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真言

  • Share this:

一目真言

吳興金蓋山人閔苕 注釋

按此真言,謂傳自鬥中孝悌王,久為禮鬥寶笈。科用寶鏡一面,置之蒲團前,每遍一叩首,叩叩著於鏡面,而不計數禮之。其源傳自郭汾陽,筆錄科用以求智慧,而冠於智慧真言之上,其說甚通而甚秘。蓋以法出乎鬥,而自無注釋。我輩學道,全憑智慧,用以求慧,本無不可,爰可加注,以體以誦之。不敢自私,謹梓以公同志雲。

娑訶一目渾般(娑訶一作娑哈者,祈禱科中之所用也)

娑者,千條萬理之義。訶,音霍,合也。目,條目。渾者,渾然天理,無有一毫人意雜於其間。般,音卜,梵語,大智光也,與缽 義似是而異。蓋缽 有象可擬,而般則洞明無際。娑訶雲者,有搏萬成一之功。一目渾者,有鎔之為玄之義。夫人性本善,濺習而迷。欲返初賦之智光,惟在貫條理於一目,悉以鎔渾焉,則真智始復,是即所謂般是也。般也著,恍現一光明華藏,無際無邊,有可以想像而莫可形容之妙。般之為義玄焉矣哉!其究竟有如下文所雲。

娑訶帝帝新般(娑訶,祈禱科中作娑哈)

此承上般字之義而言。眾理悉合,則性光復旦。但恐一時之偶合,未能固蒂深根。則合者易散,而混者復淆。其所得智光,亦且懸而無薄。必使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故上言娑訶一目渾,有不識不知之義。而此言娑訶,有順帝之則之順意存也。帝也者,蒂也。帝帝者,蒂之蒂也。上帝字即順帝之義,即順帝之則之義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千條萬理,既會歸於一目渾然,而復其本來之真智。即當于千條萬理中各探其所系之根蒂,復進而探其根蒂之所系。斯萬物各歸其根,會其有極,即帝帝之義得。而舊染污濁,咸與維新。本來具足之智光,一如古鏡重明。由是一目渾之功用,可翼永真無弊。此申明上句而窮其本源。足證有本之學,一如源泉之渾渾然。蓋此真言乃上真所傳,俾志士佩之,以自得其智慧者。首句娑訶,有博學反約使自得而居安之義。此句娑訶,有居安而資深之義。下句娑訶,有資之深而左右逢其源之義。

娑訶波 波 (娑訶一作娑哈,波 一作波羅,皆祈禱科所用。羅者敷也、遍也。波者,澤也)

此承上言,眾理既合之帝之帝,猶大水之宿於星宿海, 而未瀉然。此幾娑訶之義也。波者,性海洋洋,迢遙發行之象。 ,語助詞。波 波 雲者,言般之發用,有一波未平一波興之貌。其組織自然,疊現成織,無窮盡無方體也。此中明帝帝新般之發洩有如此者。

觀般觀般

此承上波 波 之意,而示以觀我之義。上觀字,如字讀,審視也。下觀字,音貫,有洞照無遺之義。言性理既洋溢而四出,其廣清明,有波 波 一種光景,非不上善若水矣,第恐人心之易於變遷,猶水之易於淫溢。水通阻則泛,泛則溢,溢則淫,淫則懷出襄陵,其勢不可複製。惟順其性以道之,斯通泰而無滯,法惟行其所無事。智者之天資本善,然恐遇欲而搖,搖即奪,奪即漓其天,而縱橫其心性,此天人危險之際,審視宜精。惟於將發未發時,率其本性修之,則隱微自有宰,法亦行其無事,即觀義也。曰般觀者,言以本來之大智光,照顧于千條萬理中,以直養而無害,有明目達聰,無為而治之之象。《虞書》所謂敕天之命,唯時唯幾是也。下般字,《周頌》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是也,此示人以觀法也,此般觀字之大要也,此般之正義也。自求多福者,其有所依矣。

因般帝

因,猶依也。因字之義,承上觀字來。因般帝者,言惟能依夫般觀之般,以朔其波 波 之源,直窮乎帝帝新般之帝。苟舍是以相依,則離道而益遠,而天機遂汨。其波 波 之流露,何難忽就於污下,即娑訶一目渾之功用,亦安得鎔之為玄,而不化之為耶。因之字義,甚精矣。特特于天界上,標 危微之正旨焉。

國般娑 賀(娑 賀一作娑娑哈,祈禱科所用。娑,眾也,婆普也。哈,速也)

,音復,復初之義。賀,音貨,嘩一聲然,言其速也。此承上言惟能因般,則千條萬理,咸復於帝始之初心,其功效之神速,有如響斯應者。按此真言,上連智慧真言,下即續以增智慧真言,統成一咒。則首句娑訶二字,即承上文智慧真言之末句而來,更屬有源有委。下文增智慧真言,首言恆字,即此篇因般之義,其文理,亦甚貫通。此在首持者之一以貫之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