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的鄉愁

  • Share this:

這個方 案是在成都的東北方,離震央汶川地區約 35 公里的一個農村,屬於極重災區。這裏是古蜀地,也曾是清代白蓮教打遊擊戰的地帶。

我們嚐試在現有的工作模式下,只提出原則性的設計方向,且避免採用多種戶型或可供選擇的組合方式的做法,以充分釋放農民自主設計與自行建造的可能。

以每人每戶可得的補助為本,就當地可取得的材料,找出一個可滿足立即居住使用需要的基本構造,在這個基礎之上,日後每戶可視情況,再自行籌款加建。

兩戶或三戶可共用牆體,形成一個單位;三至五個單位圍合戶外公共空間,以共享資源與設施,節約營生與建房的成本。不採用城鎮化的集中模式,重視和周邊大地形貌協調有秩,並融入風水的考量。

牆身建議底部漸寬的城牆做法,以震後的磚石碎塊與新製的磚混合堆砌,轉角處取弧度施作,減少用料與難度。屋架建議用竹子組成獨立構架,與牆體分開。兩個體系都具有耐震的能力,但不相互牽制。

屋面建議採用茅草疊砌。屋側的空隙建議以矮小的植物枝葉捆札固定於屋架椽條上,允許透氣,局部以土或塑膠布面包封。

豬圈或飼養牲畜的地方,以及做飯與如廁的空間,建議在基本構造體之外圍設牆體,在圖上還另外加了一個儲水池。居室的空間建議利用二層或向兩翼加建。

受到媒體中城市建築的影響,目前不少農民傾向於喜好强固的混凝土梁柱結構,以及現代風格的外貌,我想如果民眾有自我表達的機會,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

自建是新玩意兒,也是艮古的鄉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