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對待說   解析有無之說  

  • Share this:

基於上述分析,經絡似應分實質與氣化兩類,實質經絡即今之動靜脈系統,氣化經絡即正奇經系統。這裡把動靜脈系統也劃入經絡,並非筆者杜撰,只是申明《內經》觀點而已。綜上概念,似可列如下圖:

經 ??實質性經絡??動靜脈??有形營血

絡 ??氣化性經絡??正奇經??無形營氣

中焦 ??精??營氣??行脈中

營血     ??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取汁 ??粗??衛氣??循脈外

浮衛

筆者覺得,這樣既解決了千古遺留之概念矛盾,也統一了內經之對立觀點,同時也符合人體實際及諸科學驗證。當然這種推論還僅僅只是一個粗略的概念。

人體有實質性與氣化性兩種經絡,那麼兩者之關係是怎樣的呢?我認為它們之間也是陰與陽的對待關係。“陽化氣,陰成形”,經絡也如是,氣化無象,實質有形。無形之氣,行於無形之經絡,但無中含有,氣中含血;有形之血,循有形之經絡,但有中寓無,血中寓氣。滲入於脈則凝而為血,蒸出於脈則化而為氣,雲雨相肇,相與資生,互為體用,故也能相互調節。這也許就是氣化經絡能調節實質血脈之根據。

經絡實質屬陰,氣化屬陽,陰者有形難移,故其血流有常,其道不變;陽者無形可變,故而氣行無定,其徑可移。這又是陰陽以常為體,以變為用;以變為體,以常為用之對待。氣化經絡之循行、徑路,是否可變呢?《內經》固未明言,但推之哲理,驗之實際,似乎是可以首肯的,蓋有形之脈,如江河之環周,其道難易;無形之經,猶風氣之回互,其徑易更。前人也似乎有所覺察,如《靈樞/經脈》中所謂:“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從生理上看到了人之經絡各有不同。如果有形之經尚有不同的話,那麼無形可變之經,其差異就更大了。《靈樞/動俞》有謂:“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這是病理上的變異,絡不通則改道行徑,直行不通則繞道而環,可見經絡具變動行向本有根據。

氣化經絡既然是一種功能表現,除受物質之客觀支配外,它似乎還可能受精神之主觀影響。既能受生理病理之改變而改變,那麼也可能受意志之改變而改變。這個論斷不是臆說,在實踐中可以找到大量依據。大家知道,針刺感應與氣功感應,都是經絡徑路的某種反應。而這兩種感應之循向,除任其自行之自然循行外,還可以運用意念誘導而引向之使然循行。如功態中引氣之循運,便可有自發與意行兩種,前者如道家周天火候,後者如佛家密宗之三脈五輪。而後者即可證明意志與氣化經絡之可變關係。

氣化經絡之可變,不唯表現在流向與速度上,還表現在本體之大小與深淺上。有形之水,猶可決定江河之廣狹深淺;無形之氣,當更能影響徑路的大小浮沉。故營氣盛大,其經絡必深廣。營氣衰小,其經絡必淺浮。營氣竭絕,不足敷布,其徑路必不通。這點,氣功界修家體會良深,殊可佐證。

氣化經絡既可因各種因素而移易,那麼經絡區與非經絡區便亦自成其相對,也就是兩者可以因一定條件而發生轉換。那麼氣化經絡之循行就沒有常規麼?不,它的循行要受機體的筋骨器官等自然形勢所決定,就象大自然中風氣要受地勢影響一樣,它有一定行向的。但是在肌肉層等可變區內,氣化經絡之行向則受著各種內外因素之影響而不能變化。這就是常中有變之對待觀。了解這種變化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是非經絡及經穴區,何以會同樣有針刺氣至和療效的問題,其根據顯然系此。為什麼非經穴區可以得來經氣呢?這就是刺激的物質因素與感覺所致的精神因素所引發來的經氣。氣至即有效,所以又能產生相應之療效。

氣化經絡既然隨真氣之盛衰而可變,那麼真氣盛極時,是否可以發生全體氣通,換言之,即全身都成為經絡呢?從邏輯看,既然非經絡區都可變為經絡,那麼只要可能,這種情況當會發生。事實上,一些高深的修行者在“氣通、熱通、一身通”之境界中,常可表淺或較深地近似這種情況。但是經絡區、非經絡區仍有對待,如果處處皆是經絡,那麼也就不成其為經絡,經絡之作用也就自然消退。同時,我們還可以從這一極端推論到另一極端:即經氣完全衰竭後,經絡之作用也就同樣消失。這是因為人生兩儀之中,本倚陰陽之氣而生,故常使中和則安,一有偏盛偏衰則病,極盛極衰則止。經氣盛極,從陽則健;經氣衰竭,就陰則死。明白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它回答了為什麼人死定後,再不可能存在活體經絡,只能存在某種非生命性之自然經絡的問題。

人生天地氣交之中,氣候對人體會有一定的影響,這是可以理解的。可為什麼人體的經絡運轉會與天地萬物發生某種時空同步,和天地氣交一樣,會產生某種週期性的所謂時鐘規律呢?這得從三才相因之哲理談起。

《易》理對待觀認為:無極無必生有,是生太極,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故生兩儀,兩儀清者上什為天,濁者下沉為地,天地立,乾坤就,兩相對待,乃生萬物。故萬物皆象天則地,形氣相應,渾然一體。此一規律在兩儀對待之世界裡,是普遍的,決對的,永恆的,是相對中之絕對。故凡物理,無而生有,始而必終,動根於靜,生基於死,而靜中有動,生中有死;反之,動必有靜,死必含生,一切皆相對待。是故對待世界不存在絕對之動靜生死,也無所謂絕對性生死形氣。如一活性機體,不斷有細胞的死,一個死了之人,也可能有活性細胞的再生。

人,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人有經絡存在,那麼這個世界的一切有血有肉之生命機體,都應有適應其生存之經絡存在。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因為已為大家所熟知。

世界上既有生命機體之動物,當然又會產生與之對待的有生命機體之植物。動物、植物,動靜相對,動物動中有靜,植物靜中有動。動物有賴以生存之動物經絡,那麼植物也必然具有賴以生長之植物經絡。植物要依靠這些經絡敷布養料,這也是容易理解的。

世界上產生有生物,當然會產生無生物與之對待。但有生可含無生,無生亦含有生,有生之物以生現,故有死;無生之物以形現,故有滅。生滅相因,故生中必含死,死中必含生。有生無生,凡具有形,終歸寂滅。有生之物有適應其生而含死之經絡,那麼無生之物也必有適應其死中有生之相應經絡。當然,兩者經絡之物質是不同的,這也為哲理異同觀(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所規定。說無生物也有經絡,含有生命,這不是胡謅麼?不,這不是胡謅,是完全正確的。世界上的無生物質如果不是這樣,那豈不成了真正的死物,永遠也不可能變動、變質、變化、發展了嗎?事實上,世界上一切“無生物”都在不斷地變化、運動、創造著生命。而且也在“死亡”。這也就是無生命世界,變為有生命世界的哲理根據。哲學不是宗教,它不會相信萬物是上帝造就的。

上文所說的萬物,雖然有大小,但總的說來,總在天上地下,不能和天地相較。現在,小的東西有經絡,那麼大的東西或者天地,有沒有經絡呢?回答是可以肯定的。萬物象天則地,經絡就是法天地之一個組成部分。且地脈運動,天氣流轉,它們的運動已早為地質學家及天文學家們所注目,只是他們並不把這種現象叫做經絡罷了。宇宙之活動情況雖然人們所知甚少,不過我認為,整個宇宙也是有經絡的,不然大千世界中的各個成員,如何有協同相應之動運發展及其變化聯繫呢?

人生天地萬物之中,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交有春夏之異,地處有南北之別,上有雷電,下有引磁。故人之臥起動靜,食飲呼吸,莫不由之。觀春蛻冬眠之蟲,可知人之氣化功能必受天地氣交之影響,必然會和天地之氣交發生某種形式之同步。當然,人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統一體,它的氣化功能還要受自身各種內外在矛盾的影響。天地對人的影響,從哲理看,也可分功能與物質兩種對待,風雨雷電,霜雪暑熱,是實質性之影響,大氣交變,磁場引斥,是功能性之影響。實質性的通過器質去影響功能;功能性的通過功能去影響實質,兩者相因互果,故中醫乃提倡天人合一觀。

但是,天不同於地,人更不同於天地,人體之經絡又有自身的循行規律,這就是同中異,異中同之三才異同觀。根據這個對待觀,我們不僅可以推知物物之異同,也可推知人人之異同。可見,《靈樞》所謂:“人經不同,經脈異所別也”之說法,確實是很有見地的。理解這一點也十分重要,當我們去檢測或認識某個具體病例之經絡現象時,不要忘記在普遍性中還存在特殊性。希望用一種固定之陳式去推測經絡(如子午流注等),其結果當可想而知。且看前人對經絡之循行、循向等問題,就認識不甚統一,這從《內經》中衛氣、營氣、經絡之循行記載中即可看出,其中根本原因,即在於此。時至今天,我們如果不注意及此,我們也將會重蹈覆轍,水中射月,了無結果的。

經絡與營衛問題,爭論可說是由來已久,記得 1965 年筆者即和一些同道,和南京吳盤考教授的經絡營衛觀點,在《浙江中醫雜誌》上,發生了一場今天看來不值得爭論之爭鳴(見該刊 1964 年合訂本)。其中很大一個原因,亦在於此。類似這樣的爭論,在各地期刊上可說是屢見不鮮。所以,這個問題能及早統一,對中醫基礎學理無疑是一大補益,而對人體生物科學之探索,也將是非常有益的。

(注:本文原名《經絡“對待觀”馳說》, 1983 年曾在四川氣功界、中醫界鉛印內部發表。)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