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中的創意在那裏?

  • Share this:

當代城市老舊地區的整治是個棘手的問題;為了讓城市的面貌產生轉變,政府必須提供足夠的誘因,以說服老百姓放手重建,或是凍結保存;折中之道則是想辦法促使居民自行整修改建。

而大刀闊斧之舉往往難為,不論是在尊重私產的社會,或是講求總體計畫的地區,大體上都面對著類似的困局;主要的差別在於說服人民的修辭方式有所不同,在中國,可以國家整體利益為理由,在台灣,必須以個人收益作釣餌;實際上,兩種規劃的方式各有利弊,關鍵在於主事者如何認真地為下一代的福祉著想,並在既有的體制內推動深思後的改造。

目前,台北市的更新策略是採取土地開發的模式,鼓勵居民與建商合作,以興建大樓所得的利益刺激都市的發展;如此一來,沿街四五層的透天街屋多半會被十幾層的高樓取代,城市的面貌將大幅度改觀,並趨於雷同的樣式,同時迫使中低收入住戶不得不遷出外移,徒增房地產炒作的泡沫現象;這個做法執行以來,受到各界的批評不少,且在各方爭利的角力之下效果不彰。

不過,政府部門對於城市空間的新生倒是鍥而不捨,不僅加強路邊攤、臨時市集、小巷弄中的店家等等的管制,更有意打造台北市成為「創意城市」,乃至「設計之都」;這兩年,台北市政府一反過去對待廢棄廠房的態度,主動地指定了不少閒置的舊建物作為文創基地,好像以手中的權柄點石即能成金;最近,台北車站接到中央指示讓出大廳做舞蹈表演,由官方帶頭顛覆了公共空間的正規用途,也令人詫異;似乎在汲汲的企圖心之下,頗有不惜製造創意假象以求功之嫌。

正在展出的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獲得大會首獎的作品是一個針對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市的貧民區的研究;卡拉卡市一向惡名昭彰的是遍佈在周邊山丘地區的低收入戶的違章自建房,不過,這個有750戶人家的社區卻是在市中心,佔用了一棟未及完工的45層摩天樓建築物的空架子。研究的主持人是當地人出身,他帶領來自瑞士的團隊,詳細記錄居民如何因應環境的條件,運用簡易的材料逐步營造棲身之所,並自行組織社羣生活;紀錄片中可見各家的居住空間十分寬敞,鄰居之間相互照應,有市場、休憩、遊戲、健身等空間的安排,顯示出一片安然自得的景象。

此研究的目的是在透過這個真實案例檢討當代城市規畫設計的盲點,而在來自世界各地眾多的建築設計作品之中,獲得評審團特別的重視;它提醒了人們深刻的創意是在求生存的極限狀態中產生,創意城市往往源自於社會底層,而不在雲端。我們既然已將「創意」掛在嘴邊喋喋不休久矣,在參考英、美、日等國的做法之餘,是不是需要認真考察一下台北市本有的城市特色在那裏?在都更的過程中,是不是需要藉此機會充分發揮歷代台北人的生活智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