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收到挪威學校同事的來信告知一位學生獲得今年的 Archiprix 畢業設計國際競賽獎項,我去查了一下,發現這個學生在學校表現平平,和我在此介紹過的被當學生相比差得多。其實,他的畢業設計只是把學校裏教的微觀都市論點簡單的交代了一遍,對我來說並沒有多少創見。不過,就全球建築教育的現狀來看,他的作品被挑出來,或多或少顯示出一種可供自建的小型公共建築設計取向開始受到重視,令我訝異之餘,自然也很高興。
這次比賽有來自 66 個國家 218 所學校的學生參加,最後選出 8 位得獎者;我仔細瀏覽了這幾個得獎作品,以及另外兩位來自台灣的學生作品,歸納幾點感想記錄於下:
這八 位得獎學生有兩位來自日本,兩位來自主辦國荷蘭,一位英國,一位西班牙,一位智利,以及一位挪威。也許是湊巧,基本上,這幾個國家反應出當前國際間建築設計戰力分布的狀況,尤其智利一直是匹黑馬,近年來有不少有趣的作品出現,在北歐國家中,挪威也逐漸超越了丹麥和瑞典。
其中一位荷蘭學生的方案地點選在塔林火車站旁的俄羅斯市場,那是個當地窮人買東西的地方,離我住的地方不遠;我的愛沙尼亞的女學生平日不敢走進去,認為髒亂不安全。依我的眼光來看,那裡和亞洲的傳統市場雷同,比較起來一點也不亂,且乾淨的多。我幾乎每天光顧,也每天都有一些新發現,有時用俄語和胖媽媽們說兩句話,心裏很溫馨。
話說回來,這位荷蘭同學做了一個曲曲折折的大頂蓋,我看了嚇了一大跳!他將原有的石造老房子全拆了,然後藉著幾條穿越其間的動線安置結構位置與空間分隔;若是我沒來過此地,我可能覺得至少考慮了一般人走動的方式,有點意思;但是這回可是讓我認清建築教育的根本問題,他這麼做徹頭徹尾把這些社會中的游離份子當作垃圾,市政府必須先趕走這些人,然後找人投資興建看似先進的建築物,接著引進千篇一律的高價位物品,而我再也買不到自製的泡菜,草莓醬,蜂蜜,也買不到台幣 30 塊一件的衣服,喝不到一杯台幣 15 塊的咖啡,那我活著還有啥意思呢?
那位得獎的英國同學基地選在上海,想把當地的傳統市場和新的都市建設結合起來,而在新的大樓頂層設置一個看似寄生般的結構體。他對高密度的都會生活可能有不少想像,但是對於上海或中國城市的問題可能完全不關心;誰會有興趣坐電梯上 30 層樓去買隻鳥,賣鳥的要賣多少錢才能撐得住有那麼大天幕的場子,加上在市區賣鳥還有禽流感的顧慮,真是異想天開;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化原本就是一個外來的衝擊,東方的確有一套日久彌新的生活哲學反應在這些傳統市場之中,這傢伙不懂就算了,卻變本加厲逼中國老百姓做現代的實驗品;為什麼不試試放在倫敦呢?
台灣的兩位同學成績不錯,其中一位入圍,一位被參與者選為喜歡的作品,除了日本之外,在亞洲就只有他們得到一些認可。東海學生的入圍作品有一個幾層樓高的自由形體,意在做為養魚池,逢甲同學是在上海蘇州河的拐灣處做了一個科幻造型的大型淨水設施。對台灣建築設計教學熟悉的人應該不難理解為何會產出這樣的作品,我們的學生是用吃奶的力氣畫出顯眼的圖樣,然後用後腦杓拷貝一些拯救生態環境的資訊;是不是有點像賣房子的促銷廣告呢?
挪威這位同學是在既有的都市建築物的空隙之間,想辦法放進和公共生活有關的使用需求與設施,圖畫的不怎麼樣,點子也不驚人,能被選出來也算老天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