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養生 先天一炁

  • Share this:

先天一炁

中醫世界 │ 首頁

作者:李延明

古書有云:「天地本無物也,物物生生,始開於炁,水乃有母,山水沙木,皆在人先,人生于水者」。所謂「物物生生,始開於炁」,是指萬物的生長都開始於真炁,然後由先天真炁轉化為後天元氣,元氣轉化生水,故說「水乃有母」。「山水沙木,皆在人先,人生于水者」,是說有生命之前,就有山水沙木的形成,然後人是由水生形而來的。

舉例來說,女性體內定期產生卵子,卵細胞初期只是一個由炁形成的炁水化合物,卵細胞的生長標示著一個生命單向的開始轉化,與精子結合而懷孕,裂變成長為胎兒,以致生產,種種生育的轉化,都是從炁而來,而炁是來自母體之外的孕化能力,藉由母體表現出生命的轉化。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生一」的一,就是「先天一炁_。天地間沒有任何生命之前,是開始於炁的,由這「先天一炁」轉化為後天的元氣,元氣轉化生水,由水生形。因此在萬物生長之前,先有氣機的變化,就像在天氣轉化之前,有風濕病的人,便能感受到氣機在體內的作用,通常比氣象局的天氣預報還準,這就是氣機對人體的影響。

醫學上證實,人體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重量是由水組成,此即「人生于水者」。如同植物的萌芽生長,必定含有水分,有了水分,根部才能不斷地戌長。不論人或植物的生長,除了水之外,也必須靠氣機轉化,若離開了炁,人就無法修補能量,若不瞭解、認知此炁,就像我們不知道人從哪兒來,也不知道能量從哪兒轉化而來,當然就無法修煉。因為沒有這個先天的炁,無論後天如何去治療或調理,任何人都無法延長壽命。

這「先天一炁」是要以正確的採煉方法,才能得之、聚之。一般的針炙、吃藥,只是調和後天之氣,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調平陰陽」,只是平和後天在人體內的氣血,而不是採炁、聚炁。先天真炁與後天元氣絕不相同,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兩者的分別,有很多名詞及文字上的亂用、誤導,才會導致認知上的偏差。

既要採炁、聚炁,就先要知道人體的原動能是什麼?存於何處?方能掘井開採。開採出的真炁,需要經過人體的加工,才能轉化為元氣補充人體所需,正如開採出的原油,經提煉處理後變成汽油,才能用於汽車上一樣。因此練功時,要知道炁氣的轉化過程,才能正確地開發出人的潛在能力。

生命潛在的原動能「炁」早存於古文化的記載中,因古人對天、地、人的瞭解,才傳述下來。因對生命的珍愛,古人的壽命遠比今人長且健,黃帝內經有言「過百歲能勞其身」,雖然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甚可因此而延長人的生命,但「過百能勞」,又有幾何?現代文明的發達,反而淹沒了許多古文化的珍藏,在這些珍藏中,對天、地、人的認知和關懷,無所不在,而這些智識對如何開發人類的潛能,更有詳實的闡述,炁氣的轉化便在其中。

炁氣轉化

人體內的氣機,就是真炁、元氣、五行氣等各種氣在體內的運行和轉化,如下面的炁氣轉化圖所示,練功中是形體和靈體兩個生命體在相互轉化。人的形體和靈體都有氣海,形體是氣海,靈體是炁海,所謂「炁海」俗稱「丹田」,形體和靈體的兩個氣海就是氣機的轉化之處。

人體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三個部分。橫隔膜以上是上焦,橫隔膜以下,臍以上,包括肝、膽、脾、胃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人體的精華和廢物都由下焦儲藏和排放,也通過下焦而轉化,人的消耗漏泄之所都在下焦。人在年輕時,小腹是平坦的,一旦步入中、老年,小腹開始突出,這是內臟氣機不足而造成的下垂,都是從下焦開始。為防止這種衰老現象,就必須維持氣機的充足,要維持氣機的充足,就必須能做到採炁儲能,炁氣轉化。

人有「識神」和「元神」,分別存在於形體和靈體中,炁氣轉化需要識神和元神的溝通,人類智商的高低,也是由此二者決定。孔子說:「生而知之,學而知之」,講的就是元神和識神。元神所有的是我們每個人天生的智慧,是「生而知之」;識神的知識是由我們後天所積累而來的,是「學而知之」。每個人智慧的高低和領悟力的強弱,跟元神有關。而後天受教育學的知識就跟識神有關。例如四歲小孩會彈鋼琴,我們說是神童,這就是與元神有關,又如有的人讀書,唸了了好幾遍也不會,有的人卻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也是每個人元神智慧不同的關係。

我們在練功當中,元神和識神中間有一個「橋」,像一條電線,在識神關閉的時候,元神的靈感就出現。像很多女人有第六感,也就是所謂的靈感,這不是來自於想像,而是用感覺得到的。現代人所說的靈感與後天知識的積累完全不同,像科學家的發明,就是由靈感而起,才有新的創造發明。例如牛頓,那麼多人中,為什麼偏偏只有他能發現「地心引力」和「萬有引力」。又如有特異功能的人,諸如此類真可說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如果關閉靈體,只靠形體的話,那麼知識的傳播和記憶能力就只是單一性的了。當我們接觸到什麼,就有什麼知識積累,不可能多一點點,所以能力不會多。很多人後天的知識不多,可是有另一部分的知識來源,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宗教稱之為「靈感」。

練功時首重「入靜」

人的生命孕育和成長經歷了兩套生長規律。在母體內經由先天炁的轉化,造成細胞的裂變,而有頭、脊椎、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生長形成,這時靈體大於形體,屬於陽包陰的狀態,是先天的生長規律,有再生和修補的能力。等臍帶剪斷,有了思維、欲望後,原有的身軀器官只能增大,不能再造,此為陰包陽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人就開始不斷地消耗而失去再生的能力。我們練功,就是要從後天返先天,回到陽包陰,也就是靈包形的狀態,才能有再生和修補的能力。

陰包陽就是說你的身體包了你的靈體,你的靈體完全是處於被動的狀態,不能採炁,也不能聚炁。為使靈、形互化,練功時首重「入靜」,也就是大腦不想事情,關閉思維,,而後開啟識神通往元神的「橋」,才能啟動我們另一個生命系統的靈體,以靈為主,以形為輔,回到陽包陰、靈包形的狀況,也就是不欲、不慮、不思、不動的先天狀態。做到「心不動,氣自固;意不動,神自靈;身不動,精自固」;「不耗我神,不散我精,不耗我氣」,才能進行氣機轉化。

我們一定要在靈包形的這種情況下,才能採炁、聚炁。透過形體練功用力,「以功施功」、「以炁行功」,把氣海對炁海,使體力、炁力互相轉化,也就是陰陽轉化、氣機轉化,把所採的先天的真炁轉化成後天的元氣,元氣的增加,才能修補供給人體內所需的五臟六腑之氣,這樣才能達到再造的功能,否則神散、氣散、精疲力盡,無法再造。

練功達到靈形互化時,就不會感覺到累,尤其進入氣動現象時反而覺得身體舒適,聚炁時體力就用得少,就像「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氣動只是體會氣機的感覺,好比開車,剛發動而已,初學到了一定程度,過了開動的第一關,就好像衝過一條線,上了一個台階。也有人練功練得滿頭大汗,可是並不一定有氣動,是否氣動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氣機的變化,以功施功,以炁行功,促使兩個狀態的一運一化,這就是運化功的精要所在。

真炁與元氣的差別

從炁氣的轉化我們可以瞭解,真炁不同於元氣,一為先天炁,一為後天氣,一存於靈體,一存於形體,真炁與元氣結合了五臟六腑的互化,而丹田和氣海的炁氣互化,要靠練功時的收腹提肛來輔助。

真炁與五臟有關,元氣與五腑有關,真炁轉化為五行炁,運行於五臟之間。元氣轉化為五行氣,運行於五腑之間。元氣要靠飲食來補充,而食物必需要靠五腑來分解、吸收、排泄及解毒,才能轉化為水穀精華補充元氣。就跟汽車燃燒汽油,車子才有動力一樣,而燃燒汽油的機械部分容易損耗,這就是為什麼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五腑開始損耗出毛病。真炁則要靠採炁儲能來補充先天之炁,真炁足,五臟的功能才運行順暢。五臟與五腑兩者是互動的,五腑要靠五臟的原動力來推動和運化,才能起耗能運化的作用。

真炁與元氣充沛,才能使金、木、水、火、土,五行炁和氣在臟腑間運行順暢。五行相生相剋,有其互化性,所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臟腑與五行對應,大腸與肺(金)對應,肺功能不好,大腸的蠕動就不好;胃與脾(土)相關,胃是靠脾的推動來消化;腎(水)與膀胱對應;肝(木)與膽相照;心(火)與小腸相應,心臟功能欠佳,會影響小暘的吸收。這就是真炁,元氣與五行氣之間的關係。

其他人體內之氣

徐了真炁、元氣、五行氣之外,人體內還存有五穀氣。人吃五穀雜糧會產生氣,在人體的五腑內運行,此即「五穀氣」。所謂「無衣不暖,無穀不活」,人體需要靠五穀來維生,就會產生五穀氣。

一般人很少有不病的,人體生病,就是體內的五臟六腑或四肢百骸,開始腐蝕病變。這種情形,就如同把肉放入塑膠袋中,予以封口,再放在太陽光下觀察,很快的,肉開始腐壞而產生氣,這就是「病氣」。病氣在人體內一般來說是看不到、不動的,會阻塞氣的運行,所以病人會覺得頭昏腦脹,或腸裡、胃裡有脹痛感,那是因為病氣阻塞所致。

此外還有「脹氣」,脹氣是飲食消化不良所產生的氣,當存氣多,排氣少時,脹氣也就愈形厲害。剛動過手術的人,如果當天不排氣,就不能吃固體食物,醫生也不准出院。

最後則是濁氣,所謂「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濁氣應往下行,由下焦釋放,也就是排氣。脹氣會藉打嗝從上而出,當脹氣不出,頂到胃時,甚至會想嘔吐。有時練功,也會有想嘔吐的現象,此是胃不好的關係,當嘔吐感消失了,胃氣也就理順了。

氣的定向作用

知道了各種氣在人體的作用和影響後,還必須暸解氣的定向作用,其變化完全操之於人的情緒。當人滿懷喜悅時,氣血向外釋放,全身發熱而滿面紅光。當人生氣時,氣血內收而面色蒼白。此一收一放的作用完全受情緒所支配,可見情緒對氣血運行的影響,是多麼巨大。所以在我們練功修身的同時,還要注意日常的養性,唯有修身養性雙管齊下,才能掌握生命的方向,從後天運返先天,採炁儲能,恢復修補和再生的能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