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新聞,瑞士方面評估亞洲國家的競爭力明顯提高,新加坡與香港已將美國比下去,台灣更一躍進了前十名;十名內的歐美國家只有美國、瑞士、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國,一時讓我覺得出去走路有風起來。
這個現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到。之前回台灣幾天,我注意到人人眉梢開展,餐廳裏熱熱鬧鬧,吃喝樂得,聽朋友說她小孩向爺爺要錢燙了一個九千塊的頭;簡言之,世界上的錢在往亞洲這邊流動,我們大體上開始衣食無憂,生活好過多了。
歐洲這邊的氣氛迥然不同。前幾天我是在排名在台灣後面的挪威,曾去首都奧斯陸看看一些以前的學生,有一位因為事務所缺案子,馬上要被解雇,言談中十分擔心以後的工作。她的女朋友是同班同學,找到的工作是在協助一個新銳建築師團體,也不穩定。另外一位由於得了歐洲學生競賽的獎,自己弄了一個小工作室,自然也很辛苦。
我想到這次有位台灣去的學生提到日本的年輕建築師妹島和世得到普立茲獎,問我:「為什麼台灣的建築師得不到重視?」「是不是國家定位的問題?」等等,我繞了一個彎回答,有所感慨地說我們是剛從苦日子過來,還沒來得及去想這麼多。
我舉了一個例子,前一陣子在台灣時,曾到一個建築系演講,發現演講廳已重新改裝,頗為舒適,可是學生的工作室和二三十年前差不多,還是簡陋不堪的很。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如何可能好好學習?老師又如何能好好地教學?說穿了,我們還沒到講究建築的那種生活水準!
在愛沙尼亞這個競爭力在幾十名之外的國家,學校裏有很好的餐廳,教室裏非常乾淨,廁所維持的香氣四溢,望出窗外是自然美景,走出來呼吸的是新鮮空氣,這是另外一種生活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