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有一百多萬人,分布在台灣和夏威夷加在一起那麼大的土地上,可說是世界上人口最少且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這裡和中國地區呈現十分有趣的對比。
我注意到人多與人少對於人類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這裡的大人多半很害羞,以台灣的標準來看,簡直有些自閉;偶而會有一些小孩在街上和你打招呼,但是大多數情況,你知道他們注意到你這個黃種人,可是卻不大敢正眼瞧你。如果是在中國,既使同樣是黃種人,只要穿著行為和當地人不同,走在街上保險會有不少人行注目禮,一般外國人很不習慣像看動物一般瞅著你的方式。
我的學生中間大約有三分之一 喜歡坐在教室最後一排,不吭一聲,也不大抬頭,問話也不大回答;班上俄羅斯裔的學生每每帶頭發言,下課主動找我聊天,有天壤之別。同時,幾個俄羅斯裔的學生很團結,很容易在一起合作,而愛沙尼亞裔的學生卻寧可一人一組,並不想和同學合作;通常我安排學生幾個人一組,背後的原因是為了減輕課業壓力,尤其是讓一些興趣不大的學生也可以混過,沒想到他們不一定感激。
人多的社會自然發展出一種相互依賴的狀態;從好的方面來說,中國式的家庭組織與關係網路讓個人容易生存,回老家飯桌上搶一雙筷子,總不是問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人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小體系之中,也可說是一種自營的保險公司,從來不期待遠在天邊的「國家」幫忙。
在北歐,讓世人稱道的是從出生照顧到死的社會福利制度,其中挪威人因為老天給了石油,若是全國人民現在開始不事生產,也已經可以活一輩子。愛沙尼亞自蘇聯解體以後,立即倒向自由市場經濟,和瑞典芬蘭靠攏,很快成為波羅第海的小龍之一,自然以北歐先進國為學習對象。此地政府非常關切每一個行業的狀況,譬如建築系每年畢業多少學生,有多少工作機會,都在掌控之中。
這兩種極端的社會狀態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顯著差異。在中國的社會裡,人人手機簡訊很多,不是這個問好,就是那個找,網路聊天盛行,吃飯聚會一堆;若是常常孤零零一個人,這人不是 EQ 有問題,就是可能在躲債。說穿了,中國人需要維繫他的社會生態鏈,因為人際關係是生存的依靠,以致人情的負擔與包袱特別多,大家得小心翼翼對待他人,不敢得罪人,人人練就滿腦子綿密的心思,隨時隨地得看場合看人說話。
在愛沙尼亞,希望有朋友偶爾發來一個噓寒問暖的簡訊,可是異想天開。除了情侶或夫妻,有事也盡量少見,不到不得不見的時候,很少人會沒啥事想見面聊天。今年的大蕭條對波羅第海三小國衝擊很大,失業人數激增,薪水縮水,看得出來大家苦在心裏,更不想出門扯淡,不少人等著政府將自己未來的養老金發放出來,不然一部分人吃飯快有問題了。
台灣的總人口數在亞洲不算多,不過,大台北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在全世界可能僅次於香港,應該比東京、孟買、墨西哥市等地還要高。生活在如此密集的人群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會不一樣,我看政黨之間近距離的肉搏常發生,也算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另外,我注意到台灣的中文語法大幅度在簡化,大陸的中文雖然已改成簡體字多年,但是說話的方式並沒有改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