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幾位教授寫的有關台灣建築教育改革的研究報告,心中一時湧上些許愁悵,我們還要在跌跌撞撞的現代化過程中造就的建築教育裏磨蹭多久呢 ?
這份報告有各校教學現況的統計數據,提議要針對各校的教學課程進行認證核可,並增設實習學分,以維持一定的水準,也關切教授資格認定的問題,如同一般研究論文似乎面面俱到,但是人人心知肚明這是在表面上做文章,不是要挽起袖子拿著鐮刀鋤頭去幹活。
基本上,台灣建築教育的內容大有問題,我們只是引進了現代營建技術依樣畫葫蘆,懵懵懂懂地幾十年下來,剛吃飽穿暖也有個地方住,其實還沒來得及認識建築,遑論分辨清楚什麼是自己的傳統或是外來的現代。
今天剛收到挪威學校的電子耶誕卡,這次放的是學生在非洲待了十幾天,運用當地的簡易材料與工法所蓋的一個小房,名之為「在外國文化中的建築」,顯示出建築原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和我們移植來的專業主義與偽裝的學術面具大不相同。
前一陣子,這所學校準備聘任幾位時數較多的老師,我和一些兼課老師被找去審核資格;他們請了外面的人來評審,結果出乎意料我已具有這裏的教授資格。高興之餘,卻又勾起當年申請以作品升副教授的痛苦回憶;挪威的審查只需要履歷和十個代表作品的照片,記得為了教育部的大審,我送了兩大箱資料,然後是不知究理地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