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力行兄在臉書上發起了「社會住宅」的討論,我也跟著瞎起鬨,沒事就上去寫兩句;其實不是有那麼多話要說,而是擔心沒人參與,讓話題冷掉了,所以就幫忙煽煽火。在網上清談之餘,總想要找一些新的例子來佐證,這兩天來挪威參加學校校慶的活動,就抽空和朋友去看了一處起始自 70 年代的學生住宅社區。
所謂「學生住宅」不是學校興建的學生宿舍,而是指供給具有學生身分的人租用的廉價住宅,尤其是為了那些長年攻讀高等學位的學生及其家屬,讓他們可以減輕負擔,因此和台灣只租不售的「青年住宅」比較接近,也可說是「在學青年住宅」。
嚴格說來,目前「青年住宅」的概念十分模糊,對象可能是指一定年齡以下的低收入者,包括缺少專長的勞工或不事生產的藝術家之類的青年;但年長的低收入者更需要照顧,刻意標舉「青年住宅」的德政,不檢討一般意義下的「社會住宅」,不知究竟有何道理?
從卑爾根市中心坐上架設不久的輕軌電車,可直接來到舊有學生住宅社區旁一批新建的連棟住宅的底層,突顯出公共運輸系統是為老百姓服務,考慮到要和社會住宅區緊密結合,而不只是蓋幾棟房子就算仁至義盡了。這批新的學生住宅是本地一家著名事務所的作品,主持人是學校早期的校友,我們很熟識,深知他們有心做事,但是仍想實際了解一下住戶的看法。
我們信步走在長條住宅的單邊走廊上,遇到一位婦人推著娃娃車,就攀談起來;她抱怨建築師可能不是本地人,沒有在這裡住過,以致房子的外牆與暖氣設備設計不良,冬季不容易保暖,附近的兒童遊戲場在車道旁邊,沒有屏障,很不安全等等。依我看這些缺點的確是疏失,也是在低造價低成本的方案中不易面面俱到的地方。我注意到走廊外側大部分沒加欄杆,主要是用金屬網包在幾支桿子上,如果是在台灣會讓人覺得還沒蓋好似的。
這個新社區的廣場上還展示了一個由貨櫃改裝的樣品屋,是另一批由同一家事務所負責設計的學生住宅的基本單元,建築設計的概念是採用堆疊貨櫃單元的方式,並圍合出兩個院落。值得一提的是,北歐地區的集合住宅多半在地下室設有公共儲藏間,居民可將一些大型雜物或季節性的家具放在住家空間之外,有些也會提供晾衣服的公共空間,這是他們家裏面通常顯得開敞整齊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此地一般人家裏的廚房廁所多半看起來特別乾淨,我觀察多年的結論是,他們真的勤於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