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

  • Share this:

流行病學 B型肝炎是一種DNA病毒,可感染人類造成肝臟發炎。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曾感染過B型肝炎,全世界約有三億五千萬人是帶原者。感染之急性期發病通常是隱伏的,伴隨著厭食、隱約的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有時會有關節痛和出疹,通常隨後會發生黃疸,可能沒有發燒或只是輕微發燒。疾病的嚴重度可從僅能靠血清檢驗才能測出之無症狀感染,到會引發致命情況的猛爆性肝炎。B型肝炎住院病患之致死率為1%,40歲以上年齡層之致死率稍高些。在北美地區,成人持續性的無症狀B型肝炎帶原率0.5%;臺灣成人帶原率則達15%?20%,但因於1984年7月自幼兒起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故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下降至1.7%。80%之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這些極可能在成人時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是原發性肝細胞癌。 B型肝炎的慢性帶原者有75%發生在亞洲,長期感染可造成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全球約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肝癌,而多達百分之八十的肝癌是由B型肝炎所引起。B型肝炎最常見於亞洲東南亞、印度、非洲和南美的部份地區、東歐和中東,中國是全球B型肝炎和肝癌人口最多的國家,全球B型肝炎帶原者的總估計約有超過三分之一在中國。根據統計每年東南亞國家就有36萬人死於B型肝炎,全世界每天有2700人、每小時有114人、每分鐘有2人死於B型肝炎,B型肝炎的感染能力是愛滋病病毒的一百倍。高流行地區的盛行率約大於8%,在高盛行區生產及幼孩感染是感染的兩個主要模式。 亞太地區B型肝炎感染流行病學 亞太地區B型肝炎感染流行感染率數值表 病毒結構 B型肝炎是一種雙股DNA病毒,屬於肝炎DNA病毒科Hepadnavirus。B型肝炎病毒只感染人類,不會感染其他動物,且是人類身體內具複製能力病毒中基因組最小的病毒,有些結構類似B型肝炎的同科病毒中也會侵犯松鼠、土撥鼠、北京鴨等,因此這些動物也會有帶原者、肝炎、肝癌等現象。B型肝炎病毒包含脂質和蛋白質的外殼,及含病毒DNA及反轉錄脢的內核。病毒外殼的蛋白質主要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病毒複製時會被大量製造產生,驗血可以偵測出病毒在受感染者血液中的含量,表面抗原本身不具感染力。內核包著一層蛋白質殼稱為核心抗原HBcAg,內含病毒DNA及DNA聚合脢。B型肝炎的基因體由兩股長度不同的圓形DNA所構成,長的基因體由3020至3320核甘酸所構成,短的基因體由1700至2800核甘酸所構成。 B型肝炎病毒獨特的複製模式發生於受感染宿主細胞的細胞核。病毒是在外套脫落後,藉由與受體結合,將含有病毒DNA基因組的核心輸入宿主細胞的細胞核,接著病毒DNA進行修復,並轉化為閉合環狀超螺旋脫氧核醣核酸(ccDNA),做為四個病毒RNA的轉錄模板。這四個病毒轉錄模板在經過更多的過程後,經由不同的細胞途徑,不是行成或分泌新病毒分子,就是擴增細胞核內的病毒基因組。接著分泌B型肝炎e抗原(HBeAg),HBV進一步複製,引起細胞增殖或死亡。 傳染 在高流行率地區,出生前後的傳染與家庭內傳染是HBV主要的傳染模式。在低流行率地區,HBV通常是經由性接觸或注射藥品而傳染。HBV可在人體外存活至少七天,而且具有傳染能力。有學者做實驗發現把B型肝炎病毒貯存在血中,維持30度C,經過十五年仍具傳染性。若將B型肝炎病毒置放在零下二十度C,經過十五年,仍具有傳染性。即使把它放在玻片上風乾一個月,病毒仍具有活性。此種病毒在60度C的環境下十小時也不能將病毒全部殺死。只有在100度C的情況下煮沸五分,病毒才會失去活性。 慢性感染的風險與接觸時的年齡有關,已感染的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有超過90%成為長期帶原者,具免疫能力的成人罹患慢性B型肝炎的可能性為5%,年齡較大的嬰兒和兒童的慢性感染率居中,幾乎所有罹患慢性B型肝炎的嬰兒和釵h成年慢性B型肝炎患者,在急性階段都沒有症狀。B型肝炎的傳染主要是接觸到具傳染性的血液或體液,可能傳染途徑包含防護不全的性行為、輸血、針頭重復使用、及被媽媽垂直感染。如果媽媽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則生產時有20%的機會會傳染給嬰兒,如果是HbeAg陽性,則傳染給嬰兒的機率是90%。家人之間可經由親密接觸由受傷的皮膚及黏膜互相感染。然而有30%的人查不出任何感染的危險因子。從出現第一個臨床症狀前數週到整個急性期,及慢性帶原期皆具傳染性,無症狀感染亦可引起慢性帶原,尤其慢性帶原者通常是發生在嬰兒期之感染。慢性帶原者的傳染力亦有差別,e抗原陽性帶原者傳染性強,而e抗體陽性帶原者則甚少以自然途徑感染他人;e抗原陽性者有可能轉變為e抗體陽性,e抗體陽性者則不太可能反轉為e抗原陽性。 診斷 診斷通常依賴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確定。B型肝炎表面抗原於臨床症狀發生前的數週即可於血清檢驗出,並可持續存在至臨床症狀出現後數天,甚至數個月;對於慢性肝炎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續存在,B型肝炎核心(Core)抗體(Anti-HBc)則於發病之時出現,並可持續長久。IgM Anti-HBc則於急性感染期測出高濃度,通常在6個月內會消失,這個檢驗可有效檢測出急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會造成肝發炎、嘔吐、胃口下降、黃疸及死亡。HBV感染是經由驗血來診斷。在沒有驗血時。釵h帶有病毒、但沒有症狀且自覺健康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 從接觸B型肝炎病毒到臨床症狀開始出現,約為45-180天,平均範圍為60-90天。一個人初次感染B型肝炎,稱為急性感染。如果病毒留在血液中超過六個月,在診斷上即稱為慢性感染。 慢性B型肝炎感染的主要標誌為血液中長期有HBsAg存在,且無法產生可提供保護性免疫力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所有HbsAg呈陽性反應的人均具有潛在的傳染力,大多數的病人是在慢性感染發生酗[後才診斷出感染B型肝炎。 慢性B型肝炎感染的其他徵兆是在肝活組織檢查時,發現慢性壞死炎性(necroinflammatory)疾病的組織學證據,或肝發炎的重要指標血清丙胺酸轉胺脢(ALT)的含量持續升高。以分析報告評估慢性B型肝炎的複製狀態及其致病性,測量HbeAg與抗Hbe抗體、HBVDNA及肝酵素(特別是ALT)的含量。 症狀 全球性疾病;在亞洲及非洲地區,嬰兒及兒童期之感染非常普遍,在北美洲及歐洲,感染通常發生在青年時期後。在臺灣因為孕婦約7.8%是e抗原陽性者,因此新生兒中每年會有6?8%左右之帶原者。接下繼續發生家庭內及後來家庭外之水平感染,因此40歲以上的人約有80%以上已感染。受感染者年齡愈小,愈容易成為慢性帶原者,新生兒感染約9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5歲以下幼兒感染,約25?5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若成人感染則成為慢性帶原者之危險性約在5%以下。在美國,成年人之表面抗體(Anti-HBs)陽性率為5%,表面抗原陽性率為0.5%。在已開發國家,B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高危險群體包括靜脈注射毒癮者,性伴侶多之異性戀者,同性戀者及需經常接觸血液、體液之醫療檢驗人員。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為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亦即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然而,光是表面抗原陽性這一項數據,並無法告知帶原者的肝受損程度,因為它有下列幾項可能性:1.健康帶原者2.急性或慢性肝炎3.肝硬化4 肝癌。因此,當確知自己是HBsAg陽性時,一定要繼續做進一步的檢查,並定期抽血檢查肝弁遄B血中胎兒蛋白測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急性B型肝炎:會出現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腹脹等症狀,較嚴重者則會有黃疸、茶色尿,但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有1%急性B型肝炎者會發生猛爆性肝炎。慢性B型肝炎:此類帶原者的肝弁鄍i能正常且沒有症狀,但是如果肝功能異常,則有部份的人會有輕微右上腹脹痛或厭食的感覺,其病情輕重須視感染者年齡、性別、免疫力以及驗血結果而定;少數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會演變成慢性活動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及肝癌等。 治療 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療法的首要目標是藉由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阻止病程發展。治療反應一般是以ALT含量的正常化、HbeAg的清除、HBV DNA減少或無法偵測,做為評估基準。如果進行肝活體組織檢查法,組織學上的發現應該顯示肝發炎的情況減少,若與治療前的活體組織檢查結果比較,肝受損速率可能減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核准使用抗病毒藥物和免疫調節體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 急性B型肝炎 急性B型肝炎患者沒有特定療法。B型肝炎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因此無法以抗生素來治療。此外,目前尚未證明抗病毒藥物可改變臨床上確認感染急性B型肝炎的病人發展為慢性B型肝炎的病程、或影響他們罹患慢性B型肝炎的可能性。 慢性B型肝炎 二十多年來,抗病毒療法與免疫調節體抑制病毒複製及阻止慢性肝病進程的能力,一直是醫界具有濃厚興趣得焦點。抗病毒藥物的目標在於藉由干涉病毒複製來抑制或摧毀HBV DNA,而免疫調節體的目標則在於協助人體免疫系統提升對抗病毒的防禦能力。 預防保健 1.B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臺灣為B型肝炎高感染地區,釵h帶原者係在嬰兒時期即遭感染,因此我國推行B型肝炎預防注射實施計畫,凡新生兒、學齡前幼兒及國小新生皆可接受免費B型肝炎疫苗注射。 2.孕婦需接受B型肝炎檢驗,若為e抗原陽性母親,其新生兒需在出生24小時內接受B型 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乙劑,然後再按時接受疫苗注射。 3.加強輸血檢驗,血袋需做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驗。 4.對受血者做追蹤監視,包括每一位受血者其供血者之資料紀錄,以便能通知捐血中心(單位)那些供血者可能為帶原者。 5.使用拋棄式注射針、筒,針灸之針,穿耳洞之針等需充分消毒滅菌。並鼓勵民眾不要刺青。 6.e抗原陽性之帶原者需特別注意不要傳染他人,尤其是工作上常需接觸傷口之醫療人員及牙醫。在啟智教育班之兒童亦需格外注意,對未感染病毒之兒童需予預防注射。避菸酒 7.多吃深綠色蔬菜,研究報告指出,一星期吃六壎H下深綠色蔬菜的B型肝炎帶原者,其罹患肝癌的機率,是吃六餐以上者的4倍,因為深綠色蔬菜所含的維生素A,可預防B型肝炎帶原者轉變為肝癌。 8.少吃發酵食物,醫學已證實,黃麴毒素是導致肝癌的因子之一。因此少吃花生製品、豆瓣醬、豆腐乳、豆豉或臭豆腐等發酵食品,可以減少食入黃麴毒素的機會。 9.保持均衡營養,平日飲食講求均衡的營養,不必特別吃補;隨意進補,反而加重肝病病情。 10.不要亂服藥物,不要自行服用「保肝丸」、「強肝丸」等成藥,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11.作息正常,保持規律的生活起居,避免勞累,及便秘。 12.培養運動習慣,運動可提高身體機能,只要體力允部A不必限制運動量和運動方式。 13.定期追蹤檢查,B型肝炎帶原是轉變成肝硬化、肝癌的最大元凶,請務必與醫師配合,定期做追蹤檢查。 14.醫學研究顯示,有抽菸、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其罹患肝癌機率是不抽菸、不喝酒的B肝帶原者的4至5倍。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