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式食物的風涼話

  • Share this:

印度學者吃飯時的瑜珈架式

幾個月前,我帶了十幾位大陸學校的師生去印度上課,行前很擔心大家吃不慣印度食物,曾叮嚀他們多帶一些泡麵或家鄉口味的食品;後來,到了印度沒幾天,發現這些年輕學生很快就愛上印度食物,大呼好吃。只有老師們不置可否,沒有立即表態,不過,一位教授的太太在餐廳裏看到許多大胖子,直說奇怪,不明白印度人多半吃素,怎麼會如此福態。

又過了幾天,我聽到兩位教授在爭論中國食物和印度食物的不同,其中一位發現印度人做菜的方式像是在煉丹藥,所有的原料都磨成粉狀,然後熬煮,並加入各種香料,整個過程是一種化學過程,而中國食物沒那麼複雜。另一位教授對中國各地的菜餚了解不少,堅稱中國菜也有類似的做法,不認為印度食物比較好吃,兩人許久爭執不下。

今天報上有人提出韓國泡菜和泰式料理是經由國家推廣,希望政府也能大力促銷台灣小吃。老實說,依我的味覺來判斷,印度、日本、韓國、泰國的食物都極具特色,均早已世界知名,比起中國北方的食物自然高明的多,和中國南方的食物相較,也許見仁見智,但是客觀地說仍可能略勝一籌。基本上,食物好不好吃,還有吃了健不健康,才是美不美食的主要關鍵,背後由政府推廣頂多是臨門一腳之力。

我看台灣小吃的國際化只是台灣自我認同過程中的一個插曲,社會政治意義遠大過美食文化的培養。每次回到台北,我一定會去附近賣牛肉麵的老店,吃完了摸摸嘴,滿足了一絲鄉愁,可是總會提醒自己少吃為妙,原因就不在此多說了。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