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物來看南管音樂的歷史(一)

  • Share this:

有關南管音樂的歷史,眾說紛紜,學界目前一派較偏向宋元時期,亦有一派偏向唐朝時期即產生此一音樂,甚至還有周朝一說。至於考證的方式有從排場的形式來探究者,有從樂曲曲體來探究者。

不過,有些人大玩文字遊戲,各位愛好者可要看清楚了,有些人說的是「南管音樂之起源」,這意思未必就是指「現在」的南管音樂產生於周朝或某某朝,就好像人類的祖先是猴子,可是請問你是不是猴子呢?從猴子轉變成現代人的過程還有一大段時間哩!

所以樂風要先在這邊釐清,這篇文章要講的是其型態已經可以和現在的南管視為同一種東西的樂種,才把它算在南管音樂裡面,而不是因著一句「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就說此乃南管音樂也。如果這樣的話,狗和我都有兩個耳朵,難道我們是同類嗎!

文章的標題〈從實物看南管音樂的歷史〉所指之實物可以有多種,跟音樂直接相關的不外乎樂譜、樂器、樂人、樂記;跟音樂無直接相關,但有高度相關的有碑文、信札、音樂輔助物(宮燈、綵、涼傘、金獅)等等。

樂譜自不用多說,南管有其非常特殊的記譜法,其所用譜字幾乎可說獨一無二,所以只要發現古老樂譜幾乎都可以成為南管歷史的鐵証,有詞有譜又比只有歌詞而無樂譜的本子更有證據力。

樂器部分倒是會有些爭議,所幸南管音樂的樂器規制也很特殊,並且還算嚴謹,尤其「洞館」所用之樂器,若是「品管」就會有一些問題產生,因為部分樂器與其他樂種相同。

樂人有分已逝和現存者,已逝者考其生卒年代可成為南管歷史之佐證,現存者則可做訪談,不過人受限於記憶力和個性,有部份會有記憶模糊或是誇大不實,導致資料信度下降之情形產生。

樂記和人的問題一樣,就怕會有誇大不實的部份,所以考證要很小心。

碑文一般都刻的很謹慎,不過亦難保不會有誇大現象,但基本上來說還是有不錯的信度,有時候碑文旁邊的東西比碑文本身更精采,像母親曾聽聞鹿港某墓地有南管之石刻,此說後來請教鹿港著名文史研究者陳仕賢老師也得到證實。此墓是因石刻才了解墓主是南管愛好者,否則從碑文上是看不出來的。

信札是指音樂活動的請帖、節目單、收據等等,乃是實用之物,不可胡亂記載,因此信度也不錯。

音樂輔助物有些上面會有年代,可以作為年代之考證,信度的高低要看是什麼東西來決定,筆者所見過帶有年代者有樂器盒、先賢冊。樂器盒堅固耐用,先賢冊易損毀,前者信度高於後者。

當然南管的歷史需多物考證,多法並進,絕非一物或一法可致,就怕有人「先有答案,再找證據」,那可就不妙了。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