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真經  丹道應用 但得魚必忘筌 筌架固魚必得

  • Share this:

《內功真經》真本全書

王南溪註解      宗景房參訂

《內功四經》作為專門論述武學內功修煉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師宋世榮之著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關注。而目前社會上所見的《內功四經》諸本,因各有增刪,不成系統,故使後學者難窺全貌。現河北邯鄲市“原傳武學傳播中心”,慨然將其所藏之《內功四經》真本全書抄本公之於眾,希望能對廣大讀者全面、客觀地認識這一武學文獻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約四萬餘字,篇首目錄載明:一卷內功經;二卷納卦經;三卷神運經、大力註解、合戰八門;四卷地龍經、散門正局、散門變局、散門總局、散門雜評、制勝八訣。

關於此書之來歷,宋氏形意拳傳人任爾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內功四經原跋》中簡述說:“此書得自清初,總憲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而在這冊《內功真經真本全書》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後序”中,則詳細敘述了此書的這段經歷及王南溪苦心孤詣參研此書之經過。

王南溪說:“內功四經””余祖憲公任江西時所購也。公歿後迄今百餘年,未有知此書作何用也。甲子余於不意中得之於藏之樓,開卷茫然,幾於懈怠,後費盡心思鑽研數年,乃知此書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傳也。”

宗景房說:“餘之友南溪子,其祖為清初總憲,督撫江西,泊舟清江,見有商人舟覆,拯貨水底,獲一石函,中有二書,公欲視之。商人呈公閱視之,一曰劍丹,一曰內功。內功之書正四篇,一曰內功經;二曰納卦經;三曰神運經;四曰地龍經,後記雲:‘貞觀二年三月十五日錄’,公以重價購之。”

宗景房為王南溪之友,隨王習“內功四經”並輔翼王對此書“細加註解以明之”,以使“後人得而用之”。此次刊出,編者按原稿標記將“四經”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註解以不同字體(原文黑體,註解楷體)標出。原稿系手抄,字跡頗草,刊出稿誤識誤記之處,尚俟高明指正。

內功真經 真本全書前言後序

一卷:內功經

二卷:納卦經

三卷:神運經(大力註解、合戰八門)

四卷:地龍經(散門正局、散門變局、總評、雜評、十二格式、制勝八決)

前  序

內功四經,經,余憲公任江西時所購也。公歿後,迄今百餘年,未有知此書作何用也。甲子余於不意中得之於藏之樓,開卷茫然,幾於懈怠,後費盡心思鑽研數年,乃知此書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傳也。故內功已成,隨法皆成妙招,謂資之彌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內功真傳不求速,須費盡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內功經者顧屬上。或有天資遲鈍,急切不知之妙,與家道窮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門即欲攻經悟道,豈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內功之見於外者,集為數篇,曰大力全局;曰內功合戰;曰內功散門;反背順逆;總和內功經關竅。由是一入門,經內道理,亦可悟矣。至於間架招數,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內功經,而於橫豎骨節順逆相製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內功四經埋沒于世數百年矣,古人之跡既泯滅而不傳,後之學此道者,豈不妄用心乎。時任午秋,與珠山友人景房話此意後傳蘭香書室,因草之以序。瑯岈王南溪序

後  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陰陽之秘蘊者,必不磨滅於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為書,不行於數百年之前,必行於數百年之後,必生一得書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書之人,藏書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艱難,務求講明古人真跡,以待於後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盡而又生人以輔翼之,豈偶然哉。嗚呼,若此諸人或相待於數百年之後,或相遇於數百年之中,其中,離離合合亦奇矣。餘之友南溪子,其祖為清初總憲督撫江西,泊舟清江見有商人舟覆,拯貨水底,獲一石函,中有二書,公欲視之。商人呈公閱視之,一曰劍丹,一曰內功。內功之書正四篇,一曰內功經;二曰納卦經;三曰神運經;四曰地龍經,後記雲:貞觀二年三月十五日錄。公以重價購之,嗟呼,此書作於上古藏于水底,藏于水函,可謂遂年湮矣。數百年埋沒,而一旦傳之于世,豈非此道之不可磨滅,而特生賈人以得之,總憲公以藏之哉。公得視書簡閱良久,見其理元妙,實正好之,然以貯,膺朝廷重命,方欲盡瘁,未暇研究。公歿,遂為世傳。公之後人,大抵以文、功名為重,其不讀書者,又留心於身家生計,皆論不及此,間有閱及之者,開卷茫然,遂以為無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孫亦有不知家藏有此書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穎悟,總讀書不至功名,玩心於詩書之間,毫無世俗輸積之計。一日忽得此書,見有印跡,嘆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價沽無用之物也,明矣!此書必有彌意,但無有能知之者矣。乃細心推測,見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經註解,有言周身經脈者,一似醫家脈絡,有練神氣者,一似道家丹書,推測至二三年,無以對其際。後與管某閒談,伊言其師拳術精勇,妙藝絕倫等得之於內功經,因詢之曰:“內功經尚存呼?”管某曰:“此書失之久矣,邵師蓋得之於口授者,不過經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蓋明公所得之書也!又取而閱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鑽研,才知可以開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療病壯身,而遇敵可制勝,猶其功之小者。二年之後出而遇敵,無不制勝。嗟呼,百年以此書為無用之物,不有南溪子以推測之,終屬於無用乎!古雲:“道為知己者傳。”良不虛也!百餘年之理埋沒而一旦發揮其蘊奧,豈非此道之不可磨滅,而特生南溪子以彰明之哉。然此道彌奧無窮,南溪子自以為所能者,不過十中之半。恨無知己者,與之講明而切究之。欲終不傳,又恐古人之寶書自此而沒滅,甚為可惜。以此十數年之功,苦蘊於中,未發於外,常憂憂不樂。丙子餘至其邑,與之甚者,以年相若而志相得。餘之視彼如兄,而彼視之吾如弟,久聞其精于武技,適觸所好,因再三致詰。而南溪子以交厚,絕不吝惜,因為餘說大概。初聞之,以為拳勇之粗術耳,既而與館於近村,與之朝夕相見,聞其功夫有壯身療病之效,因求而用之。南溪子曰:“此功夫非一朝一夕之故,恐不能持久,無益而徒勞耳。”餘力請之,遂授吾一二,餘取用之數月未見功效,暗以為迂調,且將棄之。南溪子曰:“吾言此功非朝夕之可及,君不信,而今何如哉?”餘愧甚,又用數月,微有功效,甚喜,告南溪子曰:且請再益。南溪子曰:不可因後用之,數月之間,忽然得奇效,平時所患結核至是痊癒,氣力數倍于常,然後知南溪子不輕以授人者,非吝也,重此道也。因再拜求教,又得纖微,總甚少之,然後知其為人不少以言辭,亦遂不請。南溪子曰:“此功用氣之處,只有一經,若誤入旁門,傷人不淺。”餘總聞之而未著意,授而用之,漸有所悟。忽思天地間之術,莫非古人擬造之術,吾獨不可杜撰乎?略有所增損,不數月忽得拘攣病窘甚,以告南溪子曰:“此道之為功也,不可貪多,不可太急,不可妄有增損,內所增損多與此正為者耳,不然吾弟豈有受專。餘惶恐無地,立誓悔過。南溪子講後其端的數月之後,拘攣之病遂已,自此彼以為是者,日夜以求之,彼以為非者,日夜以去之。如是者二年,覺心中大有所悟,而氣體間浩浩乎如囊日矣,餘雖不言而心知,然相知之彌,每相忘於形骸。南溪子未以為功,餘亦未嘗出一言相附也,每談及此至忘寢食,而南溪子灼論風發,不後如問之與以少矣,如是又二年,南溪子忽授書二卷,而告餘曰:此無上之寶書也,久欲傳人之,未得其人,今觀矣非風塵者,願以此相贈,其一曰劍書,此仙家之丹經,非夙有慧根者不可轉傳,其二曰內功經,此能壯身療病,多換氣力,吾欲傳於海內,公諸好可乎?餘驚喜異常,投地再拜曰:此萬金不易之術耳,羨之者非能不甚?而吾兄獨以教弟,能對弟之彌。勞神以教弟,弟難報大德,今又傳以寶書,且以傳世,吾兄之力恕而無所私也,何不可之有因。備問書之始末,南溪子具告之曰,此書多有不解者,今欲與吾弟細加註解以明之,而後人得而用之矣。餘曰:數百年之埋沒,而一旦傳於海內,豈非此道之不可沒滅哉,天特生一不畏艱辛之人,務求講明古人真跡,以傳後世也哉,弟豈不才,敢竭鄙誠以輔翼吾兄,共成此於是乎序。珠山宗景房序

總  論

拳勇之術,古來不下數十家,曰探馬、曰鑑子、曰羅漢、曰太祖、曰佛爺、曰武子,一切可驚可駭之名難以盡述。承人陋習,學此則非彼,學彼則非此,紛紛聚訟,日甚一日。而要之不得內功真傳,拘家所縱,費盡苦功,終屬下乘。猶之讀書不能反約、泛覽、博務,何能明道?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末隨之矣。所謂一以禦萬,簡以禦煩(繁)者也。近來習此道者,忘其本之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門別戶,捏造名色,往往自為譽曰:“吾之術近路也”。不詢其一以禦萬、簡以禦煩(繁)之道,茫然罔覺,何怪其臨敵潰哉。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過有本末先後耳。後此變化無方,皆前此循序漸進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然則所謂本者何也?曰:勁也。“[注:勁筋精”為“精勁筋”之異體字,但從上下文觀之,此處凡用勁筋精處,似應為“勁”字較妥,或許當時精、筋、勁通用?然在以後的文中,也有精、筋、勁同時出現的時候,看來又是有區別的。何以如此待考,現一律依原文刊出]順進可以製敵,退可以自守,往來上下,無不如意。精筋勁松、精筋勁小、精筋勁背,不足以當敵,退不能自守,備多虛實,無非危機。由此言之,筋精勁固要哉。然不知筋精勁之綱領,不知筋精勁之樞機,不知筋精勁之歸宿,雖有筋精勁猶未嘗也。

何謂筋精勁之綱領?

曰頭也。頭為諸陽之會,一身之綱領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專望後之等哉?故頭之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積,欲生旺有神,不宜頹靡無氣,一身之筋精勁雖不在頭,而頭未始無關於筋精勁之得失也;

何謂筋精勁之樞機?

曰肩也,肋也。肩為臂之本,肋為氣之窟,上以頭部之精神,下以足腰胯之威勢,周身之大關會也。譬如室之有門,國之有關,門不開不通往來出入。故肩之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貼、松、汗、合、堅。肋之為用也,其要有二,曰開張舒展,緊彈聚斂,得此竅訣,中部之妙思過半矣。

何為筋精勁之歸宿,

曰足也。足為百體之根,上載全身者也,譬如萬物之生於土而履於地,衰旺體態無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載物哉?故足為筋精勁之出也,凡一放一松,無不從足底湧泉穴而起。筋精勁之入也,一收一緊,無不從足底湧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訣,而工夫之根基也。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

猶有要專何者也?

曰氣也。蓋筋精勁之生於氣,猶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潤而得生,筋精勁必得氣養而後出自理也。欲願養氣必開關竅以順其氣,不然而人身之關竅皆為後天之濁氣否塞盡矣。雖欲養氣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後真氣自行。行是氣可以養筋精勁,可以濟氣矣。故用之初,氣筋精勁盡有交互相濟之用,及其久也,有渾然如一之德。後之學者潛心體會,必對予不妄評矣。若夫氣之浮沉、筋精勁之鬆緊、首之開合、手之橫豎、身之正側,當求之內功經與夫十式局內,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

山左瑯琊王南溪註解      海右珠山宗景房參訂

一卷內功經

內功真經,脈絡甚真。

內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脈絡,脈絡不真,勉強用之,無益有損。

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任脈起于承漿,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陰高骨而止。督脈起於脊尾盡處,正直上行夾脊背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脈前後行氣滾滾者,久而用之氣來之盛也。

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頭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頭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發筋精勁之穴也。用功之時,不可過於猛烈,須以從容為之,循循者,以漸而入之意也。

千變萬化,不離其本;

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本者自然之真氣也,此總言內功之奧妙,千頭萬緒難以盡窮,而其要旨總不離乎自然之真氣也,學人正要嘗未有奧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後嘆其奧妙無窮也。

龜尾升氣,丹田練神。

龜尾者尻骨盡頭處也,用力向上翻起,則真氣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時,存想真氣元神藏於此處,而神煉矣。此皆神化之機,可以意會想悟,不可形跡推求也。

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為氣海,額上正中為天心穴,言真氣既下,自然威光滿面,誠中形外之驗也。

既明脈絡,須觀格式。

格式者,入門一定之規也。承上文言,既明脈絡,以後必須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脈絡之言亦空談矣。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

正頭以壯滿面之神,順肩以活兩背之勢,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頭須提項來,順肩須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雖出而有收斂之意,此式中之真竅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足堅而穩,膝曲而伸;

襠深而藏,肋開而張。

步雖有上下,而足必須極力堅固穩住,不可搖動;膝之為功,外曲內直,言其勢雖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陰向後極力縮起,自然深藏也;兩肋骨縫俱要極力開張,以合出肋之勢。

氣調而勻,勁松而緊。

用功之時,氣如抽絲,自鼻出入方不損傷臟氣,此氣之所以必用勻也,調之者出入之息也。勁必先松以用緊也,唯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松用緊,非以緊使松也。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

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內有丹田,氣之歸宿。

承上文言氣調而勻,發明用氣法,吸入呼出,勿使有聲可聞,此調氣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升氣後真氣落下也;伏者真氣深藏於內,意想真氣漸收漸小,墜於丹田,如龍之蟄,如虎之臥,潛伏不動也。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

或立或坐,吸氣於喉;

以意送下,漸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氣之法也。穀道者,後陰也,收之者,懼氣之洩也;玉樓者,耳後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氣無阻礙也。不拘坐立用氣,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氣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腎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沉至底之勢方妙。

升有升路,脅骨齊舉;

降有降所,俞口氣路。

此言真氣升降之經路也,升時自兩肋骨縫而升,故須極力開張,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數之第七節便是。

既明氣竅,再釋勁訣。

通、透、穿、貼、松、汗、合、堅。

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遞也;

承上文言,勁松而緊,言練氣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來無礙,“柔軟”之意為之。

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

穿貼者,橫豎連絡之謂也,橫絡為貼,豎連為穿,屬陽伸筋拔力,以剛堅凝結之意謂也。

曰松,勁之渙也。曰汗,勁之萃也。

松者柔之甚,軟之極,養精蓄銳之意也。汗者剛之甚,健之極,氣血結收之謂也。松如繩之系,汗如冰之結,二者有交互相濟之道,蓋柔能濟剛,剛能濟柔也。

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能也。

合者,周身骨節合而為一也;堅者,橫豎之謂也,此視穿貼二勁更進一層。

按肩以練步,逼胯以堅膝;

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

此下步之真竅也。人皆煉步,而不知煉步之竅,在於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勁沉至足底湧泉穴也。人皆知堅膝而不知堅膝之竅,在乎逼胯者,將兩臀極力貼住也。人皆知堅胯而不知堅胯之竅,在乎圓襠也,將襠極力向外掙橫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竅在乎提胸也,將胸用力提起也。

提頦以正頭,貼背以轉鬥,松肩以出勁。

頦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項矣。兩背骨極力貼住,意其勁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轉出,至鬥骨而回。出勁之時將肩井穴用極軟之意鬆開,自然無阻礙也。

折天柱以下氣,視合谷以立門。

天柱穴,在後高骨,上下氣之時,極力貼之,自得其竅;合谷穴,俗名虎口穴,遇敵之時,將手擎起會與耳齊,專睛視之,此玄門之法也。

橫勁豎勁,辨之分明,

橫以濟豎,豎以橫用。

以一身而言,自井頂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背骨至於手頭橫勁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於兩肩雲門穴豎勁也,自六腑轉於鬥骨橫勁也;以一腿而言,自內胯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膝至臀橫勁也。總而言之,橫中有豎,豎中有橫,遇敵之時,橫以克豎,豎以克橫也。

五氣朝元,週而復始;

四肢之首,收納甚妙。

此總言內功一貫之道也,吸天地之精氣納入丹田,運丹田之真氣自兩腋升於頂。升氣時自有真氣自俞口降於丹田,此一氣朝元也;運丹田真氣自襠內下於丹田足底,下氣時自即有真氣起於足底,自外襠升於丹田,左右合計二氣朝元也;運丹田真氣自背底下於丹田左右合計此二氣朝元也,總共五氣朝元也;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並行不悖,周流不息,無住時也。久而用之,妙處甚多,此乃煉神之極則反本元之妙道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承上文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其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氣煉得渾然如一,如天地交泰,有神化而測之景也。

靜升光芒,動則飛騰。

承上文言,功夫在內之竅,此節言功夫形之驗。真氣足於內,氣色於外,雖隱而不動;滿面神光,精華遠射,令人不能正視;此靜之妙也。氣騰於形,形隨乎氣,以意帥神,以神帥氣,以氣帥形,故任神氣所之,而形莫能為之累,如龍之騰雲,如鳥之飛空,忽然而來,倏然而去,此功之妙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