報紙也譯寫了這篇新聞,但是大體上截取了頭尾,漏掉了中間一大段描述這位左派戰將理念的部分,看完了留給人的印象可能只剩下她朝政府機關丟過 200 公斤義大利麵和一大堆番茄醬的事蹟。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原文中提到她說的一段話,十分耐人尋味:「我是反資本主義者,也是社會主義者,這樣算很激進嗎?顯而易見地氣候無法支應現有的生產方式,這種迷戀之下的盲目成長,不能再持續下去。我不相信富有的國家必須追求更多的成長;應該做的是將我們已有的財富重新分配。」﹝註一﹞
該文中並指出她和同黨中某些馬克斯主義者不一樣,拒絕提出看似偉大的方案去解決丹麥的問題,她說道:「我們知道我們不能擁有所有!」﹝註二﹞這些話讓我聯想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和他人分享說不上是一種天性,但是自然而然的事,孔融不僅乖乖的分,還分給自己小的,而流傳後世成為美德的範例。
這個故事很淺顯,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年輕人也就是在講同樣的道理,所以她很納悶這樣想會顯得很特殊嗎 ? 在現實中,你爭我奪的確是實情,大多數人把「孔融讓梨」當作童話故事,似乎只有在童話故事般的北歐地區還能找到這樣的人。證諸中國人的經驗,左右兩派的鬥爭是一段極其慘烈的血淚史,而台灣的領導人不由自主地必須退避至右派陣營之中,至今,我們的社會上仍然談左色變,尤其在長期缺乏這方面的認識與討論的狀況下,使令少數的人反而得以藉左派之名爭取自身利益,玩起權力鬥爭的老把戲。
最近有報導指出美國的媒體界人士認為「佔領華爾街」的運動太左,所以不願意披露,這兩天事情鬧大了不得不開始播報,而 CNN 伶牙俐齒的記者們一時顯得笨拙起來;台灣的情況也相當接近,對於網上「佔領台北」或「佔領亞洲」的訊息,多半看成是不成氣候的學樣,且不清楚背後主導思想的來龍去脈,只好用經濟不景氣下的燥動來理解,簡言之,這些活動距離我們既有的社會價值觀相當遠。
其實新一代的左派必然記取了過去的教訓,丹麥這位被媒體稱為「左派女王」的 27 歲女子的純真風貌,讓人們看到左派已走出教條主義,而回到了生活的常識。
註一:原文為 I'm an anti-capitalist and a socialist, is that so radical? It's just so obvious that the climate can't deal with this way of producing goods. This obsession with blind growth, it can't continue. I don't believe that the task for the rich countries is to get more growth; it is to redistribute the wealth that we already have.
註二:原文為 We know that we can't get everything that we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