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塔林的房東是個道地的當地人,因為常年曬不到多少太陽,面容蒼白,金髮也顯得褪了色;有一天他提到愛沙尼亞人是奴才命,意思是自古就受到外族統治,一直到二十世紀初祖上都算是農奴,之後被蘇聯納入共產體制,也是身不由己。
我想到台灣的人也好不到那去。自清代到日治,乃至國民黨專政時期,對一些台灣人而言,也是被外來政權壓迫的抬不起頭來。在二戰後的世界政經局勢下,我們靠製造業代工慢慢讓自己有點錢,至今可能沒有奴隸那麼慘,但也還算是個「打工仔」。
這種打工仔的處境與隨之養成的特殊生活方式,在很多層面上可以看得出來。尤其令人感慨是在教育上影響下一代的求知心態。由於昨天看了這裏一位教授的文章,內容是針對當前的全球大蕭條提出建言;文中特別提到教育必須重整與更新,才能讓人類社會走出這一次的劫難,開展有創造力的新時代。看完之後,讓我思索再三,想到要寫下一些想法。
在此,我想不需要再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然而,做為一個打工仔,其實只要照著指示做就好,手腳要俐落些之外,大腦最好不要亂想,老老實實地幹活,拿了工錢,回家才有飯吃。這種現象在我們的學校與社會似乎很平常,模式化的教學內容,樣板式的學經歷,有沒有知識早就不重要了,怎麼還會有競爭力呢?
最近曾幫忙聯絡台灣的學校協辦有關 Team 10 的工作營,發現大多數的老師與學生不知道有這段歷史。而同時間這所學校還請了一位知名的荷蘭建築師,卻盡人皆知。這件事反應出基本知識體系的凌亂無序,經由書商流入台灣市場的雜誌與圖書佔領了學術的真空,網路上的即時報導或新聞竟然也被當作一種「知識」,比如魔術方塊一說;真是愁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