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疾患前言
一般精神疾病、精神官能症、憂鬱症、失眠、精神分裂 隨著時代的進步,加快的生活步調,越趨激烈的競爭壓力,生活的重擔導致的不快樂便顯現在每年逐漸升高的憂鬱症盛行率上。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至西元 2020 年,憂鬱症將名列早逝及失能的第二大原因。不僅如此憂鬱症的再發性( 40 % relapse )及慢性化( 20 % chronic depression ),亦是它難以治療的地方。憂鬱症的病因為多方面的,除了生物學的、遺傳的因素外,家庭關係、衝突、壓力、個性、負面認知等也會誘發憂鬱症的病發。而憂鬱症的治療亦包含多種不同的方式,一般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電痙攣治療等。憂鬱症治療的重要性在於雖然它會復發,但是會好,且可以預防憂鬱症患者走上人生的不歸路-「自殺」。研究指出,至少 2/3 的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的想法,而自殺個案裡至少 80-90 %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的比例是占第一位。 雖然憂鬱症可以治療,且大部分的人可以完全復原(有可能復發),但不管是在國外或國內,對於精神疾病多少存在有「污名化」( stigmatization )的情形,造成某些人不敢就醫,因而延誤病情,甚至造成慢性化的產生。雖然有些沒有尋求正統醫療的人會尋求另類療法的幫助,但療效不一;而有些人就算就醫,也容易因為西藥的副作用而中斷治療。因此,是否有替代或者輔助性的療法來提供給罹病者更多選擇的機會,或減少治療的痛苦,可能可以提供一個我們努力的方向。 1998 年時 Ernst E. 等人曾做一系統性的回顧,來探討憂鬱症的輔助療法之療效,發現真正可以證明輔助療法療效的文獻極為有限,但有些仍是可能有幫助的療法,包括運動、草藥療法 ( 主要指 Hypericum perforatum - 金絲桃,合歡皮 ) 、放鬆療法等。雖然如此,隨著輔助替代療法的漸受重視,更多的文獻報告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