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的建築之路

  • Share this:

十年前,我在吉隆坡開會的時候,遇到一位知名的印度建築師,當時只是聊了一下,留下聯絡的方式。之後,他事務所裏有位助手央求出國歷練一番,他便寫了幾封 email給幾個人,包括我在內,詢問是否有空缺;其他人都婉拒了,只有我一口答應,而和米林結下不解之緣。

印度的建築界很早就接觸柯布和康等大師,同時,本身就有一些被世界推崇的人物,和中國地區比較起來,對外國訊息的興趣不那麼大。建築學校多半以本地的實際需求做為設計題目,注重觀察生活周遭;由於有看不完的古蹟,老師常帶學生出去長途旅行。米林的老闆在 90年代就十分關注印度傳統的生態保育理念,參考當地農舍蓋了幾棟自己住的房子,而在國際上受到注目。

米林是道地的印度人,信耆那教,以印度文化為榮,不過,他有好奇心,喜歡到各地體驗不同的文化,在台灣做事生活的點點滴滴,讓他永誌難忘。我透過他的一舉一動與不斷地耐心介紹,也逐漸能夠了解印度。回想認識的過程十分不易,若是不曾在他家裏席地盤腿而坐,大小盤子放在腳前,一張張現做的熱餅,一碟碟燉菜和湯汁,用手拌飯吃飯,再配上芒果辣椒與芒果甜點,我會一直以為印度阿三過得很苦。

米林從台灣回來以後,與一位同事自立門戶,與原老闆成為協同合作的關係。前年,我帶一些挪威學生來此上課,他協助打點行程之外,並抽空做作業,和學生一起參與評圖。我們還向印度政府立案設立了一個促進都市再生的非營利組織,他出面代表申請,也代表組織。每次他遇到我,都會表示要到我那再待一陣子,或是要跟我去其他國家;只是眼見他事務所日漸成熟,工作很多,恐難脫身。

去年,他們三個合夥人買了一塊靠湖邊的鄉間土地,我徵得他們同意,準備在米林的地上蓋個渡假小屋。這幾天開始在米林的事務所弄送審的基本圖,這裏有許多我台北工作室的影子,做起事來很自在;米林拿給我一本有他作品的雜誌,登的是一棟有點高第又有點有機的住宅,雜誌編輯以自由形式一詞下標,看來會在印度設計圈引起話題。

我心想當年收留他,該不是巧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