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形式

  • Share this:

在當代的建築圈裏面,英美與西歐國家的思潮一向居於領導位置,連亞洲的東洋鬼子也沒法完全平起平坐。這種現象顯然不大正常,因為蓋房子不是稀有的技能,各地的人都可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在 2003 年一次訪談中,波蘭建築師 Oskar Hansen 抱怨西方媒體不會報導他,以致他的想法傳播的很有限。

不過,他的命倒是不差。六十年代末期挪威一個左翼熱血青年來華沙跟他學習,追隨了他十幾年;後來這小伙子回到家鄉工作,仍然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在八十年代中期突破萬難自己辦了一所建築學校,想要徹頭徹尾地將 Oskar Hansen 的理念傳授給挪威的下一代。這所學校就是卑爾根建築學院,創辦人是 Svein Hatløy 。﹝參見〈 有魚腥味的建築學校〉一文﹞

究竟是什麼迷湯灌的這個年輕人那麼服氣?在《看這個世界》用波蘭文出版的書裏面 ,打開來的夾頁上是蒙得理安的那棵樹;我一知半解地約略可看出 Oskar Hansen 找了世界各地的建築實例,想辦法說明一種開放的空間狀態與一種封閉的空間狀態之間的不同;其中他常用一個方框圖案,從中間切開之後,將兩部份平移脫開,以表示空間的解放。

在現代建築的發展初期,對於空間的自由開放已十分重視,當時以打破立方體的盒狀空間為目標。 Oskar Hansen 所關心的不是為了垂直面上的通透,而是在於提供流動連續的空間,也就是他所謂  的「開放形式」。這裏隱約流露出一種側向游走的逃逸策略,也許和波蘭人在列強壓制的歷史中爭自由的境遇有些關聯。

1958 年,在亨利‧摩爾主持的評審小組選擇下, Oskar Hansen 獲得奧斯維新納粹集中營紀念公園  的競圖首獎。整個設計是在排排坐的集中營房舍空間中加入一條筆直的斜向的步道,改變原有的空間序列,讓人們換個方向穿越其間,沒有再做任何多餘的設計。可惜波蘭官員認為空無一物,而沒有實施。

Oskar Hansen 除了有一套自己的設計理論,更令人注目的是他發展了一系列在戶外訓練學生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有點像是轉化自表演或偶發藝術的方式,將身體經驗直接帶入設計練習,形成人在環境之中 1:1 的互動關係。

二十多年來,卑爾根建築學院的確培養了一些人才,去年落成的奧斯陸歌劇院是晚近知名的校友作品,如果沒有開放形式的訓練,我想難得這樣的成果。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