Город Для Человека《人民的城市》考古

  • Share this:

最近大陸的微博之中有一則考古,寫下短消息的人發現過去在大陸出版的一本俄文翻譯的老書《建築‧環境與城市建設》,曾經在台灣以俄文原書的版式與名稱重新出版,直譯書名Город Для Человека為《人民的城市》;而有所感慨,言下之意指出台灣人能求真,大陸的人卻不行。

其實,出版這本書的「建築與文化出版社」的主持人原是大陸輾轉赴台定居的前輩建築師戴吾明先生,他在《人民的城市》的書套的折頁上用心良苦地寫道:「也有助於對曾受到蘇聯城市建設很大影響的中國大陸的了解。」不過,那時候是台灣開始有大量美國書籍引進的90年代初期,這本書有如來自黑暗世界的不速之客,自然引不起人們的興趣;當時我和戴先生的一些朋友們常見面聊出版的事,大夥一心想出好書,從來不提市場銷路的問題,想必至今依然有大半的書堆在倉庫。

不過,這則微博倒是提醒了我把這本書從塵封的書架上請下來;打開來看到目錄頁的一側,戴先生刻意選用了較大的字體引述書中的一段話──當代建築師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要使自己的作品不與自然環境和文物古蹟發生衝突。這段文字是用纖細的仿宋字形,不怎麼起眼,但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的問題;我立即查覺到這本書是在70年代末期莫斯科舉辦世界奧運會之前寫的,在全球一致追求發展的階段,這句話要說出口並不容易,也不大可能是裝模作樣。

由於作者波索欣(М.В.Посохин)是當時莫斯科市的總建築師,具有蘇聯都市建設的領導角色,在書中必須緊守社會主義的陣營,不時強調蘇聯式規畫的先進與遠見之外,他對於柯布、美國主要城市以及東京的看法與評價十分中肯,今日讀來特別發人深醒。他直言柯布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直線有利市容」、「自然環境的束縛」等等論點已不合時宜,注意這是在70年代說的話!和同一時期抨擊柯布的歐洲年輕一輩的「十次小組」人等可說不謀而合。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美國城市的基本結構──是用內部為輕質的木骨架建造的低矮房屋組成,以致「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與城市連成一片」;特點是「缺少歐洲城市傳統的廣場」,而「高樓大廈顯示著龐大的壟斷組織的勢力」。他用史學家的口氣寫下「萊特的人道主義、密斯的禁欲主義、路易康的唯美主義」的語句,「反映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令人像是被澆盆冷水般突然清醒。

作者顯然不大能理解東京的混亂現象,但實話實說,認為日本人居住在擁擠的城市中,雖然能夠巧思設計「一個個小小花園」,然而「這些小花園不能取代自然環境」。對於丹下的東京灣計畫與日本代謝派的都市建築理論,他似乎頗有興趣,但直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發性開發行為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將迫使這些方案停留在空想階段,也一語中的。

在書末的附圖中,有幾張作者手繪的大莫斯科的總體規畫草圖,其中主要交通幹線呈彎曲狀,中間夾雜森林綠帶,顯示出一種多核的變形蟲般的意象(參考附圖),著實讓我湧上一股相見恨晚之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