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了一些海耶克在七十年代末期談微觀經濟學的文字紀錄,他堅持科學的研究必須親身可見可考,並且和人的主觀認識息息相關,批評物理學的研究方式,認為測度客觀事物對於了解人的真實的活動沒有多大幫助。而微觀角度的確不能很全面的掌握全局,但是為了提供看似全面的綜合性說明,提出平均化的統計數據,或是用機率微積分來描述可能的發展,又根本是一種完全不準確的猜測。
在 2008 金融危機出現之後,大家發現經濟學家並不了解市場上所發生的實際狀況,海氏所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對巨觀經濟學的批判讓人再度關注。在另一方面,海氏的理論是影響英美抗衡社會主義巨觀控制,採取自由市場政策的主要推手,也可說造成這次無法無天的金融混局的元兇之一,我想海氏始料未及。
基本上,微觀都市方略的出發點和海氏的言談不謀而合;當代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的困境一樣是來自於空虛的假設,可怖希哀對於人類居住環境的美好想像,在實際上和個別使用者的真實處境相距太遠。雖然一些開發中國家的經驗顯得沒那麼糟,那些可憐老百姓好不容易脫離老舊的破爛房,第一次搬入整齊劃一的集合住宅社區,似乎沒有啥可抱怨的,因為知足多福嘛‧‧‧
不過,事情自然沒有這麼簡單,這次金融危機的引爆點就在於房屋市場,這種千篇一律可以量化的鄉野別墅或是都市大樓的居住單元設計或多或少影響銀行放貸方式,刺激投資客下賭注。台灣的房地產業者甚至根據假性的市場需求,變本加厲地在有限的空間中想辦法堆疊單元方塊,久而久之,民眾已然認為沒有別的居住方式,渾然不知生活品質為何物,退化成難以形容的另一種生物,何其不幸,何其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