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抗日史蹟系列壹─樹林十三公(本文曾刊登於愛傳媒樂風專欄)

  • Share this:

烈士的鮮血不能白流。

志士的光輝不能被忘記。

請看「台灣抗日史蹟系列」。

本系列第一個要介紹的地點是位於樹林俊英街與樹新路口的「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

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了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世界第三」之北洋水師(亦有說世界第七),清廷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台灣成了條約下的犧牲品。

次年,日本派軍隊來進行接收工作,然台灣人民豈肯做亡國之奴,各地義軍蜂起,給日軍的接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總計日軍接收台灣,共犧牲兩萬餘人,證明台灣人絕非易與之輩。

乙未年之閏五月二十一日,日軍欲以鐵路運送軍糧南下往新竹,不料在樹林埤角火車站遭我英勇義軍襲擊,鐵路線被毀,軍糧遭奪,日軍敗走。

六月一日,天尚未亮,日軍自台北城派兵增援,在樹林焚燒村落,當時樹林義軍先鋒隊伍駐紮於汴頭營,遭日軍奇襲,敵眾我寡,義軍潰敗,不幸戰死者十三人,姓名可考者有楊烏龍(烏疑黑之訛寫)、陳樟、廖井、鐘潭、廖金東、大再金(大疑戴之訛音)、許姑、王吉;僅姓可考者有陳某一人;餘四人則姓名不詳。

後百姓將十三人之屍骸收埋,共葬一穴,稱為抗日十三公。光復後加以整修,並豎立紀念碑,俾便臺灣人民永懷英烈千秋。

目前該地為一小公園,稱為十三公園,除了墓穴、福德正神神龕、天公爐、供桌、解說牌、紀念碑兩方等物外,尚有一籃球場和羽球場,羽球場有時可見外勞在踢籐球。 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造型簡單樸素,下書「精神不死」,墓穴以人造石封土,形狀類似兩個圓盤堆疊在一起。墓之龍邊設立福德正神神龕,兼具有「后土」之功能,紀念碑則教育民眾,使之了解烈士們的抗日史蹟。

紀念碑共有大小兩方,小紀念碑置於墓穴旁,1949年立,大紀念碑在福德正神神龕左前方,上面有青天白日國徽,為1955年十三公成仁六十週年所立,撰寫人是曾參與乙未抗日活動,後擔任省議員之黃純青。

樹林市公所緬懷先烈事蹟,訂於每年農曆六月一日十三公成仁這一天,舉行祭祀

公園外有一座橋,名為十三公橋,附近的車站站牌也以十三公為站名,店家亦有以十三公為店號者。十三公的事蹟,被當地居民用這些方式保存了下來,其典型將永遠留名在台灣史冊上。

相關網站

臺灣碑碣的故事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

臺北縣文化局─樹林抗日先烈十三公紀念墓園

http://www.culture.tpc.gov.tw/web/SG?pageID=35577

後記

樹林十三公已經在2008年9月16日因其墓園具墓制及民俗意義,具有地方文史價值,被列為縣定古蹟。現名「樹林抗日先烈十三公紀念墓園」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