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令人意外地台灣出現幾位在體育上表現十分優異的選手;之前,在國際賽事上,台灣選手被裁定違規的事情,觸動了全島的民族情感;最近,一位橫越絲路的跑者儼然成為民族英雄,這些現象或多或少顯示台灣人想要出人頭地,希望在世界上受到尊重,同時是長期壓抑下的一種自我意識的投射狀態。
在相關報導中,我注意了一下這些優秀選手背後的支持力量,發現到體育界對於選手的培養比較重視,也深知必須要有國際性的組織做後盾,儘管也是盲人摸象般摸不清哪個選手有實力,但是至少知道放羊吃草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
回頭一想,近年來,台灣在努力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可說是千瘡百孔,一時很難補救;和需要養兵千日的體育比較起來,我看主其事者多半打著過去中小企業打拼的算盤,將文化創意看成是不要錢的空想,或是拿來主義的廉價代工品,可以在自由市場上擺個攤,永續「台灣製造」的路線。
在另一方面,不論體育或是文化創意,目前亞洲地區是跟著西方文化在走;雖然中國傾舉國之力在世界運動會上爭奪獎牌,並不代表東方人適合這樣的競爭模式,想想拼體力跑馬拉松,有啥智慧可言?似乎印度人比較知趣,從來就自外於這些爭強鬥狠的活動。 電影《賽德克 ‧ 巴萊》的故事碰巧能打動台灣人的自主意識,但不一定能夠引發當代西人的興致,可是我們卻老想得到外國的認可,其實在創作知識與技術上可以超越,然而更深一層的文化政治上的差異,有時難以跨越,尤其台灣在世界文化政治的糾葛之中,一向依附於英美陣營,自然很難突顯自身的特色。
這一陣子,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市為配合 2011 年「歐洲文化之都」的活動,勉力舉辦了「塔林建築雙年展」。在各項展覽之中,唯有一個日本年輕建築師在市中心的公園做了一個實體 1:1 的展示品﹝參考附圗﹞,我本以為此地建築圈可能是對日本建築情有獨鍾,而選擇在公園中的日式園區旁設置了這個作品;不過,前兩天,無意間翻閱了當地的報紙,發現原來日本政府有計畫地在補助日本創作者在各地的「歐洲文化之都」活動中展出,以致這個稱為「提昇」計畫的十一件作品中有兩件是日人的創作。
最近,台北和北京也正在舉辦國際性的設計大展,我看到的是主辦單位完全沒有自己的立場,場子弄得很大,卻雜亂無章宛如菜市;尤其媒體拍攝到一些來北京參與晚宴的西人,茫然無措地坐在特製超大的圓桌旁,面露不悅之色。我想也許這就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深不可測之處,但也暴露出意圖掩飾空頭騙局的馬腳。
未來的世界所面對的是一連串的變局,科技的更新突破仍然是一條出路,但是許多跡象顯示文化創意將是根本改善之道。西人在人力資源與經濟實力日漸萎縮和亞洲無法抗衡的情況下,文化創意已成為他們維繫自尊與自信的最後灘頭堡,我們不可能有上個世紀那樣的機會,在工業化進程中可以逐步引入或盜用他們的技術。儘管任何產品都可以模仿,但是文化創意的競爭是一場硬碰硬的民族戰爭,一旦模仿也就是宣布棄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