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來了,我參加了「台灣的音樂與音樂歷史」學術研討會,不過,因為對下半場沒有興趣,所以只聽了上半場。
這次的研討會,有幾點是讓我有些訝異的,因為我發現報名的簡章實際上是寫給會員看的,非會員到了那邊會發現有部份情形是超出預期之外的。
比如說,突然發現論文光碟是要錢的,基於我對傳統音樂戲曲的熱愛,還是掏出了一百元來購買,又,突然發現代訂便當一個是80元,這些東西以後還是在簡章上寫明為好。
在櫃檯簽到後,樂風進入了會場,研討會「照例」沒有準時開始,我參加過的研討會裡面似乎還沒遇過有準時開始的,倒也不足為奇了。利用空檔,翻了翻參加人員名單,哇哇,真是巨星雲集,除了一大票學者之外,居然還有廖瓊枝老師的名字,總參加人數有155人之多。不過,後來這些人都沒有來,我算了算大概只來了40多人左右。
會議開始,由剛升格的戲曲學院鄭榮興校長致詞,第一篇發表的論文是施德玉教授的「集曲體式之研究」,施教授造型還真不少,每次看到他都不一樣,有年輕路線的,端莊路線的......
啊!不小心離題了,對於這篇文章,施教授掌握極為有限的時間,說明的極有條理,這一點往往在研討會中很多學者都做不到。本文分析材料是何碩親王允祿所主持編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中的585個集曲,所用之樂曲分析方式是中國式的,本以為會舉一些南管的例子,結果沒有。
其實南管中也有集曲的例子,例如【倍工十八學士】、【倍工巫山十二峯】、【大倍十段錦】、【中倍九串珠】等曲調。
討論人是曾永義教授。曾教授給這篇的建議是名稱應加上初探較適合,另外以後「再探」之時,可加入曲牌如何演變進行歷史的論述、北曲之集曲研究、學界有爭議之集曲研究。
第二篇是溫秋菊教授「試論歷史變數中古老樂種術語的概念及其問題─以南管的「管門」、「門頭」為例」,這篇所研究是學界一直有爭議的「門頭」定義,溫教授最近一直在做南管與其他樂種的比較研究,不過這些外國音樂對樂風來說太難了,聽完之後沒什麼特別感想。
李毓芳的「南管套曲《黑麻序套》的研究」,讓我很感興趣,因為這是一種失傳的南管樂曲,只留下曲譜而無人能唱,由於他正在做鹿港雅正齋的手抄本整理,這篇算是他整理的部分成果。討論人林珀姬教授指出台灣人演奏《起手板》以廈門法為主,無人演奏泉州法,為何在《黑麻序套》奏完後所接之《起手板》為泉州法的問題;另又指出唱辭出自何故事,不能只聽某人片面之詞,需多方求證為好。另外有關於該稱為「散套」或「套曲」,林教授亦認為該遵從抄本以及南管樂人之說,稱為「套曲」。
馬上雲的「五營咒語曲調來源初探」是讓我最有收穫的一篇,不過與會學者對於這篇的邏輯問題多所批評,批評很多,樂風聽在耳裡學到更多,這就是參加論文研討會最大的好處。其實馬上雲在這方面的田野調查是相當用功的,唸書時呂錘寬教授也曾經在課堂上稱讚過,相信等到她博士論文出爐之時,必定會有更精采的內容。
因為下午還要到世貿二館「敗家」,其他與南管較無相關的論文就沒有留下來繼續聽了。不過,已經有蠻多收穫,讓樂風又增加了不少見識。
本次研討會部落格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musi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