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仙 心 傳
太虛氏授 後學閔一得小艮氏篡述
自 序
原夫運限無常,世運之通否,道運之明晦,其機由人,天地因而運轉者。中古以上,人各完神,運無或蹇,道無或晦也。方今世尚,群務形聲,力掃虛寂。其弊啟自導師,初由訛會微言,忘卻純(音整)情則墮,以致自誤誤人;繼而挾詞以利己者,起而附和之,從而招招焉,以致學者大半墮其術中,死而不悔,全不悟妙有妙無,真實之相循,聖人特藉以觀其竅妙。故其為用也,無情有情,惟一非二。近世導師,見不及此,學士亦悟不及,由是相習成風,乃流致下元之否備,身世道運,殆有不可問焉。造物者,固莫可如何,惟人為造物之至靈,欲挽此運,惟先自法古之聖人而已。法古惟何,我國有羲皇,西域有能仁,東土有太乙,啟蒙養正,以淑人心,垂有微言,以教後世。三教經文具在,洗心以讀之,自知世身非二,性命一物,方知主夫世者人也,而主夫人者神也,三才一貫,義則如此。太乙不雲乎,人身一世身,心即天也,身即地也,念即人也,誠正修齊,以至治平,毋勞分理,端自淨念返誠而已。上古聖人,治世功法,不由身外體制,並勿念外維持,惟自盡已以為功,即使人人盡已以為學,何等簡易,何等宥密而自在哉。其得使人盡學已由自者,學尚虛寂誌念耳,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也。愚更為盡其說,以為身之本在心,心之根在神,神非虛不靈,非寂不寧,不靈不寧,神何克純。是以學尚虛寂,運道惟神。三代以後,人競功業,以為有徵足信,適開機械詐偽之端,由是道運以晦,而世運日否。呂祖憫之,肇啟醫世一宗。我祖泥丸李翁,默相輔相。無如世逐澆漓,群染污濁,惟於億億萬億中得一。我師太虛翁,宗承無替,克守虛寂,而行合中庸,不尚功勳,而因心則友。及至乾隆丙午,餘始得耳食於玄蓋洞天之大滌洞,神人瞿蓬頭,默相證授於不識不知之天,銘之心版久矣。茲特自愧學不如師,不克振無字之心音,傳之學者,篡此三冊二種,總名天仙心傳。後學承之,果能鎔一而神化,無不竿立而影現。揭其總持,不外虛寂恆誠四字而已。四字所宗,自完神始,即以神完為究竟之學焉,誠不過以神為身世主耳。道光甲午新正下浣一日金蓋山人閔一得謹序。
自 述
師傳天仙功夫,余於乾隆丙午歲,耳食於玄蓋洞天。心襲以藏之者,迄今四十有七年矣。屢述與人,食之者寡。天涯海角,已踏破乎鐵鞋;萬載千秋,徒勞神而久視。深恐委師傳於草莽,用敢壽口訣於棗梨。惟是初學之士,或心性未純,關竅莫啟;或情塵久攪,錮蔽方深。法惟先事洗滌,繼事存思(存是存想,思是精思)。倘有中阻,雖因後天物滯,究因雜念中肆,以致真 隱藏,關竅閉塞。上士於此,惟有不事搬運,但崇止念,晉造自然,終始不貳,自還先天,身得晶若。故欲還先天,法惟一竟虛寂,念中無念,自然後天氣寂,先天仍現,元 仍行,身中關竅,豁然洞開,惟覺五色神光,億萬千聚。此係攢簇五行之實據,學士不為驚惶,不為喜悅,亦全憑真一不貳,遂得凝然大定。純粹以精,仍以真一育養,功圓行滿,梵 彌羅天地,元胚模範十方,謂其現而顯諸仁也。豈知其貫三清而上下,太極本無,謂其隱而藏諸用也,豈知其乘六氣而周流至虛不宰。坐鎮太虛真境,長為無極金仙,謂其將升證也。更何天階之可升,正不知我之為太初玉清,太初玉清之為我矣。無如世尚逐物,得此簡易功訣,退仍惑而自棄。其病在自晦萬緣放下一句,終身無從入手。即有不晦此句,但略掃除片刻,自謂中已寂虛,據事迎罡一訣,闖入黃中,夾帶後天凡神凡氣,坐塞身中玄竅,何殊運水擔泥填塞崆峒仙境。縱使後來竭五丁大力以開除,而泥水留痕,究難洗滌。即能洗滌乾淨,而羲鞭不停,日月雲邁,其能抱道而終者,已屬吾宗之種子。若竟半途而棄去,幾同畏噎而廢餐,可不憫哉。吾故以先師之心傳,錄錄傳于。今將錄諸本,而復以萬緣放下一句,為學者再扣晨鐘。道光十二年閏重陽日金蓋山人閔一得述。
內篇(九章)
師曰混化,天仙功夫,萬緣放下,身自寂虛。
爰引清鎮,承照常持,正維中下,罔或刻疏。
圓虛圓寂,圓清圓和,何內何外,何有何無。
化化生生,一付如如,還返妙用,如斯如斯。
成身內身,是名真吾,尊之曰宰,視之曰兒。
溫養沐浴,乳哺爾疏,功純行粹,還我太初。
自終溯始,誥誡無多,惟喜混穆,切戒模糊。
模糊混穆,相去幾何,一仍圓覺,一竟糊塗。
覺則成聖,昧則成魔,師訓乃爾,慎毋參訛。
外篇(八章)
天仙心傳,視身晶若,假以迎鎮,如承日下。
鎮照則生,鎮注則化,化化生生,功惟一法。
天以一生,地以一成,身失其一,晶何得能。
一之為一,無念而誠,有無不立,人法雙泯。
原用之神,互根其根,置身於一,置一於心。
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無色無法,混化圓真。
是為真我,名身外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神通變化,隱現隨心,功圓行滿,平升玉清。
右二篇,餘耳食于師者。道光壬辰錄示金蓋諸生,內外丹訣備矣,故曰內外篇。
圓訣(四章)
上竅九天,下極九淵,三才卵守,黃是福田。
我處其中,混化坤乾,知還知返,無後非先。
克純克純,無地非天,常真真常,玄之又玄。
綿綿密密,道無不圓,功造其極,我即佛仙。
右四章,乃示門下薛陽桂者。天仙心學備矣,故曰圓訣。小艮氏識。
續篇(十二章)
嗟我志士,有志竟成,三尼醫世,胡不踵行。
亦主混化,不事支離,假虛涵靜,假靜還虛。
虛極靜篤,至道已基,三年五載,身世希夷。
從而涵育,不自滿假,可久可大,神何敢懈。
薄伽梵帝,烏魯斯僧,德化以來,徵驗維新。
居二千載,兵疫不侵,男尚中正,女尚幽貞。
西域志述,佛亦猶人,經曰持世,玄奘譯文。
功無增減,混化致淳,事造其極,隱現隨心。
斯真至道,聖聖心言,散諸經語,世昧惰研。
呂祖集示,顯而復湮,泥丸承墜,太虛繼宣。
小子承之,受而未授,穆穆洞音,大滌斯究。
爰這篡述,願以共友,虛寂恆誠,四字切守。
右篇名續,計共十二章,乃續天仙心傳而述也。功訣簡易,不蔓不支,踵而行之,得大自在,真與西聖無字真經,相為表裡者也。謹按西域志,烏魯斯國,綿延數萬里,厥壤肥饒,隸有屬國干城歲仰維恤,風俗最淳,較諸羲皇有勝盛焉。又稽內典,即昔磔迦烏,薄迦梵帝未臨以前,烏俗尚奢,民多遊惰,屢遭海泛,不省隄防,漸致不支。時有長者,名號妙月,敬信佛法。乃感薄伽梵帝,自由中印度,率徒二千五百人俱遙臨其地,壘磔築堤。長者從之,自備資斧,雇眾循壘。已而舉國化從,磔盡而堤成。既且海不揚波,烏絕霪雨。薄伽梵帝,乃為宣說持世陀羅尼經,以授長者,竟返中印度。按即釋迦佛也。我國貞觀間,玄奘法師返自西域奉詔而譯,御製經序,備載如此。閔一得篡。
大滌洞音(共十一節)
蓬頭瞿氏曰:教無聲臭,惟覺雍雍,不色而色,不空而空。太虛沈子曰:此之謂道。
瞿又應曰:法天涵地,法地修身,至誠無息,道即吾心。沈曰:然,此之謂德。
瞿又應曰:事相須則濟,物相讓則餘。太虛續曰:得失本無常,與計非過歟。
沈唱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瞿應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沈應曰:打破虛空便無物。瞿曰:然,翻身忘我見天真,可知不有有中我。沈乃續曰:才是金剛不壞身。
沈又唱曰:大道本無我,觀空即住空。瞿乃應曰:有無都不立,真在有無中。
沈曰:不得也無失,相將順運行。瞿乃應曰:此是真消息,知音有幾人。
蓬頭唱曰:至道幾亡矣,瓦缶似雷鳴。太虛應曰:只有方便法,動靜應天心。
沈又唱曰:雲開日自現,日現雲消亡。蓬頭應曰:也須心內訟,消息本無常。
瞿又言曰:只如醫世運,運蹇且由人。太虛應曰:會得此宗旨,餘將先活神。
蓬頭續曰:神乃身心主,身心即地天。太虛圓曰:造物無意必,故人秉世權。
右洞音,共十一節。真人瞿蓬頭、沈太虛,兩相宣說於大滌洞天。餘心領襲之,初謂皆我心音爾。嘉慶元年,奉天李蓬頭到金蓋,相見情甚洽。洽。余洞音,李真即躍然曰:太音聲希,神室不靖,不聞唱應者。題須即境以名之,方合道旨,爰名大滌洞音。今又三十七年矣,遙承空谷之傳聲,爰記命題而筆述,學者其深體之。閔一得謹識。
自警篇(共十有九章)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天然機 ,發自福田,
不勞俯仰,自然而然,至誠無息,大道凝焉。
我身即地,我心即天,念即物我,我物一焉,
混而化之,密密綿綿,無時或昧,無刻或粘。
談何容易,念絕神清,念何能絕,勿逐勿聽,
假虛假寂,由勉致清,清造忘如,誠恆乃能。
我毋再忽,身存能承,一旦物化,要能不能,
我年已邁,一息僅存,趁此一息,秉命承行。
普天普地,同志少人,我毋痴待,要行立行,
未歸大造,神尚造神,何可觀望,義鞭無情。
妙月長者,磔伽凡夫,敬信佛法,文佛感孚,
事載內典,典豈欺吾,足徵足信,我可如他。
矧斯至道,功惟維吾,致中致正,致庸致和,
如心使指,如木歸渦,謹持毋懈,慎獨無他。
向寐何熟,迫始醒歟,已則如此, 世何足識,不材問爾,責何敢辭。
世又笑曰,斯傳果真,從學必眾, 子何獨聞,世況蹇久,何不早承。
不材默然,答無可答,神忽大言, 可說難說,向待道成,錯會計得。
純陽泥丸,往哲伺然,生年月日, 悟後乃宣,斯則天機,洩何敢全。
運到庚辰,神母懿旨,持世承頒, 洩罰律恕,太虛承之,乃敢誥世。
斯旨何指,學成純(音整)純(音繩),中無意必,
更藉人更,行必乃爾,人須成人。
中和靖念,不為人侵,維之持之, 身靖世寧,苟學未極,適足亂心。
某故遲遲,是慎非輕,今惟自勉, 不敢勉人,世各自問,毋貳爾心。
同志悟之,中各自省,虛寂恆誠, 或昧立醒,亦即醫世,身世不梗。
男尚中正,女尚幽貞,從而涵育, 盡此報身,得沐佛應,磔迦烏能。
應固乃爾,不應亦承,行我本分, 不行非人,願我同志,只如如行。
世僉曰諾,子且力持,稟有厚薄, 徵驗自殊,行藏顯晦,一付如如。
右篇十有九章,題曰自警,以束心傳全部也。時為道光甲午仲春之望,地曰瑤壇,宮曰贊化,堂曰葆元,中奉呂邱白黃沈真,乃屬累行積功之所,肇於忍奄春帆蘭坡鏡軒南崖心鄉,成于晴波蘭雲直鄉鏡唐稼堂補愚春泉懋唐希唐時香雲伯等。若而同學意在謹承金蓋宗壇而設也,餘則以為行屬有為,人存則存,人亡則亡者。乃為宣示呂祖醫世聖功,真瀉心傳,主在率淑人心。乃為醫運之抽薪,順作修身之寶筏,總名天仙心傳,三冊而二種。所以申明身世,行功一致之義。而身運適蹇,鏡軒懋唐得而梓之。餘遂續篡自警一十九章以為殿,豈非及時之勝會乎。跋此數行以志幸。金蓋山人定梵氏閔一得謹篡並跋。
天 仙 心 傳
太虛氏授 後學閔一得小艮氏篡述
內 篇
師曰混化
師乃泥丸李祖也。謹按混化,乃即呂祖三尼醫世功訣。法造身等虛無,迎罡下照純行三才卵守,中無他念雜入而已。太虛氏曰:此是無上上乘丹訣,然可心領,不可言傳者。我師泥丸氏,述授餘曰:是真太上心傳,而入手務先止念,或預存運,繼事存思,尤要明夫宗旨。宗旨惟何,知還知返而已。蓋還乃還元,返乃返本也。苟昧,道本至虛,體本至無,則還失其還,返失其返,此而還返,不猶南轅而北轍乎。宗旨一明,始可從事有為不為不為有為棘手,而頭頭合道矣。其訣,在知假法也。假法惟何,或由假虛以涵實,或由假實以 虛。是兩法門,皆屬假幻成真之法。要皆引入究竟,執一以持,皆名執著。執著之者,不明道德。世之丹書,皆本黃老,莫非致中寶筏,而各宗其宗,不識葉參,適足貽誤,動有毫釐千里之差。我宗溯自秦漢,直承單傳,始自關尹,呂祖承之,宗旨復振,既而中晦,我師泥丸氏承之,炳得竊襲(炳乃太虛派名),自慚德薄,第謹識授。學者得之,務望參諸道籍,證諸佛經,不立有無,一循道體,而事兼存導,尤必造至自然,庶幾不負所示云爾。
天仙功夫
仙有五等,按即天仙水仙地仙神仙鬼仙也。等雖有五,事之成者,統號真人,謂惟真人克事斯爾。然人稟習殊異,則修養功作,萬難一致,此仙有五等之由。後學述之,各述所事終始,以承以授。世存丹籍,大率類此,不有心傳,茫無入手。白祖瓊琯先生憫之,乃著修仙辯惑論,以授世。無如世乏上智,而自問卑下,每置斯論而罔參。我師泥丸氏體之,謂可直承呂祖天尼醫世功訣入手,則便身世兩利,毋勞續事,功圓一宗者。究其功法,不外混化。故立標曰:天仙功夫。謂非水仙地仙所得與行也。
萬緣放下
緣者何,情塵情根是也。不由內蘊,即由外觸,必須放下,天心乃現,此是入手第一步。修性始此,修命亦始此。個中妙義,行者自悟,無勞贅述者。第其入下,功法不一,擇其至精而無流弊者言之。泥丸氏曰:緣起立除,一法也。緣起成蝟,中如焚灸,聚而坡放,一法也。緣起膜視,聽緣自緣,一法也。三法之中,末後一著,乃為仙著。斯則如雲點虛,虛自無染,故無損益者。後學從事,但自顧密而已。太虛氏曰:然。師故不曰掃除,而曰放下也。蓋緣乃意成,意乃心發,心泯意自化,而緣自脫根,不勞作為者。學者體之。
身自寂虛
身,身中。自,自然。氣靜曰寂,念無曰虛。如是則身等虛無,而容光必照。按此一句,乃混化入手第一步秘訣,而功從存思入。存思惟何,初則即外以證內,次則即內以證外,再次內外如如,無可分刖。泥丸氏曰:此等功驗,不從眼得,得乃真。第非初學所能,故如即外證內一法,是乃從眼入意之法。次之即內證外者,乃是從意入眼之法。再次如如,乃是無意無眼之驗。學者造此,乃可從事迎罡,而行不虛行,行久無間,乃造真心常存而若虛,真 常充而若無。此種玄況,不存而現,不思而得,乃合自然。行功到此,談何容易哉。而訣惟念中無念焉爾。
爰引天罡,晉照常持
是承上句功驗。再加引罡假法,以造真虛真無玄境,而其晉照,自有方所(晉乃晉卦 ,進義也)。泥丸氏曰:晉而不照,乃自頂蓋,前下眉心,復由眉心,照注山根。尤須先以真意,直由頂門,透迎上天鎮星,自能引到天罡,下合身罡,聚存山根,匯照闕盆。加行虛極靜篤,自能深透玄竅。覺已透竅,加造自然,堅持無念一訣,自得胎息真驗。然非常持不能得也。要知此一功法,終始賴之。行到化凡成聖,無遺毫髮未化地位,乃可歇手。
于淵,無間刻時
天,天靈蓋骨是也。淵,乃腳底,湧泉是也。按天鎮星,位在中天,高過日月星辰,為大地精華上升所結,實為鬥口天罡之主。又為五星之中星,煥明五方,而不改其常度。下有北辰(即天樞也),主宰森羅萬象,在人身為囟門蓋骨。此骨乃人身生 所結,成於落地之後者,上通天上鎮星。故欲引天罡,須迎鎮星。鎮星既接,天罡自注。從此晉照,晝夜長存,猶如品瓶,仰承日下,內外通明,上下透徹,而後後天化盡矣。按此一步,正屬還元要訣。訣曰歸黃,乃是呼吸氣停, 由閭前透達,直由下中中道,抵至項骨,而若無升無降者,先天 清,無質可體故耳。先哲循之,謂惟行於一念無雜之時,則所升降,盡屬先天,故無流弊,而驗自極神。苟或虛寂,未造自然,法惟升則聽升,而於降際,毋忘注海一訣也。太虛口授乃爾,是為初學妄事歸黃,必犯後凡隨升而設。儻並昧此,受禍非細雲。
圓虛圓寂,圓清圓和
功法崇普遍,必須圓而無缺,造非無絲毫凡後中雜乃妙。太虛氏曰:虛寂是體,清和是驗。功用造圓,自無流弊。迥非初學由搬運而通,存思而遍者也。既通既遍仍,自純行無念自然返還,法皆謂之混化,故必以清靜自然為運用。苟或不爾,必有鬧黃闖黃之弊。
何內何外,何有何無,生生化化,一付如如
按曰如如,則更深造自然矣。太虛氏曰:內乃色身以內,臟腑等等是也。外即色身而言,皮肉筋骨等等是也。而泥丸氏乃謂內則色身,外則法身,是則呂祖三尼醫世功訣。准此行持,乃猶法制神仙肉,以天地作鍋灶,以鄞鄂作瓦罐,以泡影色身作肉,加以定慧作維持。其法甚簡甚易,但閉六門,毋使漏 而已,此即行夫胎息焉。餘今所示,蓋以學人身心末靖,關竅末通,須從身色上,加行搬運,繼以存思,迨到關竅全通,存思無妄,然後遵師玄示,刻時無間,則無自欺之弊。學者體之,慎毋躐等雲。
返還妙用,如斯如斯
還,乃還元。返,乃還本。太虛氏曰:要知道本至虛,體本至無。學昧斯義,往往還失其還,返失其返也。按曰妙用,蓋有假虛涵實,假實 虛等等作用於其間者。後學審之,慎毋滯虛滯實也。故曰如斯如斯雲。
成身內身,是名真吾
按即丹書之真人。而功法,較諸丹書,簡甚易甚者。切忌或作或撤,與夫散漫昏沉焉。其法,蓋以太虛為爐鼎,而以色法兩身作藥物。一以定慧二義為水火,更以無間為火候。火候功足,真吾乃現,不勞破頂升遐,而隱現隨心,並無方所遠近,惟覺動靜焉爾。
尊之曰宰,親之曰兒
丹書所示,盡屬假法。不會其義,受誤非細也。
溫養沐浴,乳哺爾疏
太虛氏曰:溫養沐浴,乳哺等等,雖有成說,備載丹書。然有活法,一如禹疏九河,隨勢順導,憑我玄況而心維之,自然從心不窬,以期致中致和而已。
功純行粹,還我太初
功乃內功,行乃內行。按曰還我,就我所故有而還之也。太初者,先天之初,無極之根,真一是也。
自終溯始,訓誥無多,惟喜混穆,切戒模糊,模糊混穆,相去幾何,一仍圓覺,一竟糊塗,覺則成聖,昧則成魔,師訓乃爾,慎毋參訛
此十二語,亦太虛翁訓誥之詞。
外 篇
天仙心傳,視身晶若
視,內視,即心視也。身,色身,即凡體也。晶,水晶,喻通明也。此步功夫,純從萬緣放下時入手,須得若存若忘玄秘,方不致隨幻妄,故曰晶若,大覺如如之義也。
假以迎罡,如承日下
法詳醫世功訣,猶以晶瓶承日下,光自注入,內外通明也。
罡照則生,罡注則化,化化生生,功惟一法
照則普照,注則凝注,生則自生,化則變化。功法不同如此,而一憑夫真一焉,故曰功惟一法。法,法則。功,功用,主斯法用,蓋有真我在焉者。
天以一生,地以一成
天仙妙用,不過生成。天地證驗,亦惟生成。而其玄義,賴一以成。人而事仙,一何可舍哉。
與失其一,品何得能
身本一生,身而晶若,純一乃成。一何能純,在知還返,無念而誠。太虛口授如此。
一之為一,無念而誠,有無不立,人法雙泯
無念也者,蓋言念中無念耳。誠,乃不誠無物之誠,真一是也。有,乃有聞有見之有。無,乃無動無變之無。不立者,乃聽其隱現。人乃人情,法乃法則。雙泯者,乃泯其察求。功能如是,念自寂然,而心復泰定矣。此是徹始徹終所當誠守也。如是誠守,虛可極,靜可篤,胎息可成,玄關竅開,呼吸氣停,真 周行,無或散滯,則所隱現,無非真況。然總以寂視無著,為無流弊雲。
原用之神,互根其根,置身於一,置一於心,大周天界,紃入微塵,無色無法,混化圓真。
原者,原其終始。互乃交互,猶言循環也。根乃所自之根。而曰其者,蓋言真一也。置,安置也。身乃色身,一乃真一,心乃識心。天界,指身而言。微塵,指性而言。色指色身,法指法身。謹按混化,乃合色法兩身,置之天心,以行陶鑄也。蓋色固凡濁,而中存真一,法固清靈,而中雜凡後,必須疊加陶洗,更掃治陶,厥真乃出乃圓。功法之妙,乃在互根其根一句。其下置身置一,已具大周,細入神用。而其所以得神者,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曰:無色無法,混化圓真。個中精妙,非筆所能罄述也。
是為真我,名身外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神通變化,隱現隨心,功圓行滿,平升玉清
真我,即真人。而曰身外身者,蓋比色身而論之,以其能離色身,出處不二耳。下兩句,系引經語,以證真我乃道體,正以棒喝世迷,毋復囿於成說,致墮幻妄而不悟也。末後四句乃示真空不空,真無不無,痴人不識天地三才,只是一個,但慕至人之隱現,不識致使隱現之由,惟由一心,一現則現,一隱則隱。蓋至人之心,已與天地不貳不息,故能隱現無窮,神通莫測也。始而色身,未造純法,故有混化之行。既造純法,未造自然,猶未可以平升玉清,乃有混有混無,混化混圓,留身住世以事之者。迨至功圓行滿,乃升玉清。曰平身者,是已無勞破頂升遐。蓋以六合三洲,不外一心,自無方所,有何高下遠近,而勞出入升降乎哉。此皆由混化於一,大周細入之神功,得與天地合德。迥非地水神鬼各種仙人,去天尚遠,還須上升,乃至玉清者也。故曰天仙功夫也。
圓 訣
上窮九天,下極九淵
九天,蓋指頭腦,泥丸是也。九淵,蓋指湧泉,腳底中心是也。此以人身一小天地,故古說法乃爾。窮,盡也。極,極也。含有溯洄相從功法,乃即乃即于淵,無間刻時之作用。
三才卵守,黃是福田
卵,雞卵,喻義出自內典。黃乃雞卵卵黃,喻人世也。而曰守者,蓋以太虛為爐鼎,而以三才為藥物。混化總訣如此。
我處其中,混化坤乾
我,真我。處,處守。中,黃中。而曰其者,真我之所自成,故以其字言之。謹按功法,乃混身世身世于,但循道體,一念虛無而寂靜,寂靜而虛無,不住方所,不雜知識,自造天 下注,聽 上升,化否成泰。混化初驗則如此,故曰混化坤乾。
知還知返,無後非先
還,乃還元。返,乃返本。後,乃後天。先,乃先天。知,乃知覺,猶夫明也。惟明而後能誠,誠無不還,誠無不返。如是返還,則自無後非先矣。是乃自然之神驗。蓋乃貼精氣神而言,尚屬內篇作用。
克純(音繩)克純(音整),無地非天
克,能也。純,專一也,蓋貼用說。純,整片也,蓋貼驗說。地道耦,天道奇(音機),奇陽而耦陰,混化至此,乃成純陽,無縷陰存,故曰無地非天。是乃外篇之造驗也,豈易造及哉。
常真真常,玄之又玄
謹按恆久曰常,不假曰真。蓋言所事所造,恆而且實,實而且恆,功造其極,而驗自造真矣。故曰玄之又玄,蓋已造至無極而極也。究其終始,不出還返兩字。窮其所極,還返乎道體為爾。
綿綿密密,道無不圓
謹按常真曰綿,真常曰密。密密綿綿,乃造至誠而無息也矣,更何道之不圓。師故斷曰:道無不圓。
功超其極,我即佛仙
功,乃還返之功。超,乃超出。其,乃其道。極,則無極之極。我乃真我。核即外篇所言之身外身,無質而質,正猶佛氏紫磨金身,玄宗真常種子,故曰我即佛仙。
羲皇齊驅,元始比肩
羲,乃天皇伏羲氏也。齊驅,即並駕。元始,萬有萬無之祖號。比肩,並立之義。是足上文比喻也。學者慎毋住相,是即舜何人也,子何人也云爾。
天 仙 心 傳
太虛氏授 後學閔一得小艮氏篡述
醫 世 玄 科 儀 則
設 壇
鬥室一間,中陳淨幾一張,矮幾一張,一置聖前,一置室東。室不必大,以淨以明。門窗緊閉,所以避風也。蒲團兩個,一置聖前,一置室東。棕毯一席,桌圍一條,三事件一副,中供白米一盤,上供淨水一杯,明燈一盞,供燭一對,香用好線香三枝,淨衣一件,淨履一雙。此外不置一物。
進 壇
毋不敬,儼若愚,後乃入。入則端直其體,空洞其心,真一其念,無視無聽之後,方向上行三朝禮。畢側退,西向端坐坐前,侍以矮幾一只,上陳玄科,下安薄團一個。士則端坐,俟氣已靜,然後展科,默持唵(左口右藍)兩字,或三遍五遍七遍,所以淨身淨心淨意也。故於持唵時,須存中無一念,以觀造清空一 ,如水如天后,方出(左口右藍)字。故西法唵下,注一引字。若按引義,只將唵韻拖長而已。士能如法,誠觀誠存而誠持,三遍亦足矣。持畢,接行禮誥,而不載儀注者,法用神禮耳。若欲退出,必須起詣聖前,如上肅禮,三禮而退。又按神禮,須以神向清空而神叩,色身寂不動也。
退 休
身出而神內凝,不但不言不視不聽,內惟存守清和景象。遇事則應,應畢立釋,毋逐情,致失存趣。失則立凝,凝則釋如,則神自常清,氣自常靜也。復進,儀注如初。功課既圓,退而獨處,總以念絕情忘為宗。始而強,終而純,毋畏難,毋苟安。
告 圓
須具恆誠,發大誓願,存有偈言,伏而默忘曰:某沐師授雲,假虛涵靜,假靜還虛,虛極靜篤,三元合機,互相醫世,證驗新奇(音幾),刻斯時斯,毋問須臾,懇心懇禱,願造希夷。念畢三叩,起詣聖前,如初肅禮,三禮而退。
右科,儀則惟四。歷聖之所遺,簡易之至,然屬入門規則,故有進退儀文。志士行之,總在一身也。修仙辨惑雲,以身為壇爐鼎灶,以心為神室。茲則以心為天,以身為地,以念為人,從而致虛致靜,致中致和,致圓致極,身世自化。于斯時也,色法兩身,自必與若勿與,而卻無或昧,此之謂混,謂化。呂祖開科心學則如此,苟或拘儀拘境,其去科教遠矣。
玄 科 正 本 並 注
開科偈
即虛涵實,即實返虛,實虛鎔一,身世可醫。
功法詳後。
鎔一真言
唵引
不計遍,以造清空一 ,無世無身聲臭亦泯,乃為鎔一焉。體其功用,乃在唵字,故其音韻綿長。蓋括 字精義於唵字韻中耳。然按內典,是名淨界,不名鎔一也。
聖 誥
天寶靈寶神寶,玉清上清太清,一 流行,三清演化,含光默默,不言而運布四時,正色空空,無為而化生三境,大羅天上,金闕宮中,虛無自然,三清三境三寶天尊。
此即玉清神母誥,太乙所頒,元初乃出,世本稱為三清總誥,其來舊矣。泥丸氏曰:士育此誥,忌雜知見,總以空洞無涯,聲臭亦泯為宗。餘體誥文,直寫道體,聖非神母,不足當也;筆非太乙,不能述也。士修至道,當刻內持,世雖訛認,三清全義備焉,謂之總誥,亦無不可。
情 詞
伏以運值下元,惟一能更,我承宥密,攝世歸心,崇仁崇順,凡庶 新,伏望宏慈,普垂照注。
天 下施曰仁,地 上承曰順。一呼一吸間,兩義互自循環者,初則存運,純則自致,總以毋住毋所乃妙。
懺解真言
考諸內典,乃大明咒,自在菩薩之心音。人誠持誦,世感物化,身屍應順,能發無上菩提念,故能消釋業案。然按功法,精嚴之至也。泥丸氏曰:呂祖取用者。下元劫厄,皆由人造。造物因而運行爾,業案不消,世運難亨也。
唵引吆呢缽納銘吽(音吼)
功法,還自觀空始,須觀造身心兩忘,世身乃一。自得現有粟如,遊行於中,而色黑如漆者,乃是下元身世,黑乃習染所致。法於現時,神憶真言,而須造至持若勿持,乃有聲入心通之應。切戒起有思議,斯便致得無音之音,響徹十方,不識聲音自何來。乃自學造誠極,得於不持持中者,乃猶魂夢持誦之驗也。學既造此,方有世感而物化,身應而 凝焉。呂祖醫科聖功如此。夫豈喉舌持誦者,所得造至哉。然而道不離世,致造入聖,端自喉舌起也。學者不可不悟焉。
雲篆
按此雲篆,太乙有言,名曰玄蘊。蓋言先天真 之所凝,神母之心華,篆篆蘊有天地山川。三教經義者,其體可究,其用不可窮也。爾時果老會之,為著玄蘊真言以授世。世故假作開經偈,烏知專貼雲篆而說哉。其體可究,元命是也,故可假以醫世運。凡從持運,功行兩全,世身並利。蓋此篆蘊道體,體既至真,其用自神,第非私智可測。故謂用不可窮,玄蘊偈釋,非虛語也。
有八十四篆。神母布之,皇人摹之,諶母訂之,旌陽集之,果老闡之,純陽用之,泥丸襲之,一炳承之。我師泥丸氏曰:太素雲篆,散佈太虛,一時之勝因,皇人天真,見而摹之藏諸天府,授諸世真。譬猶一斛牟尼,散盛(音成)人世,並無句讀(音豆),亦無音韻可稽,旌陽集得而慨曰:散壽無方,壽難圓壽。兼之篆體離奇,摹仿真非易也,諶母因而感降,為授音韻,使人可讀。旌陽領之,從而翻譯成楷,隨更集而成文,始有大洞玉經之名。然猶未輯入藏者,延至劉宋,烏程陸靜修,奉詔輯入。餘按世用,蓋有用 ,而統將譯楷,逐字分砌鉤中,均有玄義存焉者。呂祖醫科,獨取玩包,稽謂元始玉法為爾,乃即篆集經文南無玨法句義也。我師又曰:物物有自而生者。雲篆之生,生自金書。金書之現,現在王倪。王倪惟何,元命是也。學如假究,是為窮源。知而謹運,化化生生,不違道體。要知道本太虛,體本至無。此義一明,虛無二字,又為王倪所自出也矣。此之謂澈,學者凜體毋忽。以下十二篆,呂祖所續,然其玄義,可度而測者。
蓋指儒宗稟承之道。
蓋指玄宗稟承之道。
蓋指釋宗稟承之道。
右二十四篆,泥丸氏所續,按即祝詞也。泥丸誥曰:斯宗乃至道,雲篆是真文。一篆由心運,三才神仰臨。所求無不驗,有願自圓成。能將全篆運,運運出天心。不落有無界,烏魯斯得徵。燃燈曾有記,隱現立隨心。泥丸又曰:持運有遺制,無緣難見聞也。遺制惟何,道祖純陽翁曰:士學持運,只將雲篆依次分存,或臍或腦,而序有先後。準而持之,先運王倪,次運金書,再次運篆,不可倒置。王倪惟何,○是也。金書惟何, 是也。泥丸又曰:呂祖之運王倪金書也,乃用天目。而其口功,惟假唵 兩字,法如磨鏡,是正用神以持者。故其運篆,變用天目,向空而運。篆成,攝存臍存腦,個中尚至精玄義。篆雖運承金書起手,而此王倪,三才之元命,極極化生之自出。以身而言,未出母胎時,本位在腦;既出母胎,便落氣海。又按金書,三才之元性,物物隱現之所仰。以身而言,物未感應時,本位在離;既感而應,乃臨天谷。故凡篆承金書而運,則由天谷前降,故以降得清明為妙。篆承王倪而運,則由氣海後升,故以升得沖和為妙。准此而運, 則存腦, 則存臍,且必篆篆默持全篆一周者,所以致無偏勝也。準而持之,升降平,陰陽調,呼吸均。學造自然,三元機氣,自返先天,元造返先,身世不已治乎。從而時不刻間,三年五載,以涵以煉,世有不化,運有不昌,天其不天,地其不地乎哉。要知災劫頻臨,皆由人造者。故爾仙佛聖賢,教主修省身心,返還道體,天壽不之貳焉。醫世之學,呂祖 而集示。乃假雲篆,加修加證。功訣簡易,端在維持一念。所謂意誠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齊,家齊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夫豈專利一身哉。至謂道不外我,其義精玄而切實也。太乙不雲乎,人身一世身,心即天也,身即地也,念即人也。人處天地之中,渺如一粟,而天實包地,地則載物而承天。形如雞卵,天則清如,地則黃如,人物森森於其間。主之裁之,惟人乃能。故爾兩造,翻若人承然者,人乃天地之神耳。是以神貴虛寂,偈有諸:一腳踏翻塵世界,情忘念絕見天心。此之謂致虛,此之謂守靜,從而精進,乃造宥密。學造宥密而自然,始可醫世,不為世惑矣,談何容易哉。不誠不進,不恆不證。可見斯學,只在虛靜恆誠四字焉。
普應真言
唵引 (二合)娑訶
按出內典,而用法隨心。故爾佛法鬥法,統取用之。謹按爾法, 之下亦即直接娑訶。而於娑訶之上,亦皆注曰二合。第按西法,合音葛者。故其念法,唵韻隱於喉鼻間,其韻長而幽。開口念之,乃始合訣,其下 韻短而縮, 韻放而洪。再下兩字,娑音速,訶音霍,義蓋用以降(音杭)伏諸魔,故名一字頂輪王真言。此咒聲出,四十里內,諸魔器械,儘自震落。我宗宗鬥,鬥法合音喝者,義則重(平聲)言以申之。故有一合二合,以至八合九合者。呂祖用從鬥,故名普應真言,意在普感普應焉爾。泥丸又曰:持運已畢,總應禮誥而退。至如次數,學戒貪多。即日持八篆,亦不為少。總以神完無漏為主,而功法惟以升得沖和,降得清明為真驗焉。
回向誓偈
二氏科本或經或懺,均有回向文言。蓋以所持所運精義,回存個中,令守勿失。是即釋茲在茲也。
願承宥密,攝世入微,假虛涵靜,假靜還虛,虛極靜篤,三無合化,互相醫運,徵驗新奇(音幾),刻斯時斯,毋間須臾,志心完神,願達希夷。
願,乃醫世宏願。承者,踵而承行是也。宥乃安義,密乃不見不聞,鬼神莫測是也。假,藉也,即此明彼,對治功法乃爾。攝乃收攝,世兼身世而言。徵乃幾徵,元性性源是也。虛指心,靜指身。涵乃涵養,還乃還元,極乃極處,篤乃篤實。三元,天元地元人無也。機乃真機,先天真一之 機。互乃交互,徵乃徵信,驗乃應驗。奇音幾,不貳之義。刻乃片刻,時乃暫時,間乃間斷。視之不見曰希,聽之不聞曰夷。念畢三叩,起詣聖前,肅禮三禮而退。
右科乃正本,而所持惟八,可謂簡易之至。準而行之,捷應如響者,為能致虛致寂而致誠耳。學鮮克成,乃在不恆。學用體注,功法平行也。
天仙心傳附錄 閔一得小艮氏述
神人李蓬頭法言一則
何為混化,繼何加以混忘乎。曰混化之義,猶以晶瓶,承照日下也。其入手,乃由假始。假法惟何。存此身世,等同晶若也。誠而行之,切戒期效,毋住見聞。法惟混化此身世,於虛寂之中 。在汝入手,須先明澈其義,方不墮入幻妄,何可草草。體會明澈,乃可行焉。我為言之,其義惟何。有形之實,不是真實。可見之虛,不是真虛。故爾古哲有言,真實之虛,金玉得之故堅。真實之實,虛空得之故溥。我今更以兩造言之,蒼蒼之天,乃合地 結成者,然而不可不謂天也。塊然之地,乃承天 結成者,然而不可不謂之地也。學由是義,以行混照,念自無得而著,心自得而不貳焉。如是體行,實虛必自鎔一,功到鎔一,已造化境,以無分別,故名曰渾。而必繼以渾忘者,並此存渾體用而悉釋之,乃得深造自然地位耳。學造自然,永無流弊,古哲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層是也。
右乃授出神人李蓬頭,而得自門下徐生。生號根雲,泰州人氏。誠信有餘,靈慧闕然者,授以書,曉夜對以泣拜。誠極感神,李真乃至,聞竟授生大道。乃竊詢之,述謂授以一紙書,口謂道以止念為經,渾照渾化為緯,繼以渾忘為境。所授紙書,受而未能讀也。即取與(得),言計二百九十有零。按即我師太虛翁所事之學,紙色亦黯談。蓋非為生而出,假以授(得)者也。爰熟讀之,今因匯錄心傳,筆此數行,以志得讀得事之由。小艮氏謹跋。
真師太虛氏法言一則
太虛氏曰:三才曰世,我身亦曰世。故世與身,可分可合。我師泥丸氏曰:以修法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義言之,自然,體也;道,乃用也。蓋體本至虛,道本自無者。准此而事,法惟虛無而已。住作住為,即背自然,去體遠矣,是名小道,志士勿之事也。然而古哲古德不有言乎,始因有作人不誠,乃至無為眾始知。其說何說,曰:此之謂法,法乃法則是也。謂須有用用中無用,無為功裡施功耳。古哲故曰:那麼不那麼,不那麼卻那麼。才是那麼不背那麼。惟誠與恆者可以入道,可以證道。
太虛又曰:人身一小天地。言天地,而人在其中。太乙不雲乎,我心即天,我身即地,我念即人。如是體之,三才一我也,何身何世之可分哉。此我道祖純陽呂翁, 有醫世聖功之原由。後學承之,身治而世寧,其驗疾於影響。而體驗,只在一身,天地鬼神不得而測者。蓋得周易盜宇之義。其義惟何,乃完密字而已。究其功法,只惟止念二字。呂祖不雲乎: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所雲大道,指此一宗。學者承之,三千功,八百行,片刻可圓。第患不信不明,明而不恆不誠爾。
太虛又曰:人身難得,大道難聞。我師泥丸氏曰:汝既為人,先修人道。汝等要知,不修人道,如何合道。道無人我,中無意必者,故能常應常靜而能常湛者,心知止念也。念何能止,法惟勿逐勿聽而已。蓋猶雲掩太空然,法惟聽之,太空自空,無能為害也。古哲不雲乎: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太虛曰:我師雲,人有幾等人,道有幾等道。我今不怕洩露,為汝言之。世間人,碌碌庸庸,隨波逐浪者,眾生也。知修知省者,凡夫也。修知合世而法道者,人也。法道而化身者,道人也。即身而醫世者,神仙也。即世而化世者,真仙也。世身而合化者,天仙也。
我師問曰:汝今願為何等人。餘乃跪曰:某雖不敏,願學天仙。師始誥曰:願大不為妄,能者從之,然須痛掃聞見。往昔見聞,盡屬支離,皆為小道,所謂法繁而難成。天仙心學,既無卦爻,又無斤兩,澈始澈終,惟守無念二字。得念與成,付諸東流,念始歸一焉。某聞,叩道問曰:然則參同契,悟真篇,道屬支離歟。師曰:汝自不悟,故爾從事不達。古哲蓋為不識世身一致而言也,今已洞悉其說,自宜神會旨趣,以行一身,何可釘椿而釗詢。古哲不雲乎:得訣回來好看書。又曰:得訣回來可廢書。何可轉生疑惑,汝自昧我說耳。蓋此二書,乃是魚筌。我同授汝之說,今以汝身化作魚筌耳。汝不即身以漁,故有此問。汝今而後,但將身心渾照,繼須渾化,再繼混忘,乃造自然,自會朝屯而暮蒙,且自合夫應星應潮。若仍按圖索驥,心何能一,念何能純或。
泥丸氏曰:世間志士不少,類皆泥小而遺大,故為世囿,莫出範圍。我道以出脫為宗,故能一身世而鎔化。不可得而名,強名曰混化。
太虛氏曰:世間志士,大都修身以合世,造至即世以化身。此後不復加修,故爾徒有出世之志,而無出世之實。所謂用盡平生力,一筋斗翻十萬八千里,原在如來手掌中。我宗不然,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其始也,亦皆修身以合也,繼亦即也以化身,從而即身以醫世,造至世化而不已,務必世身鎔一,由安而化,乃為究竟。故能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我宗立法如此,能造與否,不之計也。此願何願,內典所謂盡此一報身,同升極樂國者是也。閔一得謹述。
我宗功法,一準天元,中間雜有作用者。蓋以學人向自世尚入手,不得不假有作以致中庸耳。若未入世尚者,只從碧苑壇經入門,而致由夫白祖所注道德經,雲門朱祖所注參同悟真兩書,歸宗于張祖金丹四百字,累行於三尼醫世,致化於天仙心傳,救弊於悟元子前後辯參證一書,證明於陰證明于解正義,泥丸氏雙修寶筏二書。以上所事,翻翻覆覆,不過造致中和兩字耳。其旨,只是返本還元,乃即所謂全受全歸而已。現已梓者:碧苑壇經,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張三豐真人玄譚集,陸約庵先生就正錄,呂祖三尼醫世功訣,呂祖師重申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泥丸李翁女宗雙修寶筏十則,張祖師金丹四百字,太虛氏天仙心傳,太虛氏天仙心傳醫世玄科,悟元子前辯參證,悟元子後辯參證,古法養生十三則,前程戒忌,瑣言續,如是我聞,上品丹法功夫節次,洩天機,呂祖師金華宗旨,尹蓬頭皇極闔闢證道仙經,陰符經玄解正義,雨香天經咒注一部。以上二十種,共裝一套,總名古書隱樓藏書。外金蓋心燈八卷,共一套,總名同上。尚有宋代李注元始天尊先天道德經一部,宋代白祖手注道德經一部,雲門朱祖參同契闡幽一部,又悟真篇闡幽一部,王無異周易圖說一部,鄖陽寧梓陳翁易說一部,計共六種。茲錄力薄,未能重梓。此須與有力志士圖之。道光甲午清和月定梵氏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