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人物-王浩威 走出傷痛 矢志當療癒者

  • Share this:

「要不是有那段苦澀的經歷,我不會是現在的我。」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從一個調皮、叛逆的富家少年,歷經重病、家族事業破產的難關,最後憑著意志力與自癒力走出陰影,跨領域活躍於醫界與文壇。

王浩威說話不疾不徐,很難讓人與他口中「沒耐性、經常惹禍」的少年王浩威產生聯想,「我是個很難帶的孩子,『嬰兒氣質』很糟,經常無理取鬧,還會偷爸爸媽媽的錢。」

王浩威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家人騎 腳踏車 載他,他吵著要喝米漿,家人不從,他二話不說就從腳踏車上「跳車」,把家人嚇壞;還有一次帶著鄰居小朋友一起烤地瓜,烤到整片竹林起火,必須出動消防隊才平息這場災難。

重病、家道中落 叛逆小子變文藝青年

所 幸王家在當地也算有頭有臉的人物,家裡一切都順著他。王浩威的祖父在南投竹山開紙廠,交到父親手上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紙廠事業愈做愈大,王家的小孩在 街上走路都有風。國中時家裡安排他北上念延平中學,卻因感冒併發慢性腎臟炎,必須休學。好強的他覺得不甘心,便要求回竹山老家繼續學業。

這 段長達三年的養病過程,讓他比較有時間看課外讀物,「當時一口氣把《紅樓夢》看完,感動得不得了,卻不認為自己可以寫東西。」真正讓王浩威愛上文學,是受 到就讀師大附中、參加校刊社的哥哥王浩一的影響,「不是因為他叫我看什麼書,而是我看到他們校刊社的人都很會『把馬子』。」後來王浩威考上建國中學,便加 入校刊社編《建中青年》。

不過這段看似平順的日子,卻在王浩威高二時發生變化,父親的紙廠事業面臨危機,到處跟地方的人借錢,以前在鎮上走 路有風,突然變成千夫所指。這樣的劇變對王浩威的衝擊很大,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回老家。有一天,王浩威的姊姊突然告訴他,要好好念書考上醫科,「我們家 以後要靠你了。」王浩威頓時覺得自己的責任跟壓力變得很大,「原本一直想念建築,當時還很狂妄,覺得自己隨便考都考得上成大建築系。」但被姊姊這麼一激, 王浩威當下決定非考上醫學系不可。

不過更大的打擊則來自高三轉到自然組後,位居全班倒數第五名的王浩威並不氣餒,「我是個很沒耐性的人,那時只要想到如果要重考,所有的書都要再重念一遍,我就會抓狂。」於是王浩威開始發奮,每天在學校念書念到關門才走,就這樣成績三級跳考上高雄醫學院。

服務醫界、活躍文壇 就想回饋社會

王浩威憑著意志力走出家道中落的陰影,大學時代則將抑鬱已久的熱情都投注在寫作上,由於參加學生文學獎的關係,與焦桐、侯文詠、陳克華等人混得很熟,才華洋溢的文藝青年聚在一起,生活過得很波希米亞,常常「今天喝酒喝到天亮,明天一早就去爬山」。

王浩威最早受到陳映真的小說《將軍族》、《第一件差事》的影響,覺得寫文章就應該如此。大學時則迷上七等生的作品及楊牧散文集,最後發現寫詩寫不過陳克華,寫小說又因課業繁重無法專心坐下來發狠寫,因此決定以自己的醫學專業領域,長期寫作「抒情式的知性散文」。

當 時那一世代的文藝青年都有極強的社會及人文關懷意識,都很想為社會做點什麼,王浩威受到《飛入杜鵑窩》一書及「龍發堂」事件的影響,驚覺國內精神醫療環境 的匱乏,「那本書對全台灣的精神病院作普查,當時全台的精神科醫師竟然只有八十幾位。」王浩威恨不得馬上就能進入醫療體系,最後如願取得精神科醫師執照, 如今全台灣精神科醫生已達二千多名。

王浩威一九六○年生於南投竹山,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為 台大 醫院、和信醫院及 慈濟 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王浩威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 基金 會執行長,同時擔任心心靈工坊出版社發行人。

王浩威熱中精神醫療工作,亦勤於筆耕,長期在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文章,一九九○年以〈我和自己去旅行〉一詩得到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散文集《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憂鬱的醫生,想飛》、《台灣查甫人》等書。


Tags: