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曾帶過學生去高雄看陳仁和設計的校舍,走在如波浪般起伏的樓版上,心中有莫名的喜悅。
由於我在成大兼課過一段時間,知道一些金長銘的作品,以及他對於西方新建築思潮的研究。近幾年來,對梁思成那一代的留學生也花了點時間了解,注意到童雋的能力超過同時期其他的人,曾獲得賓大模仿法國的學生競圖首獎。他和賓大同學合組的上海華蓋事務所時期的作品,還有在文革時期仍然持續介紹西方現代建築的文章與筆記,正由學建築的孫子慢慢整理出來。
大體上,這些前輩是引進現代建築的旗手,說起來這段歷史有不少心酸血淚,需要建築史家細心的深入挖掘。
其中金長銘是李祖原等學生眼中比較懂設計的老師,他設計的房子顯得出奇的現代,沒料到被成大其他老師咬為匪諜,而死在美國回不來。
梁思成援用西方建築理論研究中國地區的傳統建築,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抑鬱而終。
童雋在上海汪精衛傀儡政府時期開過事務所,後半生自然淒涼。
受過日本教育的陳仁和,可說是頭號台灣本地的現代建築先驅。在台灣高喊本土、鄉土、空間母語、田中央等等口號的時候,竟然沒有任何討論、記錄、研究或表揚。他大約是在上世紀末才去世,想來晚年十分孤獨。
至於李承寬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篇章。他到台灣十幾年期間,初期在東海大學教書,還有點收入。九十年代初東海建築系出現路線與人事的鬥爭,李承寬被視為不務實的怪老頭,被迫離職。之後的生活多半是由趙力行出錢來打理,並留下了一些作品。2002年,趙力行、汪文琦和我曾在柏林李老設計的公寓大樓中小聚,那時他已年邁,只是靜靜的凝視著我,讓我永生難忘。
這些前於陳其寬與漢寶德時代的故事,在最近的一個台灣建築史的研究展覽中,開始有了初步的整理。這是建築界一直沒做的重要基礎工作。
一個社會如果不重視自己的傳承,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是很悲哀的事;在另一方面,我們如果做好建築史的工作,建立起一個現代建築系譜與設計思路,才可能談未來的建築發展。
其他那些市面上搞的名堂,想沾別人的光在國際上露臉,只會讓世人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