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寓言中充滿了有關人類提昇意識境界的描述與故事,我們無法在此一一提出 . 我們且來聽聽莊子在大宗師篇女偊第二則具體的修持工夫。
這段敘述是借用女偊的口說的。女偊年事已長,但看起來滿年輕,面色有如嬰兒 . 一個名叫南伯子葵的男子問她為什麼能如此常保年輕?女偊說是因為她已得了道。那人又問「 道可得學邪? 」女偊坦誠相告,不,不可以,他並非其人。換句語說,道可學得,但 基本條件是學的人要有聖人之才,即要有慧根 :教的人則應有聖人之道,即實際的得道經驗,且具有體證性權威者。女偊就將她教導一位才子卜梁倚的經驗告訴南伯子葵。女偊守候著卜梁倚的經過如下: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
七日而後能外物; 已外物矣,
九日而後能外生矣 , 而後朝徹;...而後見獨 ;..而後能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這兒「參﹑七﹑九日」象徵性的天數,指修行上實際身體力行所下的功夫。「外」是超出,超越之意。靜觀修持過了頭三天,這位根器不錯的才子就能超越世界的局限:七天後超越所有有形物;九日後超越壽命的限制。很明顯的這是漸修的苦功。
南伯子葵的求知欲甚強,又問女偊她的工夫從那兒學來的。女偊又將功夫另一層面的步驟說出。
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 ; 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這段充滿了隱晦不明象徵性的用語,簡單註釋如下:
「 副墨 」:表文字,書籍,經典;文字是翰墨所寫 , 但文字不是道 , 不過是傳道之助 , 所以叫副墨 . 對初作之文字言 , 則後來之文字都是文字滋生的 , 因此稱副墨之子 .
「 洛誦 」:表示反覆誦讀;進入文字所表答之道的境界 , 心齋坐忘 , 得魚忘筌 .
「 瞻明 」:指見解明徹;此即朝徹境界 , 有如朝氣之大清明 .
「 聶許 」:聶 : 附耳小語 ; 許 : 聽的意思 , 藉著深入聆聽而有所悟,心悅自許;
需役 : 需 , 須也 ; 役 , 行之意 , 不行 , 道無由而得 , 所以悟理之後 , 又必須勤行勿懈 .
於謳 : 歌謠的意思 . 得道之樂 , 則發之詠歌 ( 手之舞之 , 足之蹈之 ), 以寄深趣 .
玄冥 : 寂默之地 , 忘言之境界 .
參寥 : 寥 : 空虛 , 參寥即參悟空虛之意 . 此即見獨 , 其意境正如莊子所說:「 獨 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 與造物者遊 ,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篇) 林希逸註 : 道雖得之於文字 , 實吾之性天之所自有者也 ( 學茍知道 , 六經皆我註腳 ).
疑始 : 無始之始 , 即齊物論的 有始也者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 天下﹑一切有形物 . 生死一概置之度外後就有清晨般明徹的靈性視力;之後靈性視力使之見到獨一無二的原本自性即道體本身:之後就超越時空,進入不生不死的常﹑永恒。
莊子的 副墨 ® 洛誦 ® 瞻明 ® 聶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