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靠捕魚、打獵、遊牧、農作等方式養活自己,而不同的營生方式促成不同的社會文化;在中國地區務農的人口佔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方式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的建築史觀也在農村的經濟條件下展開。
其實自宋代以來,以魚獵或游牧維生的北方民族已十分活躍,由於這些民族善於騎射,在中國歷史上有相當長時間成為統治階級,和以農耕為主的南方民族產生了說不清的交互影響。譬如說,塔類的建築形式源於北方民族的傳統,台北的 101大樓也包括在內。
上個世紀後半期,中國地區開始工業化,半數以上原來地裏的農人要變成生產線上的工人,生活方式劇烈轉變,我們迫不及待地向西方學習,忙著模仿豆腐塊的蓋法,反映出機械化的生產方式。
二十一世紀很快步入了後工業的階段,高新科技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看來好處不夠多,害處卻明顯不少;用3D模擬生物形象的設計隨之流行一時。接著,出現大搞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潮,北京奧運及時弄來幾棟樣板房,但風光沒多久,金融風暴讓大家又開始發愁,快要沒飯吃了,那用得上文化產品。
因此,有一些人認為該老老實實回到起點了。不過,要回去務農呢?還是打獵呢?實際上,農業已造成土地的過度利用與原始環境的破壞,魚業也過度開發,野生動植物需要保護,能牧牛羊的地方也很稀少;真是回首已然滄海桑田,人事全非。
目前宣揚在都市化環境中種菜兼綠化的不少,算是一種權宜之計;期待新的營建方式會跟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