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文中的養生思想

  • Share this:

白居易詩文中的養生思想

張玉芳

摘要:

唐代大詩人白居 易詩存逾三千多篇,居唐代詩人之冠,而且享年 75 歲,為古代詩人中少數的高壽者之一,他的詩文作品裏,有相當大的篇幅是有關 養生的,既 有對前人養生經驗的傳承,更是他自己養生實踐的概括。 探索其養生之道與長壽的秘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源於白居易樂天知命的人生哲理、 養心與養德、 動靜交相養的理論思想、練功養氣的 實踐功夫、注重飲食養生、陶情冶性等健康的生活態度,正顯示出白居易由多憂多愁的艱難現實環境中,透過身體的實踐與心靈的修養,兼攝儒家與佛、道的思想讓生命臻於圓熟以達到快樂逍遙的境界。

關鍵詞: 動靜交相養、養德、氣功、心靈療養

壹、前言

白居易(西元 772 ─ 846 年)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 [1] 而且享壽尤高者 [2] ,他儘管一生仕途坎坷,宦海中幾經沉浮,由於白居易處世達觀,養生有道,仍能 著作等身、終生勤奮殫精竭慮而能獲高壽,獨享天年, 他留下了 3000 多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在他的眾多詩篇中,有不少是書寫他的生死觀和養生方法的。在他的散文裏也常見其養生思想與樂天知命的處世智慧,其<動靜交相養賦>全篇 考察天地萬物,辯證地論述了動靜二者的關係,認為動靜互濟則兩全而交利,不養則兩傷而交病。 他的長壽養生之道是多方面的,白居易的氣功養生方法及思想,散見於他所寫的各種詩詞文賦中,其理論融貫儒、道、釋三家學說,簡而易明,頗具特色。因此,本文擬從幾個方面探討詩人的養生之道。

貳、白居易的養生之道

一、樂天的思想

在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白居易能突破古稀之界,活到高壽 75 歲,比號稱詩仙的李白、詩聖杜甫都活得長壽,這其中的奧妙關鍵就在一個「樂」字上。白居易,字「樂天」,詩人也確實以樂天的人生態度為其處世哲學。宋晁迥在 《法藏碎金錄 ˙ 卷九》中曾論道:

白公名居易,蓋取 《禮記 ˙ 中庸》篇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字樂天,又取《周易 ˙ 繫辭》云「樂天知命故不憂」。予觀公之事跡,可謂名行相副矣。

可謂名符其實,白居易曠達的樂天態度 正如《舊唐書 ˙ 本傳》中所稱頌的那 樣「常以忘懷處順爲事,都不以遷謫為意」、「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 之地」。這是因為白居易能樂天知命,始終保持心情的開朗、豁達。

樂天者,樂天派也。白居易正因為是樂天派,才使他贏得了高夀。但白居易並非生來就具有樂觀性格的。他年輕的時候,也曾「非憂即疾」,後來他在生活的道路上漸漸悟出了「人生不滿百」,是因為「不得長歡樂」的原故,於是漸漸演變成了樂天派。 自居易自小體弱多病,加上 5 歲起即學詩, 29 歲考中進士,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文弱書生。就是他 30 歲後先任諫官左拾遺,後任翰林院大學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順,三起三落,比起與之情誼篤深、生性豪爽的終生好友元稹以及與之同年生的詩人劉禹錫,自然更多人生憂患和心理抑鬱悲苦,但其壽命卻比這兩位好友高。

白居易早年身體就很不好,十八歲的時候就很擔憂自己的將來,認為:「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病中作>)詩中的「攝生」就是愛護身體,養生之意。白居易做官以後,官場中的應酬和險惡促使他過早地衰老。四十歲正值壯年時就顯得像垂暮老人,請看他當時寫的詩:「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何故水邊隻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白鷺>)已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種種限制。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四十四歲,名為讓他負責軍事,實則是長年閒職。這種變故使他能靜下心來認真反思,多災多病的詩人逐漸悟出了「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的獨善其身之道「自靜其心」和「無求於物」成為白居易後半生修身養性的座右銘:「世事勞心非富貴,人間實事是歡娛。身置世事外,無喜亦無憂。心足即為富,身閑乃當貴。名利既兩忘,形體方自遂。」這些詩句說明瞭白居易覺悟後的智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的時代,一身多病的詩人卻能活到七十五歲,可以說是個奇蹟,這都得益於他官場失意後的幡然醒悟。 推究其長壽原因應該在於白居易通曉人生哲理及自然規律、心胸豁達、開朗樂觀,在養生保健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這在白居易的許多詩作中就可以窺斑見豹。 這在他的一首著名詩歌<自覺>中就講述了他演變的過程:

四十猶未老,憂傷早衰惡;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夜寢與朝飧,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薄;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

白居易不僅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而且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養生專家。他把與自己同歲的崔舍人作了比較,為什麽自己形骸一天一天損耗,而人家卻容光煥發、精神灼灼呢?通過思考他發現,原來形體的盛衰和精神的憂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你越是怕老,老卻越逼你;你越是擔心病,病卻更加來纏身。自己覺悟到這樣一條道理,那就不用再怕老,也不用再憂病,實踐的結果證明這是一種除老祛病的良藥。白居易思考後得出的結論,對老年人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由上可知,大詩人的主要養,生經驗,就是樂天不憂。另外在<永崇里觀居>一詩中表現的更為突出:

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朝饑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倖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 寡欲雖少病,樂天心不憂: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頭。

這首詩寫在西元 805 年,他從中華文化史的源頭 《 易經 》 起步,從自身健康關懷到生命關懷,已朦朧悟到精神與物質肉體的關系:「寡欲身少病,樂天心不憂。」 白樂天已悟心法,向內心求心靈的純潔自由。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白居易不貪祿戀位,不追名逐利。 白居易 54 歲時初患白內障,後來又因墜馬傷及足和腰,曾嘆道: 「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辭官歸去緣衰病,莫作陶潛范蠡看。」(<酬別周從事二首>其一)已深感官場對人生之束縛,而有辭官歸去以全身之打算。此外,在他曾官居刑部侍郎,在還不到 60 歲時,為了讓賢就辭職歸田,寫了一首<不致仕>的詩,嘲諷了那些年近八、九十還不肯讓位的官員:

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掛冠顧翠縷,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樓入君門;

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時共嗤笑,晚睡多因循;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

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

一個唐代高級官員若能在老年按時退休,享受著優厚的退休金和醫療福利待遇,沒有任何公事挂牽,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這無疑是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福分,本該好好享受才是。可是有些年屆退休高齡的高級官員卻因為種種原因,貪戀高位,遲遲不肯退休,做了身在福中不享福的蠢事。白居易有感於這種情況,就寫了這首<不致仕>的詩,對那些八、九十歲還不肯讓位的官兒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詩中把那些年老體衰、耳聾眼花卻仍然佔據高位而不肯退下來人的形象做了惟妙惟肖的描寫,非常生動有趣,讓人們在閱讀此詩中獲得了深深的思考。

白居易到了晚年心境更是恬淡平和,豁達樂觀,榮辱皆忘,隨遇而安,樂天而不憂,請看下面的詩句:

官初罷後歸來夜,天欲明前睡覺時。起坐思量更無事,身心安樂復誰知?(<睡覺偶吟>)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對酒>)

少年怪我問如何,何事朝朝醉復歌?號作樂天應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

(<少年問>)

白居易樂天如命,始終保持心情的開朗、豁達。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心是自醫生。」(<達哉樂天行>)他高歌「無憂樂性物,寡欲清心源」(<養拙>),「寡欲身少病,樂天心不憂」(<永崇里觀居>)。就是對人類無法避免的衰老現象,他也是曠達視之。比如他的頭髮脫落嚴重,他不憂不躁,認為這樣「既不勞洗沐,又不煩梳掠」,反倒省事。正是由於樹立了這種樂天知命的思想,白居易總是處於一種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於身心健康極為有益。

二、動靜交相養

白居易一生愛動,早年生長在農村,成年後工作之餘最愛步行遊覽大山大河。他說登高不僅可以望遠舒懷,而且鍛煉了腿腳和全身肌膚,增強了吐故納新。同時他還勤於練氣功,對於閉門靜坐,冥目叩齒,也有其靜坐的修煉功夫。

白居易浮沈宦海 幾十年,晚年淡泊寧靜,常常靜坐修身,所以對養生之道頗有心得。他的一首<靜坐詩>就充分說明了他對養生認識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飲似醇醪,又爲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俱空。

這乃是對他練坐忘功入靜感受的真實寫照: 詩的意思是溫暖的陽光照著背,詩人靜靜地閉目端坐, 心神高度入靜 。因爲常常吐故納新, 體內太和之元氣油然而生,流通於周身肌膚,在元氣的薰陶下, 所以其肌膚越來越細膩。禪心如水、息微神寧,此時如初嘗瓊漿玉露。恍兮惚兮,忽然如春雷驚蟄,又如大夢初醒。 身體似已消融, 只覺得四肢百骸氣血暢通,全身無比舒適。此時 思想清靜 ,雜念俱消,好似步入空山虛谷。無物無我,無內無外,色相兩空,空既是我,我既是空。 好像自己不存在,連身體所在的地方都忘記了,心境寬廣得如同虛空一樣,可容萬物而又不著於一物。 這時心中寂然,神氣合一,真性圓融顯現,透出無限光明,好似進入一片光明的世界。 可見白居易的靜坐功力的確深厚,善於養其浩然之氣。從傳統醫學的觀點來看,此亦相當符合養生之道,中醫學認「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如果通過靜坐能夠使元氣「生生不已」後,延年益壽當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的「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不是一般練氣功的人所能輕易達到的。

尤為可貴的是,白居易在練功實踐中,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了「動靜交相養」的觀點。他以動靜立論,寫下了養生、氣功名篇<動靜交相養賦>,在賦中,白居易首先批評「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於動,有失於靜,由斯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 ( 《白居易集箋校》卷第三十八 ) 文中他還用自然界動靜相濟的大量事實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動靜交養」的道理,他說:「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濟之以靜。」 ( 同上 ) 他又說:「吾觀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則月晦,日晦則月明,明晦交養,晝夜乃成。吾觀歲功,其中有信。陽進則陰退,陽退則陰進。進退交養,寒暑乃順。……則動養靜之道斯存……則靜養動之理明矣」。 ( 同上 ) 換現在的話說,天地萬物都不可能終於靜或終於動,它們的「道」和「性」都是「動靜相濟」而成。日月的程式是明暗交養,陰陽也有信度:一進一退乃成寒暑。白居易用大自然這種動靜相養最簡明的道理告誡了那些「不知非其時動」和「靜之不知非其理」的人。白居易主張「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 ( 同上 ) 這就是說,養生必須遵循動靜的「道」和「性」,使之交養相濟,才能收到養生的效果。反之,養生之人不循動靜的「道」和「性」,動靜一方偏極,就達不到相濟交養的目的,甚至會起到與養生相反的結果。

<動靜交相養賦>還專述氣功氣化作用,認為陰之極陽生,陽之極陰生,生生化化,其變無窮。如練靜功時,外表看全身不動,大腦入靜,實際上是外靜而內動,氣血運達於內,布達周身而內動不已。這種動,是有規律的動,而非躁動亂動。而且動極復入靜,再動再靜。靜養功夫也就在這一動一靜之中層層加深,蒸蒸日上。白居易「動靜交相養」的觀點,是對中國古代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觀點的繼承和發揚,對推動後世氣功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除了理論外,在積極的練功方面,白居易更是深知其中三昧的。堅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習慣。少則,「繞庭行數匝」﹔中則,「散步中門前」﹔多則,遠足「勞童僕」。參禪打坐,精習氣功,也是白居易養生健身的重要手段。有時「淡然臨水坐」(<約心>),有時面對前庭挺拔的松樹,「月好好獨坐」(<松聲>),還常常「夜半起端坐」。經過一番氣功鍛煉,「浩然心委化」,融溶進一種凝神靜習的佳境(<冬夜>)。由於白居易具有很深的氣功功夫,儼然達到了「坐穩夜忘眠」或「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在家出家>)的奇妙程度,從而蘊蓄起旺盛的精力。「庭前盡日立到夜」不覺得累;「燈下有時坐徹明」,也無倦意,這就從身體條件上保證了詩人寫出了那麽多的傳世之作。白居易身體力行,潛心鑽研,最終成為古代養生的大家之一。

三、養生的飲食

白居易青年時被眼疾、足疾、氣管炎、肺渴等多種病症纏擾,如前所述,中年後,他特別注意養生之道,晚年身體反而健康了,活了 75 歲,成爲唐代的長壽詩人之一。探究白居易養生的祕訣是多方面的,他頗注重健身與飲食的攝取。白居易有<晨興>一詩便描寫了詩人在清晨的養生方法:

宿鳥動前林,晨光上東屋。

銅爐添早香,紗籠滅殘燭。

頭醒風稍愈,眼飽睡初足。

起坐兀無思,叩齒三十六。

何以解宿齋,一杯雲母粥。

當鳥兒啁啾,朝陽照耀屋頂時,詩人經過一夜睡眠醒來了。他添早香,滅殘燭,頭腦清新,精神飽滿,於是開始排除雜念,靜坐養心,然後叩齒三十六下。叩齒是中國傳統醫學中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叩齒不僅有堅固牙齒、防治牙病的功能,同時還有益腎的功效。 一套早晨養生的功課做完後,詩人開始早餐, 此時喝上「一杯雲母粥」。 《本草經疏》中記載:雲母,能使火下,安五臟,益子精,明目。清晨一杯雲母粥,這是詩人養生的又一妙法。

白居易十分注重飯食之補。他的早餐很簡單,不外是「一杯雲母粥」,或「烹葵炮嫩筍」。白居易的<夏日作>云:

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

止於便吾體,何必被羅紈。宿雨林筍嫩,晨露園葵鮮。

烹葵炮嫩筍,可以備朝餐。止於適吾口,何必飫腥膻。

飯訖盥漱已,捫腹方果然。婆娑庭前步,安穩窗下眠。

外養物不費,內歸心不煩。不費用難盡,不煩神易安。

庶幾無夭閼,得以終天年。

嫩筍其味鮮美,增人食欲,據現代科學分析,還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對高血壓、高膽固醇症有一定療效。他的午、晚餐也以素食為主。「飢聞麻粥香,渴覺雲湯美」,「午齋何簡潔,餅與蔬而已」。就是開葷,不過是「飯熱魚鮮香」。白居易爲了治風疾,他曾幾度持齋,戒食葷腥肥膩而改食素。關於持齋時的飲食情況,在其<招韜光禪師>一詩中略有反映。詩云:「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薑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政茶。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尸應恨少恩情。酒魔降伏終須盡,詩債填還亦欲平。從此始堪爲弟子,竺乾 師是古 先生。」可知詩人以茹素不食葷的素食來調養身心,是頗符合健康之道的。白居易一生喜素食少油膩,確信「安穀則昌,絕穀則危。」他認為五穀雜糧、粗茶淡飯才是養生之寶,而脂酒佳餚則是傷身之禍。此外,詩人還雅好飲茶,並有同好友人互相品茗、贈茶玩味:

吟詠霜毛句,閑嘗雪水茶。

城中展眉處,只是有元家。 [3]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蕭員外寄新蜀茶>)

飲茶,現在被世界公認的最好飲料就是茶水,例如綠茶,不但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防輻射,還有預防某些癌症的作用。白居易深諳品茗之道,對於養生也是大有助益的。

四、怡情的興趣

從白居易一生所面臨的 多憂多愁的艱難現實環境來看, 白居易與遭受貶謫失意的文人同樣有「懷才無出處」,前途被「擋路者所擠」、「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遭遇,然而白居易一生卻能做到「襟懷宏放」,是一個很想得開的人。比如當初,白居易在朝中為官時,總是被黨人排擠,感到不能自安,他做的很聰明,不去費神與朝中「擋路者」相拼,而是以逃避「遠害」為上計,主動提出「乃求致身散地」,到地方去做官,就這樣先後出守杭州、河南尹,做過同州刺史,大和七年 (834) 又復授太子賓客分司。幾年間,東貶、西斥、被罷又復,遷滴不定,如此任人擺弄,坎坷飄零。但詩人自有其精神放鬆法,「唯以逍遙自得,吟詠情性為事」,或與山僧交友,登高怡情散心。

白居易一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他都要遊覽名勝,觀賞風光,寄情山水。詩人在杭州時愛西湖之美,寫了不少贊美西湖的詩詠,且看他吟唱道:「湛湛玉泉色,悠悠泰雲身。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手把青籠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題玉泉寺>)這是白居易的一首典型的旅遊覽勝詩。詩的大意是:西湖姑山玉泉的水湛湛澄清,我漫遊其間就象那悠悠飄蕩的浮雲,以安閑的心情看那無波無浪的泉水,我的心也像泉水那樣潔白恬靜,不染一塵;手拄著竹青拐杖,頭戴著白色的綸巾,邊走邊看直到盡興才下山,我完全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之中。全詩的詩眼是「清淨」,可見他心身境諧的程度了。白居易以山水為樂,陶冶了情性,開闊了胸境,和悅了身心,同時登山涉水也鍛煉了體魄。他在杭州時最愛西湖,直到晚年閑居於洛陽,常常回味當時遊覽時的濃厚情感。「江南好,風景曾舊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都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由此可見,他對風景是何等興趣盎然,樂之不倦。

白居易樂於親近自然萬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白居易被貶作江州司馬時,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舍,政務之餘來此棲居。詩人深愛此處的自然環境:岩石清流,松柏翠竹,風嵐煙霞,鳥獸時聚;茅屋傍有飛泉濺玉,小院裏有自蓮淨池。恰如「倦鳥得茂林,涸魚返清源」。詩人意氣飛揚,攜一壺酒,彈奏五弦之琴,酣暢時,賦新詩,仰天而歌。白居易一生無戀榮華,親近自然,以至於退休後不在長安官 宅養老,而是棲居渭村,與田夫村叟爲伍。他曾應同村居住的鄰居老漢求詩之願,寫了一首<代鄰叟言懷>:「人生何事心無定?宿昔如今意不同。宿昔愁身不得老,如今恨作白頭翁。」老漢聽罷此詩,開懷大 笑,樂不可支。

自居易還「野性愛栽植」,他爲官一生,調動頗頻繁,每新到一地,他都要在衙門和 私宅周圍及院中進行綠化、美化。詩 人尤其愛松、竹、柳、荷,其工作和居住環境必植之物。<東樓竹>寫到:「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白粉封青玉。」白居易特別喜歡在居室窗前植竹,<竹窗>云:「煙通杏藹氣,月透玲瓏光」,「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別有一番情趣。詩人把種樹栽花看作是休閒,是愛好,是性情使然:「野性愛栽植」。<東澗種柳>:「倚岸埋大幹,臨流插小枝。」詩人認爲「不種東溪柳,端坐欲何爲?」白居易官至中書舍人時,買得一宅,因院內有 10 棵松樹而喜不自禁,秋有韻,夏有蔭,春雨滿樹珠,冬雪壓枝白,「四時各有趣」的景致,對於詩人來說「至此是益友,豈必交賢才」。自居易特別尊崇松樹的貞操,「不羨桃李豔,惟慕松樹貞。」所以,面對宅院的松,詩人覺得自己一介俗士卻做松的主人很不相稱,故而「時時一愧懷」。這世上,至真、至善、至美者莫過於自然;只有心靈雅潔之士才能與自然親和、溝通;白居易尊自然爲師,實 在是養生之妙理。

白居易興趣廣泛,他的最大愛好是做詩,而且非常勤奮,認為自己是「詩魔成癖」。他一生寫了三千多首詩, 其中白居易的「閑適詩」,清新、潔雅,養生的至理與技法亦博大精深,不失爲中華養生學之奇葩。 白居易還喜歡聽琴,如<好聽琴>詩中寫道:「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音樂對人的情緒是很有益的,美好的音樂宛如一劑祛病養生的良藥。現代科學也證明,音樂對大腦的若干部分的活動有促進平衡的作用,有益健康長壽。白居易還非常喜歡飲茶、欣賞音樂、賞花、登山、坐禪等,他的這些愛好,對他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維護了他長年的病體得以長壽。

參、儒釋道思想兼融的養生思想

白居易童年時家境貧寒,從小養成了粗茶淡飯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他好學不倦,博覽群書,為人剛正不阿;雖然一度身居顯位依然保持著富貴而不淫和謙遜愛民的高尚品格,始終保有儒家貧賤不移的安貧樂道思想與民胞物與的仁愛情懷。這從白居易一生奉為圭臬、傳之子孫的<座右銘>中可以得見:

勿慕貴與富,勿憂殘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云。聞毀勿戚戚,

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無以意傲物,以遠辱於人。

無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遊與邪分歧,居與正為鄰。於中有取捨,

此外無疏親。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

千里始足下,商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是,行云貴日新。不敢規他人,

聊自書諸紳。終身且自勖,身歿貽後昆。後昆茍歹是,非我之子孫。

(《白氏文集》)

白氏養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注重養心與養德,他在養心中突出一個「樂」字。無論在任何境遇下,他都能找出樂的理由。升遷,他樂;貶謫,亦樂;富有,他樂;貧窮,亦樂。然則何時而憂耶?除了國家、民眾的災難及親友死傷之事,就個人境遇而言,幾乎無事不樂。白氏 42 歲時,曾由朝廷大員一度賦閑,退居渭上。此時正值壯年,但卻無事可做,一般人受此打擊,往往鬱鬱寡歡,然而白氏卻樂在心裏。他找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詩集,反覆吟誦,並仿其體,做詩十六首以自娛。他在第九首中寫道﹕

原生衣百結,顏子食一簞。歡然樂其志,有以忘飢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賢。衣食幸相屬,胡為不自安﹖

況茲清渭曲,居處安且閑。榆柳百餘樹,茅茨十數間。

寒負簷下日,熱濯澗底泉。日出猶未起,日入已復眠。

西風滿村巷,清涼八月天。但有雞犬聲,不聞車馬喧。

時傾一樽酒,坐望東南山。稚姪初學步,牽衣戲我前。

即此自可樂,庶幾顏與原﹗

(<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九)

白氏此詩透露了他身處逆境而能自樂的一個秘密,即與先賢比較。原憲(即詩中的「原生」)和顏回(即詩中的「顏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安貧樂道者。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記載原憲隱居於衛國,住在簡陋的地方,吃著粗劣的飯菜,穿著敝破的衣服,會見來訪的時為衛相的老同學子貢,而不以為恥。《論語‧雍也》記孔子贊揚顏回,說顏回: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與他們一比,白氏自覺境況好得多,沒有理由不樂。更何況他處在幽靜的鄉村裏,有酒喝,有禦寒和乘涼的地方,有稚童繞膝戲樂,時時尚友古人,尋孔顏樂處,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在養德方面,白居易的詩篇中有不少是反映他熱愛人民、關心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品德,如<新製續襖成感而有詠>一詩:「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同蓋洛陽城。」白居易視民如傷,愛積善行德,更是身體力行。他曾為開衡洛陽龍門潭以南的八節灘和九峭口,消除過往船夫的痛苦和危險,讓妻子將家財奉獻出來,以供費用。仁德者,心安樂道,自然有益於長壽。

白居易雖屢遭遷謫,但他依然樂觀大度,並為當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也寫了許多好詩,被廣為傳誦。正如他在自己的詩中寫道:「生事縱貧猶可過,風情雖老未全消。」其心胸之豁達被後人譽為:「白樂天者名付其實,大腹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一笑置之度外,笑天下可笑之人。」其著名的「笑」是:一笑生活上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酒囊飯袋,二笑政治上鑽營拍馬的衣冠禽獸,三笑無知者求仙拜神妄圖長生不老的蠢才。然而在養生思想中,白居易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其矛盾的。白居易關心國事民生,但他無法改變現實。這也使他在養生活動中充滿著思想矛盾。他既否定神仙的存在,但他自己又想當神仙。寫<海漫漫>詩的目的在於「戒求仙」。他在<戒藥>一詩中也說:「早夭羡中年,……藥誤者多矣!」表明了白居易反對服食仙藥。然而在四十六歲時他卻在廬山香爐峰下東林寺邊築起草堂,用大部分時間燒藥、學佛。五代‧馮蟄《雲仙雜記‧卷一》說:「白樂天燒丹於廬山草堂,作飛雲履。玄續為質,四面以素峭作雲朵,雜以四選香,振履則如煙霧。樂天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雲,計不久上升朱府矣。」,宋‧朱棄《曲消舊聞》說:「東坡因與方士論內外丹,仍有所得,喜而曰:『白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丹欲成則爐鼎敗。』」白居易詩中講到燒丹煉藥的,不少於三四十首。如<題別遺愛草堂>:「曾在廬峰下,書堂對藥台。」<對酒>:「丹砂見火去無跡,白髮泥人來未休。」<燒藥不成命酒獨酌>云:「白髮逢秋至,丹砂見火空。不能留姹女,爭免作衰翁。」白居易晚年燒丹不成而借酒自解,冷酷的現實使白居易的思想充滿著苦惱和憂鬱。

白居易後期思想更突出的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如果說杜甫是禪宗的信徒,李白是虔誠的道士,白居易則自稱「樂天,佛弟子也」。 ( 見 《 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 》 ) 在四十歲時,白居易居渭村時貧病交加,他練佛教坐禪。貶官江州之後也練坐禪,目的是為了打發寂寞,消除心中憂悶。他在<冬夜>詩中說:「長年漸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學坐忘心,寂寞安可過?」他既相信養生是有益的,卻又以樂天知命、追求佛道境界來安慰自己。「回思往事紛如夢,轉覺餘生遝若浮。浩氣自能充靜室,驚飄何必藥虛舟?腹空先進松花酒,膝冷重裝桂布裘。若問樂天憂病否?樂天知命了無憂。」 ( <枕上作> ) 直到他七十二高齡,仍是「或伴遊客春行樂,或隨山僧夜坐禪」。 ( <達哉樂天行> ) 在白居易晚年寫的詩中所表現的,更多的是「不如厚無生,無生即無滅」、「求無生、返覺路、歸空門」的佛教思想。

學者蕭麗華指出:「白居易一生綜合著儒、道、釋三家思想的色彩,其一生思想的表裡內外,特別是禪與道,是白居易晚期思想的重心,引起學界的關注與討論」 [4] ,由此可從白氏儒釋道思想的兼融來探討其別具特色的養生思想。 「澹然無他念,虛靜是吾師」是白居易養生以實踐的境界。詩人熟讀深研老子 《 道德經》,遵循其精髓,潛心體道,並付諸於實踐,習練打坐,常進人虛靜安適狀態,他在<隱幾>詩中表達這種狀態:「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 知吾是誰。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 知;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今 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顯然,白居易悟道體道確實達到養生家們所追求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澹然虛靜,物我兩忘」的理想境界;而且在詩人筆下,這種境界是那樣的富有詩情畫意,令人嚮往。 又如前述五言律詩<靜坐詩>中可以看出,他已頗得儒家養生之精 髓。也可看出此亦兼攝道家的思想,與《莊子 ˙ 人間世》中孔子和 他的學生顔回問答中的「坐忘」、「心齋」極爲相似,以此說明白居易的靜坐功夫確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還體會到養生的好處:「學調氣後衰中健,不用心來鬧處閑。」 ( <詠懷寄皇甫朗之> ) 「猶覺醉吟多放逸,不如禪坐更清虛。」 ( <改業> ) 他在<病中詩十五首並序>中說:「……余早棲心釋梵,浪跡老莊,因疾觀身,果有所得。何則?外形骸而內忘憂患,先禪觀而後順醫治。旬月以還,厥病少間。」經過一番養生實踐,的確也給他帶來或多或少的好處。他能活到七十五高齡,這不能不說其中也有養生所起的作用。

再看<題玉泉寺>:「閒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若非親身體驗,詩心焉能通禪心?白居易雖得老、莊哲學「清靜無爲 之真,但他畢竟身在塵世,且爲官理政,哪能沒有煩惱 ? 每遇不快,詩人便以「清靜無爲」而戒之:「既非慕榮顯,又不恤饑寒,胡爲悄不樂,抱膝殘燈前。」常存此念,遂 自我解脫,得到心靈上的療養。又如與養生思想有關的白氏進退出處安身立命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知足」,白居易的知足的思想也是從老子的「知足不辱」而來的 [5] 。白居易曾有<知足吟>,詩云:

不種一壟田,倉中有餘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餘服。

官閑離憂患,身泰無羈束。中人百戶稅,賓客一年祿。

樽中不乏酒,籬下仍多菊。是物皆有餘,非心無所欲。

吟君未貧作,同歌知足曲。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

詩中的「君」指友人催十八。催氏未貧時也寫過類似的詩,白氏以此和之。作爲朝廷官員,再貧也貧不到哪裏去,與勞苦農民相比,應當感到極大滿足。在當時,這是難能可貴的思想,也是白氏「知足常樂」的重要原因。

白氏在權位和物質生活方面,一貫向下比而不是向上比。他在晚年曾寫過一首<狂言示諸侄>,把自己與一般人進行對比,所以越比越樂:

世欺不識字,我忝攻文筆。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疾病,我今幸無疾。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

心安不轉移,身泰無牽率。所以十年來,形神閑且逸。

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

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

如我優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

傍觀愚亦見,當己賢多失。不敢論他人,狂言示諸侄。

按照此詩所言,白氏在識字、作文、得官、無疾、(子女)婚嫁、心安、神逸等方面均優於一般人,所以「樂」在心中。但像他這樣的物質生活水準,「人中十有七」,而像他這樣的「知足心」,「人中百無一」。可見,能如此比較的人,是很少的。故自謙爲「狂言」,只能對子侄小輩們說說。

元和五年,白居易開始從文化史上佛道兩家覓靈山:「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和答詩十首‧和思歸樂> [6] )為覓靈山,莊子與佛經,兼收並蓄,上下求索。三年後,他在元和三年<松齋自題>中寫道:「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順其自然,已得文化史上健身真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見 《 黃帝內經 》 )同年在<早梳頭>中寫道:「不學空門法,老病何由了?未得無生心,白頭亦為之」由自身老病關懷,開始孜孜以求於佛法。

一年後,白氏由健康關懷進而生命關懷,漸入佛家大生命主義。可見於元和六年(西元 811 年)的<贈王山人>之詩:

松樹千年朽,槿花一自歇。畢竟共虛空,何須誇歲月。

彭生徒自異,生死終無別。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

這時已認同佛家大生命主義和道家修煉者在切磋生命之奧秘。此時樂天翁生命更其瀟灑。他在<春眠>中寫道:「今勝彭澤醉,欲敵曹溪禪。」自以為已勝過彭澤令陶淵明醉境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