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樂風到彰化公會堂(又名中山堂)欣賞了彰藝園的演出。
日式建築下,表演著漢族的藝術,搭配著現場發送紅包的濃濃年味,妙極!
陳峯煙藝師演出時的精彩自不在話下,一齣「觀世音收紅孩兒」讓觀眾如痴如醉,不過,這傳統的六角彩樓也是藝術的結晶,一起來細細欣賞吧!
整座彩樓,放入了傳統建築的元素,有樑有柱,再結合細部的雕刻與繪畫藝術,例如上圖的「捲棚頂」,有時在傳統的林園或寺廟的拜殿可以見到。
上層雕有三門,龍邊曰「禮門」,虎邊名「福門」,門上都繪有門神,皆騰雲駕霧,手托鹿者代表「晉祿」,托官帽者喻「加冠」。門之左右上角有兩隻蝙蝠,為「福」之諧音,旁有對聯一幅。
看看圖中的兩個吊桶和前面那頭倒趴獅,是不是有似曾相識之感,的確,這也是廟宇簷下常見之物。
螭虎,某位匠師說過:「到了廟裡全看這條螭虎在表演」,乃是傳統圖案的要角,舉凡桌腳、香爐腳、木雕、門扇、窗戶皆可見其蹤影,據說也是龍子之一,常以複數出現。
八仙是家喻戶曉的神明,在這座彩樓中也可見到,上圖是鐵枴李。
吉祥圖案諧音的例子很多,上圖四隻蝙蝠諧音「賜福」,至於中間是什麼花?樂風才疏學淺,就留給各位讀者好好研究一番了。
布袋戲戲台從肩擔戲臺--彩樓--布景戲臺一路演變,雖說各有千秋,但以藝術價值來說,作工精細之彩樓,才是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