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籌備了一年多的「 Team 10 與當代中國」的活動馬上要在廣州登場,這兩天必須趕緊整理一下講稿;在 文獻中我注意到一張早期的文宣資料,上面有幾條刻意彎成弧狀的字句,其中一條是寫著:「何時建築將帶來完全不同的品質與解決方式?」不一會兒,窗外開始飄起雪花,一時思緒湧上,想到自己在 90 年代末期開始到處搞「都市閃光」( Urban Flashes) ,此刻終於發覺並不是偶然,可能下意識裡和 Team10 這一小撮自外於主流的建築師有共通的想法,對於當代建築與都市發展的方向不滿意,總得另尋出路。
在組織上 Team 10 十分鬆散,所以一直沒有完整的紀錄,讓人覺得不是個正規的團隊;「都市閃光」也多半是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大家的看法比較接近,就湊在一起做點事。實際上,保持這種不限定責任義務的成員關係,並不是為了追求自我放逐,有另一層重大的涵義,在於認同人類社會自然生動的互動狀態,反對強制性的層級組織,這也是 Team 10 壓根兒對可怖有意見的內在因素; Team 10 的立場是建築與都市必須配合社會生活的內涵,任何脫離的外加系統都是對老百姓的玩弄。
表面上看, Team 10 成員作品的特色在於分化開展的量體,並重視居民參與與個人化的空間處理,荷蘭的學術界還給他們掛上結構主義的牌子,容易讓人誤以為又來了一個造型的派別。仔細分析起來, Team 10 有幾個信奉的原則,其一是建築設計是在於提供一個空間的關係,這個空間關係也就是在地的社會關係。其二,在基本的空間架構中,嘗試提供多樣、可變與生長的可能性。其三,充分尊重個人的行為與生活方式。
要做到這些有點像是空談,因此也予人理想主義的印象。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現在我們倒是可以看得很清楚,未來建築與都市設計的走向已逐漸往這條路上走,各類型的做法也在陸續發展當中。嚴格來說,「都市閃光」的結夥砥礪,以及對於人性環境的信念和 Team 10 十分接近,在工作方法上,受到不同時代的典範與經驗的影響, Team 10 是 從宏觀著眼,「都市閃光」是自反向從微觀切入。
在觀念上,我們已經放棄尋找一個整合性的結構;任何一個固定下來的空間模式,不論看起來多麼自由或多元,最終還是一個死的造型。只有徹底擺脫這種無謂的追求,反過頭來,重視構造物之外無物空間之間的聯繫,即使是造就一道閃光,建築與都市發展才可能有機會更生。這也許是一種道家式的生活哲學,再次從東方點出人類文明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