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妙妙廟(四)─沉沒的廟宇

  • Share this:

今天要拜訪的特殊廟宇,是位於臺北市木柵動物園附近的「風動石公」。

「風動石公」也叫「石聖公」,據說原本是附近山上的一顆大石頭,後落於此處,每當大風來時,會左右搖動。祭拜「風動石公」的歷史大約九十到一百年左右,附近的公車站牌都以「風動石」為站名,算是有相當的知名度。

初次經過此廟的人,大概會覺得祂的位置很特殊,因為是在馬路中間,一走進去之後,才發現居然是在地下,真是奇妙。

廟裡的天公爐形狀也蠻別緻的,爐兩側一般做雙龍或狻猊造型,狻猊的造型比較接近獅子,這邊的狻猊則有點近於龍,倒也符合狻猊是龍九子之一的傳說。另外一般香爐腳會做成「螭虎吞腳」造型,這個爐則無螭虎形象。

到了廟裡,果然有顆巨大石頭,四周圍以鐵欄杆,下方放了數尊神像,有關聖帝君、石壁坑福德正神、虎爺等等,石壁坑福德正神乃是民國六十九年時因附近設立工廠而設立。

每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廟方會為風動石公舉行慶典(阮昌銳老師的書上寫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早上拜天公,下午進行普施。真的是很有趣的自然信仰,有篇文章曾提到民間相信敬拜石頭公類的神明,可以使得孩童骨骼強壯,所以希望孩童身體健康者,就會來拜此種廟宇了,這裡敬拜的方式也很特別,就是讓小孩認「風動石公」為義父。

至於為何說祂是沉沒的廟宇呢?事實上,此廟並不是一開始就建築在地底下的,而且原本也不是在路中間,民國七十三年,因為道路拓寬工程,才使得廟宇變成在路中間,復因路基提高,竟使廟宇變成在地下了,故而我說祂是「沉沒」的廟宇。

參考資料

阮昌銳

1982  莊嚴的世界(上);台北:文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3-49、3-52。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